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询问笔录与讯问笔录是公安机关在刑事案件侦破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文书,由于笔录制作人员素质不同,所制作的询(讯)问笔录往往存在一些问题,使询(讯)问笔录不能在刑事案件侦破过程中很好地起到证据的作用。文章指出了一些实战部门在制作询(讯)问笔录中常见的问题,并相应地提出了规范化制作的设想。  相似文献   

2.
讯(询)问笔录是公安司法活动中制作频率最高、使用范围最广的证据类文书。其突出特点是:主题表达的不确定性、材料来源的复杂性、结构安排的被动性及制作时间的紧迫性。因此,制作讯(询)问笔录的要求是:记录不失原意、全面了解案件情况和掌握既快又好的记写技术等。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刑事诉讼过程主要是运用证据审查认定案件的过程,而确凿证据的取得,不能离开与之相适应的方法,其中侦查人员依法对被告人和证人、事主的讯(询)问活动就是获取证据的重要方法之一。合法的讯(询)问方法.可以确保办案质量,达到查清案件事实的目的;而非法的讯(询)问方法则使侦查工作步入歧途,导致冤、假、错案形成的严重后果。因此,我国的法律、法规对讯(询)问方法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刑诉法规定,讯问被告人(包括询问证人、事主,以下同)时,侦查人员不得少于二人;允许被告人作无罪的辩解;讯问笔录应当交被告人核对,如  相似文献   

4.
读了马进保老师的《论预审》一文(以下简称文章,详见《公安大学学报》1990年第六期)很受启发,但对文章中先预审后侦查的观点不敢苟同,特此与马老师商榷。文章第二部分有这样一段话:“根据我国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的实践,侦查和预审的程序关系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先侦查后预审;二是边侦查边预审;三是先预审后侦查。”笔者认为先预审后侦查的提法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5.
《台声》2018,(21)
正10月17日,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在新闻发布会上驳斥近期部分民进党政客有关大陆的言论是逻辑错乱。有记者问:台中市长林佳龙日前表示,生活在台湾,却想着长江、黄河是很错乱的。请问有何评价?马晓光应询表示,这种逻辑是一种神经错乱的鬼逻辑,是一种自绝于  相似文献   

6.
自1931年12月至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革命根据地建立的预审制度,大体上经历了三个不同时期:(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初创时期.设置了预审的机构与人员,规定了预审的职权与任务以及预审人员的条件,提出了预审工作规则.(二)抗日战争时期是发展时期.预审机构有多种称谓,进一步明确了预审的任务,制定了《审讯工作基本条例》,提出了预审的工作方针与原则,对预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认真总结预审办案经验,开展了预审学术活动并取得丰硕成果.(三)解放战争时期是变化时期.预审机构出现了“侦审合一”与“政刑公开”的组织形式,颁发了《审讯守则》,继续探索预审办案的新路子,预审理论研究持续进行.本文阐述的是第一个时期.  相似文献   

7.
《公安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的“预审专题讲座”专栏里,刊载了周叶谦同志的第一讲的第一部分《各国预审制度的比较》一文(以下简称周文)。周文一开始就讲到:“我国的预审是指刑事案件中的被告人,即在经检察院批准、由公安机关执行逮捕以后,由预审人员进行的讯问。目的是通过讯问进一步搜集证据,以查清一切犯罪事实和线索,查明案件全部情况。大部分刑事案件的预审由  相似文献   

8.
检察机关发现、审查、排除非法证据是从程序上保证案件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此,作者将结合实践从三个方面与读者进行探讨:检察机关在侦查、审查批捕和审查起诉中,通过多种途径发现侦查机关在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被害人及搜集物证、书证过程中的非法证据;在审查、判断和运用证据中依法通过多种方式调查、复核、质证、辩论排除非法证据;在开庭审理前或者庭审中通过程序启动、法庭调查、讯(询)问、质证、辩论排除非法证据。  相似文献   

9.
当前,在预审学术研究中,对预审概念、预审的地位和作用等众说纷坛,各有见解。笔者认为,只有从我国预审的实际出发,坚持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方法,才有可能得出符合实际的我国预审理论。本着这个思想,撰此拙文,陈抒管见。一、我国预审与国外预审比较一谈起预审,不少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我国预审与国外预审联系起来,并竭力从国外预审的“法院正式开庭审判前对刑事被告人所进行的预备性审讯活动”这一性质来衡量或要求我国预审。其实,预审作为一种司法制度,它是各国社会制度、法制形式的产物,也就是  相似文献   

