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中国的国际传播力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西方媒体对中国议题的"泛政治化"传播使得中国国家形象屡遭"误读"而"失真"。中国国家形象的"客观现实"与西方媒体的"妖魔建构"之间的矛盾是我国在国际传播中所面临的逻辑困境。从"防御型国际传播模式"到"主动型国际传播模式"的逐渐转换,有助于积极建构"和平发展"的整体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家形象战略框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国家形象属于国际战略博弈的基本范畴。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形象的战略作用是通过其作为软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现的。我国应将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明确纳入国际战略体系,从设计国家形象、巩固客观基础、运筹战略措施、占领传媒制高点等方面构建起中国国家形象战略框架。  相似文献   

3.
为总结建国60年来的中国外交经验,本文对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外交战略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外交战略主要包括:支持发展中国家的民族解放事业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斗争;对发展中国家给予无偿经济援助;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改革开放后30年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外交战略主要包括: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但是"千万不要当头";不搞划线外交,致力于同所有发展中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从单边经济援助转向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的新型经济关系;履行国际责任,积极参与国际热点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4.
黄靖 《南风窗》2011,(4):92-92
田野里辛勤劳作的农民,工地上挥汗如雨的工人,疆场上杀声震天的战士,课堂里孜孜不倦的师生,书案上上下求索的学人——他们才是国家和民族形象的代表者。1月17日起,《中国国家形象:人物篇》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首播。这部短片是否真能在美国提升中国的国家民族形象?效果尚且不知,但却立即引发争议。首先,应该承认这是一个创举。到目前为止,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由政府主导、投以巨资、无任何具体事由而在他国最繁华地带如此高调地宣传"国家形象",可谓举世无双。  相似文献   

5.
本文展现了通过媒体折射出来的非洲当地人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多数报道比较客观、公正。非洲人有自己的眼睛和理智,有强烈的发展需求,同时又对长期被殖民的历史心存忌惮,非常注重独立自主。因此,他们需要中国这个贸易伙伴,同时又不无顾虑,特别是当中国只传递出经济巨人这个单一形象之际。因此,他们对中国有肯定和感激,也有否定和指责。针对负面形象,中国最需要的是发展一种国际意识;对于正面形象来说,中国更需要的是一种积极的作为。两相参照,彼此助益,才能令中非合作之路更为平坦。  相似文献   

6.
吴瑛  郭可  陈沛芹  吴秀娟 《国际展望》2016,(4):1-23,152
建构良好的城市形象是城市外交的重要目标。上海作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缩影,能否被全球媒体建构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形象?本文通过对28个语种100多个国家38万条新闻的统计分析,解读了深化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后世博时代上海的国际形象。研究发现,全球媒体涉沪报道量稳步增长,2015年达历史最高点;报道议程围绕"四个中心"展开,但国际金融中心形象受经济下行和股市震荡影响;报道态度以混合情感为主,正负面倾向随时间和议题有所差异;全球媒体报道上海的消息源仍以西方媒体为主。在分析外媒报道的基础上,本文为加强上海城市外交,提升上海国际大都市形象提供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建构良好的城市形象是城市外交的重要目标。上海作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缩影,能否被全球媒体建构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形象?本文通过对28个语种100多个国家38万条新闻的统计分析,解读了深化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后世博时代上海的国际形象。研究发现,全球媒体涉沪报道量稳步增长,2015年达历史最高点;报道议程围绕“四个中心”展开,但国际金融中心形象受经济下行和股市震荡影响;报道态度以混合情感为主,正负面倾向随时间和议题有所差异;全球媒体报道上海的消息源仍以西方媒体为主。在分析外媒报道的基础上,本文为加强上海城市外交,提升上海国际大都市形象提供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国际形象是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其认知的综合,简言之就是国际社会如何看待这个国家。良好的国际形象是一国极为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一国的“软实力”。国家形象奠定了国家在国际事务中被接受的程度和国家的信誉,影响着其他国家对这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其在国际社会的影响与日俱增,在国际社会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是提升中国地位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国际社会中关于中国的"知识库"(即公共知识)是认识中国的过滤器和导航仪,决定着来自中国的新信息能否被接受。策略性地向国际社会输入高质量的知识性信息,是从根本上改善中国形象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0.
作为民生保障体系的“国民年金”制度体现出特定的意识形态观念及政策价值理念,因而可以根据政策理论对年金政策加以分析。台湾地区于1980年即通过“老人福利法”与“残障福利法”,但并没有出台诸如年金、津贴申领之类的配套措施。照顾弱者、科学可行、负担可控以及规则先行等是台湾地区各政党在制定年金政策时力图塑造的政策形象。依据政策过程理论,台湾地区的年金制度从问题界定、议程设置、政策形象到政策结果与政策反馈等各个阶段,实质上都体现为政策场域、政策形象及政策博弈的统一,表现为国、民两党相互恶斗的动态博弈。从两岸社会融合角度看,要积极营造两岸民众共认的年金政策场域,努力塑造两岸民众共享的年金政策形象,在寻求年金政策共识中推进两岸社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尽管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尤其是综合实力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中国在西方国家受众眼中的形象却有下降的趋势。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平衡的国际传播机制以及西方国家有意的诋毁与损害言论都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此以外,这种状况的形成也与自我塑造的欠缺关联密切。因此,在对外文化交流中,首先要厘清中国国家形象所表征的文化内涵,深入研究和了解西方受众的特点,与西方介质受众建立良好的关系,最为关键的是要培养既懂中国文化的内涵、又能融入当事国主流文化的对外文化交流人才。  相似文献   

