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施忠良 《今日广西》2007,(22):63-63
我女儿高中毕业不久就拿到了驾驶证。大学毕业后。她远嫁新加坡。今年暑期回家探亲时,我发现她居然不会驾车了。难道她在新加坡不开车?“是的,我在新加坡没有开过车。”女儿证实了我的猜想,“因为我在新加坡考不下来驾照。”女儿有点儿无奈。  相似文献   

2.
<正>我很幸运,生于中国,成长于新加坡。我生长在中新交汇、文化熔融的特殊时代,凭借着大国之根、小国之爱,实现了我的海外华人中国梦——我是在中国出生的新加坡人魏成辉。我六岁那年(1954年),在新加坡工作的父亲把我和母亲从中国接到了新加坡,由此也开始了我求学、成家、立业的人生旅程。那时的新加坡刚刚从一个小渔村努力发展起来,而在新加坡独立50周年之际,我们这一代也获得了一个称号——建国一代。我觉得这个称号取得特别好,因为勇敢坚毅、吃苦  相似文献   

3.
路不拾遗,习以为常 在新加坡工作的两年中,我发现,新加坡人遵守法律法规条条框框的程度足以用“死板”来形容,而政府对违反者的惩罚则可以用“严厉”来形容。久而久之他们对一些信条已习以为常。可以说,诚信为新加坡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在新加坡,一般不用担心会丢东西。刚到新加坡外出办事时,我总不时地留意我的包,时间长了,我发现新加坡人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不必过分谨慎。不是自己的东西新加坡人一般没有非分之想。遵守公德成为人们的自觉。 最让我难忘的是,有一次,我的一位朋友到新加坡来开会,  相似文献   

4.
正李光耀在其著作《李光耀回忆录: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译林出版社出版)一书中强调华文教育的重要性,摘登如下。领导人懂华语的优势新加坡的领导人如果能够用华语沟通,是可以为新加坡带来一些优势的。拿我自己来说,如果不说华语,我不会跟蒋经国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新加坡的军队也不会在中国台湾地区训练。  相似文献   

5.
1998年9月,我应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邀约去新加坡担任该院客座教授,教授油画写生。10月间,当我在新加坡公园写生时,一位新加坡华侨问我:你是中国画家吧,你为什么不去画画“晚晴园”?我问:“‘晚晴园’是什么地方?”他说:“哎呀!晚晴园是孙中山先生在南洋的故居呀!你怎么不知道,你应该去画那里。”  相似文献   

6.
去年4月中旬,我访问新加坡,刚步出机场大门,就见我的朋友谭家健先生和新加坡朋友、诗人适民先生及夫人等候在那里了。他们一见我,就高兴地迎上来,和我紧紧握手,欢迎我访问新加坡。适民先生把我们引向他的车。这是一辆“沃尔沃”。当适民先生驾着车,驶离机场时,车内突然响起庄严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国  相似文献   

7.
新加坡归来话城建景国友近两年,由于工作关系,我有机会两次赴新加坡进行考察、招商引资。在该国的所见所闻,尤其城市建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气候湿润,常年高温多雨,面积641平方公里,人口300多万。新加坡是名符其实的花园式国家,无...  相似文献   

8.
新加坡见闻     
新加坡见闻张剑赤一个金秋十月,我应国际脊柱相关疾病学会副主席《新加坡中医药报》编委陈裕国先生的邀请,赴新加坡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讲学及学术交流。在该国的所见所闻,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环境优美文明礼貌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高温多雨,常年如夏。家庭居室,...  相似文献   

9.
《春秋》1995,(5)
我于一九四一年一月生于新加坡,在海外颠沛流离中度过了童年。我的父亲汪金丁是三十年代左翼作家联盟成员,一九三七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组织部工作,上海沦陷前夕和我母亲绕道去新加坡。一九四○年以后,胡愈之、王任叔(巴人)等一批文化人也先后从国内到新加坡工  相似文献   

10.
新加坡的国家人才策略之一章慧宣1995年岁末,我有机会来到花园之国新加坡,考察学习,时间虽然短暂,但新加坡的国家人才策略使我感受至深。人才忧患意识1965年新加坡建国以来,开放的政策、外资大量的流入及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不断给新加坡人带来了充分的就业与...  相似文献   

11.
张龙飞 《政策》2007,(10):55-56
今年7月上旬,我参加了省委组织部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举办的湖北省领导干部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培训班学习。新加坡的政府管理经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2.
我曾去新加坡考察。那时,在我们达州市,人们已穿上毛衣御寒,然而这时的新加坡却像我们达州的盛夏。温差大,使身处异国他乡的我别有一番感受。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型小岛国,只有640多平方公里和300多万人口,粮食、蔬菜、水果、淡水这些最基本的生活必须品,均依赖于周边国家供给。 新加坡人饮用的淡水全是从马来西亚进口的,按理,应该马来西亚赚新加坡的钱。可是,事情出人意料,新加坡反而赚了马来西亚许多钱。原来,马来西亚出口给新加坡的只是原始淡水,新加坡经过高科技加工,成为纯净水。而马来西亚没有法子把原始淡水转化为纯净…  相似文献   