10.
对清末至民国刑事诉讼中预审制度的建立与废止的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 清(朝)末至民国(国民党南京政府)刑事诉讼中预审制度的建立和废止的时间及其演变过程,是研究中国预审制度发展历史的重要课题之一。80年代以来,随着预审学术研究的全面开展,预审界的一些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有益的考证,既有共识,也有差异。相同的结论是:清朝末年从西方引进了预审制度,在刑事诉讼法规中写进了预审的条款;国民党南京政府时期取消了预审制度等等。不同点归纳起来主要有:  相似文献   

11.
分化是现代性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区分传统与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准。以预审主体在制度演进中自治程度的高低为标准,预审可分为传统意义的预审和现代意义的预审。随着检察官职业化的发展,迫于日益高涨的犯罪压力,现代意义的预审尽管在制度层面上仍然具有较大的影响,但在实践层面却出现许多新的问题,已呈现出明显的弱化趋势。这对于思考我国预审制度的改革方向、价值选择等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术语是具备强大表意功能的技术性字词,其含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使用的语境及语义范围。预审术语自清末传入我国之后,其符号形式沿用至今,但含义发生了多次重大转变。目前我国法学界使用预审术语不够规范统一,对预审概念也存在多元理解界定。这种现象不仅限制、削弱了术语的生命力和概念的解释力,也对深入理解及完善我国现行预审制度造成一定阻碍,值得加以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预审人员自觉或不自觉地经常应用二难推理于预审。预审中应用二难推理的主要作用在于为肯定或否定案情提供一条正确的思路,还可用这种思维形式反驳或破斥被告的谎言谬论。二难推理是预审办案过程中不可缺少、不可忽视的一种思维形式。一、为肯定预审案情提供一条正确的思路一般说来,预审中经常肯定犯罪案件成立,肯定犯罪事实或情节为被告所为或所具有。若肯定这些,就需要有正确办案思路。正确的办案思路是多方面的,其逻辑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二难推理肯定式就是其中一种。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公安、警察院校的预审教学一般都采用理论教学法。也有的在教学中采用个别案例为说明理论服务,这仍然是理论教学法的一种。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越来越不适应预审学科的实践性、应用型特点。预审学科的实践性、应用型特点要求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法。为此,预审教学应提倡案例教学法。笔者就此问题陈抒管见。一预审教学提倡案例教学法的客观依据在  相似文献   

15.
1979年7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事讼诉法)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要经过预审程序。9年来,对预审制度在刑事诉讼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学术界争论不一。概括起来有三种观点:一是公安机关侦查范围内的预审论。这种观点认为预审是一项侦查活动,是侦查的继续和发展。其作用是查明案件的全部事实真相;二是独立于侦查范围之外,为起诉、市判作准备的预审论。认为预审是公安机关侦查结案以后,为检察院起诉和法院审判进行的预备审理。其作用在于审查侦查所查清的全部犯罪事实;三是检察院正式起诉或者法院正式审判的  相似文献   

16.
预审的概念、性质、地位、职能等问题.是预审理论中的基本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作出科学的概括,是预审理论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完善预审制度的现实需要。近年来发表过不少颇有见地的文章,出版过各种预审学教材,对上述问题作过一些探讨和论述,但尚未开展深入的讨论。笔者拟对我国预审的性质、概念、职能及改革完善预审制度的设想等问题。略陈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在我国预审理论研究中,对预审概念的表述主要有两种:其一,“预审,是在刑事诉讼中,预审部门为了查明案件事实真相,揭露和证实犯罪,依法对被告人进行讯问和调查的活动及其有关的制度规定。”(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一九八六年版《预审学》)  相似文献   

18.
预审办案工作在刑侦工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当前预审办案工作既面临挑战,也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为此,要以专业化建设为切入点,努力推进预审办案工作新发展.一是要加快预审办案专业化体制建设;二是要建立健全预审办案工作运作机制;三是要加强预审办案规范化建设;四是要高度重视预审专家人才队伍建设;五是要加大深挖犯罪工作力度;六是要完善预审办案考核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9.
在国外的司法制度中,刑事预审作为法院正式审判之前的预备性审理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审查案件以确定其是否符合提交法院审判的条件,预审职权由法院内的专门法官行使。我国刑案办理过程中的预审职权由公安机关中的预审部门行使。由于现行法律对于公安机关中刑侦部门和预审部门的职权规定不是很明确,预审乒作实践中存在着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为此,预审活动应由立法确定其有别于侦查活动的职权和方式。  相似文献   

20.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三条规定:“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预审,由公安机关负责,”公安机关为了履行好法律赋予的职责,办理刑事案件通常分为侦查和预审两个阶段进行。侦查和预审活动的目的是统一的,都是为了查明犯罪,打击犯罪,但它们的工作职责不同,斗争的形式、条件和方式也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