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竹盛 《南风窗》2014,(9):46-48
<正>在某种意义上,法律青年是整个青年群体的一个典型样本,从他们的执著和困惑可以窥见一代青年的执著和困惑。采访过后几天,小玲发来信息,"我或许会做律师,做一个彻底的俗人。生活不应该是这样,我要突破。给自己的期限,应该是今年年底了。"小玲出生于1986年,2009年从法学院毕业后,回到离老家不远的一个县城,当上了公务员。中国各大院校共有法学院系634个,招收的在校本科生超过30万人,人数位居各专业前列;每年夏天,有近  相似文献   

2.
雷颐 《南风窗》2013,(13):12-12
"命名"总是充满危险的。当把"50后"命名为"知青一代"时,就把人数更多的、根本没有资格当"知青"的另一群"50后",统统由"知青"代表了。在"上山下乡"的年代,"知青"特指城市青年,而广大农村青年,人数比城市青年多得多,无论是否上过中小学、无论多有知识者,都不算"知识青年",充其量只能算"回乡青年"。他们被"知青"代表,却没有知青的待遇,现在"知青"是从下乡起就计算工龄,而农村青年只能从到城市正式参加工作后才计算工龄。在小说和影视作品中,得到充分表现的是"知青",而不是"回乡青年"。作家路遥的"高加林",一直形单影只。  相似文献   

3.
从评估国际战略形势的视角看,2008年堪称是"9·11"以来最有特点的一年,其在国际关系史上的里程碑意义,可能要超过因"9·11事件"而著称的2001年,堪与冷战结束、苏联解体的1991年相提并论.对这一点,可能还需要经过一代人左右,才能看得更清楚.  相似文献   

4.
世界历史与全球化:人的实践活动的空间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历史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全球化作为资本对市场的开拓,既是对时空的"压缩"也是对时空的"超越"。世界历史与全球化就是在整个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从过去走向未来的过程,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空间拓展。  相似文献   

5.
张银海 《南风窗》2011,(15):32-33
始终只能以恶性方式才能强制划定"权力止步的边界",这个根本原因即造就出传统社会一代又一代的"周期率"。只要不改变"以统治权力和权力暴利为国家本位",再明智的统治者都不可能拔着自己的头发跳出这个逻辑。  相似文献   

6.
漫画     
《南风窗》2012,(13):13-13
女娲的骨骸?插画迢迢日前23位专家在山西吉县人祖山考察发现,娲皇宫女娲塑像下的"皇帝遗骨",可能属于传说中史前"三皇时代"的某一代"娲皇"的遗骨。目前,娲皇宫前古称卧云台的巨石上的方、圆两个石窝,棋盘和小柱洞也已经被附会成女娲和伏羲观天测斗、创造八卦、制定历法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南风窗》2014,(9)
<正>人类的历史事件在实践中出现以前,经常是在灵魂深处首先宣告的。而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是青年人。—罗曼·罗兰今年是"五四"爱国运动95周年,近代以来,我国青年不懈追求的美好梦想,始终与振兴中华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联。关于"青年"这一概念的现代缘起,一种说法是这样的:1880年,一个日本传教士从唐朝诗人张九龄句"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中取"青云之志"的含义,率先把英文Young  相似文献   

8.
"五四"运动的两位北大学生领袖,率队游行高举大旗的总指挥傅斯年和亲笔起草了《五四运动宣言》的罗家伦,在1949年皆选择随国民政府迁往台湾。那一代"新青年"中,同样选择的人并不少。然而,迁台之后的国民党在总结大陆失败的教训时,自然地想到了青年学生运动对其政权的威胁性,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蒋氏从未放松过对台湾校园和台湾青年思想的钳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大学,最具影响力的青年导师,胡适之外,便是殷海光。生于1919年的殷海光先生自称"五四之子",他从不过任何中国传统节日,却只在"5月4日"这天放鞭炮与学生庆祝并纪念。正是他及同代人在国民党钳制下以付出生命的代价所传导并培育下来的"五四"精神,在台湾经数十年的酝酿,最终于80年代末期生长为改变历史的又一支青年力量。除殷海光的自由主义思想外,左翼思想在70、80年代的台湾流传于更隐秘的地下,这一"五四"运动的另一脉络在台湾青年当中,同样具备相当的吸引力,并直接构成了1980年代台湾学运与基层民众紧密关联的另一谱系。经历如上的发酵,涌动的社会思潮和学生运动最终引发了改变台湾历史的"野百合学运",1990年3月和5月,在全球性的民主化浪潮中,发生在台北中正纪念堂前广场...  相似文献   