13.
今年三月初,我突然收到一封来自新加坡的航空邮件。当时我十分疑惑,我在工作上与新加坡没有任何联系,在那里更没有亲戚朋友,是谁给我写信呢?拆开邮件一看,里面的东西还真不少,一张碟片,两页用汉英两种文字写成的信,还有一封待签的合同。信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尊敬的×××先生,我们是新加坡雨林文化公司记录片制作室,在我们新近制作的纪录片《味觉的节日》中,有两处发现了您的清晰的正面镜头,时长共  相似文献   

14.
久闻新加坡致力于人才资源开发,去年 7月~ 8月间我们有机会赴新加坡参观访问。在近一个月的行程活动中,我有幸目堵了新加坡 35年的国庆盛况,有幸结识了几位新加坡大学企业管理学院的教授,参观了一些企事业组织与学校,甚至居民区。由于我长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咨询与研究,也许是职业习惯,每到一处一地,我都尽量了解与学习新加坡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的经验、措施与政策,思考着地图上几乎找不着的一个小小弹丸之国、自然资源如此贫乏,为何在短短的 35年中发展成为经济如此强盛的一个国家。在的人均国内总产值 50强…  相似文献   

15.
新加坡印象     
因为孩子在新加坡留学,春节期间,我们去那个美丽的热带城市国家旅行了一周。虽然只是浮光掠影,但也是感慨良多。回来后,总是有同事问我:孩子怎么样?新加坡印象如何?  相似文献   

16.
正如果说到国家的治理,那么新加坡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要理解李光耀如何塑造新加坡,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阅读关于李先生的书《李光耀:新加坡赖以生存的硬道理》。就让我们看看李光耀通过哪些方法治理了新加坡,以及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百年后可能消亡全书中最打动我的,是当记者问李光耀,您觉得新加坡一百年以后能发展成怎样?李光耀并未如  相似文献   

17.
《小康》2019,(31)
正我长期在城市国家新加坡工作,总是感叹这个城市国家的国际魅力。顺德是我多年来研究中国的一个观察点。在做顺德研究时,我总想把新加坡和顺德两地做些比较,尽管前者是一个国家,后者只是中国的一个县域。这么做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同新加坡一样,顺德这个小地方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所产生的影响力也超越了其地域限制。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多个年头,往回看,人们会发现,在国家改革开放的每一个关键阶段,顺德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国家很多方面的改革开放政策都是从顺德开始的,或者为顺德人首  相似文献   

18.
在东南亚进入繁花似锦的季节,我随考察团赴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进行为期12天的访问。虽是匆匆一瞥,然而给我留下的印象却是那样的深刻和难忘。难忘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异国情调,难忘那独具特色的异邦风采,更难忘的还数新加坡那严于管理的治国之道。新加坡虽是一个弹丸之地的小国,面积仅六百多平方公里,人口不过三百万,然而早在李光耀任总理时,这个国家就以严于治国而闻名于世。新加坡原是马来西亚的一个州,从1965年独立至今只不过27年的历史,政府却把一个落后的殖民地建成了一个富饶的国家,已跻身于亚渊“四小龙”之列。其中严于执法,强化管理,不能不说是它的成功之举。访问中,我特别留心考察他们在强化管理方面的经验。所见所闻,果然名不虚传。  相似文献   

19.
刘少才 《中国保安》2005,(22):18-19
航海多年,借工作之便,我到过不少国家,领略过不少各国的风情习俗,也体会到国人正拼命学外语的同时,外国人也在拼命学习华语,或者说有不少与中国人打交道的外国人或多或少都会来两句华语。我们远洋船向西行的第一站就是新加坡,新加坡76%是华人,素有“华人世界”之称,凡是华人都会讲华语普通话。我1977年第一次去新加坡,正赶上当地几个商家为了拉中国海员去购物闹矛盾。刚一下交通艇,就看到一个胖胖的中年人在接客,二副告诉我,他是“泰昌布庄”的老板。那泰昌老板说:“还愣着干什么,我的小老乡,还不快上车?”就像自来熟一样。我一听倒真的一愣…  相似文献   

20.
新加坡一瞥     
新加坡一瞥李树桦去年12月初,应新加坡检察总署邀请,我随河南省纪检监察考察团到新加坡作了为期一周的考察,虽只短短一瞥,所见所闻,感慨颇深。上新加坡很小。全国面积只有640平方公里,只比河南面积较小的温县、博爱等县大一点,只有西峡、南召等县的1/5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