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学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是依法治国的主力军。大学生的法律信仰蕴含着大学生对法律的最高期望,包含着实现法治中国、最终实现人类幸福生活的理想。目前大学生的法律信仰严重缺失,文章分析了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现阶段应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其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2.
罗玲云 《世纪桥》2013,(14):21-22
法律信仰就是基于法律价值良好而对过法律生活的全身心认同。大学生法律信仰是指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对法律产生的信仰,它是大学生群体与法律建立积极关系的结果,它包括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仰心理与信仰行为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它根源于大学生对人类生活终极价值目标的追求,它表现为大学生愿意为法律而献身的崇高境界。  相似文献   

3.
培育大学生法治信仰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深入推进依法治校进程、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践中,高校要从丰富理论教育内容和形式、加强道德理念教育、完善实践培育机制、营造和谐法治文化氛围四个方面培育大学生法治信仰。  相似文献   

4.
法律信仰是一种社会意识。这种意识同人们的世界观、道德观、政治观密切相关;法治衍 生于西方的文化传统,是衡量社会进步、政治文明的尺度;没有对法律的信仰就难以实 现法制,中国要走向法治化就必须把法律作为被信仰的对象。  相似文献   

5.
建设法治社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培养公民的法律信仰.本文论述了法律信仰的内涵及其与法治化进程的关系、影响法律信仰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公民法律信仰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建设法治社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培养公民的法律信仰。本文论述了法律信仰的内涵及其与法治化进程的关系、影响法律信仰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公民法律信仰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加强和改善法治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法治意识、法治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大学生法治教育还存在教育定位存在偏差、教育内容比较陈旧、方式方法相对僵化、教育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等薄弱环节和问题。应建强法治教育课程主渠道,丰富完善法治教育教学内容,创新法治教育的载体和途径,强化提升教师队伍法律素养,推动形成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合力。  相似文献   

8.
法律信仰作为现代法治精神的内核 ,其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 ,同时又是人们有意识地选择和培育的结果。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法治 ,切实培养社会公众的法律信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学生的法律素质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而对法律素质起方向性作用的就是法律信仰。现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大学生群体的法律信仰缺失。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养关键在于守法精神的培育和权利意识的培育。与此同时熏让大学生参加法律实践活动亦是培养大学生法律信仰的一种现实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法律信仰与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毅弘 《世纪桥》2007,(12):71-72
针对目前高等学校法制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单纯的法律知识教育而忽视法律意识,特别是法律信仰教育的问题,应从培养大学生的权利意识和守法精神两个方面塑造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内在要素;从灌输与渗透并重的途径维度和学校与社会并重的主体维度两个方面构建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外在机制。  相似文献   

11.
公民的法律信仰是法治精神得以形成和法治社会得以实现的关键.针对我国公民法律信仰缺失的困境,有必要寻求切实可行的培养途径,以促进法治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杨淑玉 《世纪桥》2012,(7):66-67
本文针对大学生出现的人生信仰危机,政治信仰弱化,宗教信仰热衷等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借助儒家文化中有关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层级责任意识和以“道”为主,“道”、“器”兼修的实践行为,对于当代大学生人生信仰的重建及践履,提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主力军,他们的信仰状况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的未来.当代大学生存在信仰不稳定、信仰多元化、信仰世俗化、信仰功利化问题,导致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的原因可以从多元文化因素、教育因素、社会因素、信仰主体四个角度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从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竞争力、创新大学生信仰教育、改善信仰环境和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四个方面强化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式对当代大学生而言,过于简单教条,教育效果差强人意。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从大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目标现实化、理论通俗化、方法生动化、载体多样化",让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贴近大学生实际、贴近大学生生活、贴近大学生认知",以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羡腐现象对大学生的法律信仰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高校应采取多种措施消解羡腐现象对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冲击,加强大学生法律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16.
当代大学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中国法治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法律信仰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此为背景调查和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不足的原因,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培育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的有效途径,以期为我国法治建设增添一点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7.
公民是现代国家的基本要素,也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核心是法治教育,一是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在要求,二是法治所追求的自由、平等、公平、秩序、正义等方面的价值与现代公民意识相契合。  相似文献   

18.
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从信仰的社会功能来讲,法治信仰发挥着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社会伦理价值和力图根本解决人生问题的作用。法治信仰的实质是法律至上。选择法律至上,是历史经验的验证,是解决现实问题和担当未来使命的选择,是国家权力归属以及市场经济的必然逻辑结果。法治不仅应当形式上被信仰,而且应当是一种民主政体下的美德,一种政治自由,一种人文关怀。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最重要的就是信仰形式或仪式的外在强化,违宪审查机制的激活以及法治宣传特别是饭碗与兴趣分开意义上的法治宣传。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使我国大学生传统信仰教育面临挑战,如何应对成为信仰教育成败的关键。我们应该从创新信仰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等方面入手,构建一元主导多样并存的内容体系;构建以人为本、以理服人、以技动人的方法体系;构建立体化、全方位渗透的模式体系。  相似文献   

20.
刘东阳 《前线》2015,(2):5-7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十八届四中全会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就如何增进全民法治观念,树立法律信仰,建设法治国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