9.
李昌平 《南风窗》2012,(21):54-56
在全球化"中国拐点"出现后,中国十几亿人口的现代化,不可能走亚洲"四小龙"之前所有先发国家和地区的道路,必须探索中国道路。中国道路的最大特点有二:一是以内需为主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二是以共同富裕为主的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李克诚 《南风窗》2012,(8):58-60
熟悉网络、擅长外语的"90后"是真正的全球化一代,他们视野开阔,胸怀梦想,渴望自由,但当第一次面对就业选择时,却又不得不一窝蜂地涌向政府机关、垄断国企,这样一批又一批青年人不断地从校园涌入社会,或许是转型中国最大的变量。  相似文献   

11.
国是     
《南风窗》2013,(11):15-16
高层High Level习近平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五四"青年节当天,国家主席习近平鼓励青年在年轻时多做奋斗:"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10天后,习近平和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等座谈时,  相似文献   

12.
现在,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海啸已经席卷全球,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手中的饭碗不再那么稳当了。用打趣的话说,这次海啸是"看得见、跑不掉"。为什么跑不掉?因为我们早就被"全球化"了。这似乎在昭示我们,全球化已经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改变了全世界,改变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林竖治 《南风窗》2014,(13):92-94
<正>从世界历史看,知识者中,只有极少数是反知识的实践者,反实证的梦想家,反现在的未来主义者,反精英的皈依底层的平民之友。在"告别革命"的时代里,像车尔尼雪夫斯基这样满脑子革命的人物,注定是被否定和被诅咒的。但是要知道,他的《怎么办》,还有拉甫洛夫的《历史书简》,曾经风靡俄罗斯,颇激动过一代青年的心。显然,这种蛊惑的力量并非源于革命的言辞,而是由于时代环境的无形之手的拨弄。  相似文献   

14.
在刘苏里看来,一代青年的可悲之处不在于失败,而在于连失败的机会也没有了,或连失败的机会竟也不愿意争取了。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随着就业市场的变化,青年的职业选择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一些工作表面看着光鲜,可发展空间不大;一些工作看似不那么"高大上",但能锻炼人、发展空间大,这类工作正受到年轻人越来越多的关注。前不久,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20名18-35周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1.0%的受访青年找工作更看重"里子"。求职注重"里子",64.0%的受访青年认为是对未来有更明确定位。  相似文献   

16.
叶竹盛 《南风窗》2013,(19):46-49
要根除饥饿,就必须彻底改变新自由主义、工业化、企业主导的粮食体系。食物主权认为,食物是根本的人权,但是在现有的全球化的新自由主义框架下,这根本不可能实现。在这个高度工业化和全球化的时代,有一些难以理解的怪现象,比如明明全球生产的粮食总量足以养活每一个人,但世界上还是有大量人口常年处于饥饿状态;比如横跨太平洋长途运送过来的玉米,价格竟然比农民自己种出来的还要便宜;比如曾经盼着住进城里的人,又纷纷盼着回归自然,躬身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进程中的"两个必然":哲学视角的思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客观事实,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导下的全球化.用哲学的视角来分析,全球化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获得了张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两个必然"的根源已被消除;全球化加大了社会主义在发达国家取胜的难度,但这并没有中断"两个必然"的现实进程;全球化增大了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阻力,但这并不能阻挡"两个必然"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视域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以及两制关系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观察全球化问题.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背景下的崛起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困境中,社会主义是唯一可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廉思 《南风窗》2014,(24):55-57
<正>正是中国相对畅通的"横向"人口流动,缓解了日趋固化的"纵向"阶层流动所带来的社会风险,有效减缓了纵向流动变慢对社会结构和政治稳定的冲击。阶层固化,向上流动的管道缺乏,导致社会活力下降,这是中国一个沉重的话题。还有阶层流动的可能吗?或者说,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吗?"洄游青年"们来了镜头回放一下:2014年春节的一个网帖引发了无数青年的关注和讨论。这个网帖来自著名网络论坛"知乎"上用户"王远成"的一篇文章——《背井离乡,为何仍要打  相似文献   

20.
正掰一小块馒头,用筷子尖儿沾上点儿酱豆腐抹着吃,很多老北京都好这一口儿。创制于1669年的王致和酱豆腐、臭豆腐,早已经成为一代又一代北京人的舌尖记忆。经过300多年的传承发展,王致和始终保持着老字号的传统风味,但生产技艺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从"驴拉磨"的手工式作坊,到如今的工业化规模生产;从直接在空气中自然采菌发酵,到采用现代高科技生物技术制作菌种;从发酵成熟后再分装售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