12.
日本和德国在国家形象建设方面都是比较成功的.它们通过承担国际责任、开展文化外交、加强国际舆论宣传等手段来塑造自己期望的国家形象.但由于两国不同的历史反省态度和不同的政治文化规范等特点,再加上它们有差别的战略形象定位以及形象塑造手段,导致两国在形象塑造的效果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正>日本安倍政府在历史观问题上不断倒退,同时加快修宪强军步伐。对此,中国打响了对日舆论战,对其挑战战后国际秩序的险恶用心及其危害地区安全与稳定的危险行为进行集中揭露和批判,以引起国际社会对日本走向的警惕。中国尽管占据道义优势,却难以先声夺人。相反,日本、菲律宾和美国对中国展开舆论反攻,渲染"中国威胁",矮化中国形象。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正在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做  相似文献   

14.
南书房     
《南风窗》2010,(9):96-96
<正>《为世界打造"中国梦"》吴旭著新华出版社2009年7月版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形象?如何为中国形象战略重新定位?中国应该怎样进行跨国公关活动化解危机?过去的两年,对于中美这两个"巨人"国家来说,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正剧、喜剧、悲剧、闹剧、哑剧,你方唱罢我登场;作为一个在美国大学里教授"战略媒体与大众传播"和"高级公关写作"的中国教授,作者不仅提出了一连串令人耳目一新的国际传播作战法则,还忠实记录下自己在文化冲击和认知落差中碰撞出的火花,令人警醒。  相似文献   

15.
客观认识当今国际经济秩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经济秩序是国际经济活动主体从事国际经济活动的位置、次序和规则。国际经济秩序是分层次的。不合理、不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特指的是高层的国际经济秩序,尤其是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经济秩序。当今国际经济秩序包括三方面的关系: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除了维护发达国家利益的一面,当今国际经济秩序还有维护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一面。由于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最终建立是相当遥远的事,现今的国际经济秩序还有生命力,发展中国家要在容忍它的前提下,努力改革它。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身份定位不仅影响到中国的对外政策,也将影响到国际格局,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中国的身份定位从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国家逐步转变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一直持续至今。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长仍在持续,随之而来的将是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的关系迈向新形态。展望未来20年,国际格局调整的幅度将比21世纪的头20年还要大,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中国不仅要继续与发展中国家构建"近而亲"的关系,也要塑造亚太地区的新型地区合作架构,引领地区内国家发展积极的共同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7.
陶杰 《南风窗》2010,(18):94-94
<正>社会上出现呼声,掀起"反三俗运动","三俗"指低俗、庸俗、媚俗,先拿一个相声演员开了刀。反"三俗",站在一个品味的高地上,也不能算错,或许先有人受了美国人那么一刺激:美国的《时代》周刊,最近把中国喜剧演员小沈阳定性为"最恶俗的中国男人"。小沈阳成了中国形象的国际代言人,不但不会愁眉深锁吟诗萌志,  相似文献   

18.
APEC上海会议与中国的国际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10月在中国上海成功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在世界面前展示和塑造自己形象的难得机遇。在“911”事件后首次亚太经济体领导人云集的会议上,中国树立了“繁荣开放、危机中的避风港”的形象以及合作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树立良好的中国国际形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前面还有更长、更艰难的路要走。我们应当以此次APEC上海会议为契机,为树立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逐步完善,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国际社会贡献越来越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由于西方媒体囿于意识形态偏见,戴着有色眼镜观察解读中国,且西方几大主流通讯社发出的新闻占了每日国际信息流通量的80%,因此国际媒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仍非常复杂甚至负面.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以来,周边发展中国家在中国外交全局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在中国周边外交思想继承性发展、中国实力增长迅速、周边发展中国家自身发展需求强劲和域外大国战略重心转移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与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发展迅速,并呈现出伙伴关系网络快速发展、中国国际责任意识增强、以经济合作为主和注重项目优先的特点。然而,中国与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也面临中国海外利益扩大与保护能力不足、不对称结构下的认知差异扩大、领海主权争端激化、域外大国干预和国际环境变化带来的诸多问题和挑战。中国需要把握形势,主动应对,强化合作共赢意识,采取有效措施,持续推进与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