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图说     
《工会博览》2010,(16):9-9
7月30日,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为自行车出租计划做宣传。当天.伦敦市正式推出自行车出租计划.有315个自行车车站和5000辆车投入使用。参加该计划的市民和游客可以以低廉的价格在伦敦街头租用自行车.且每次使用的前30分钟免费。  相似文献   

2.
龚德明 《法制博览》2011,(14):26-27
2006年1月9日,《中国青年报》以《湘江镉污染事件内幕:污染仍在继续,谁在说谎?》醒目标题,撰文报导了1月6日,震惊全国的湖南湘江湘潭段镉污染事件。  相似文献   

3.
在广州,每个市民谈起自行车,都会有无尽的感慨——在广州,不丢失自行车,就算不上广州人,可谓是地域的风俗和文化了。而是否购买自行车则是一个战略决策:如果您住的是郊区别墅,又没有地铁、公交等其它交通工具,那么您只有放弃自行车,而选择买汽车;对于办公室离家距离不远,但走起来又辛苦的人来说,选择自行车是很适合的。可买一辆没几天就被偷去了,现金流只有出,没有进,固定资产频频报废遗失,实在可惜。于是一些人选择了步行,再也不买自行车了。 对于那些决定买自行车的人来说,就存在一个买二手车还是买新车的问题。这是采购渠道的选择和谈判能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与身份无关     
有位老太太,在江边散步,一不留神滑到水中。她大声呼救,恰巧,一位中年汉子也在江边散步,他闻声赶到,将老太太救起。当时的场面一片慌乱,见老太太没事,那个汉子就悄悄地离开了。后来,有记者知道了这件事,把那个救人的汉子找了出来。原来,他是个亿万富翁。  相似文献   

5.
我曾参加“假如我是广州市长”提建议活动,所提出的“创立珠江水上环卫队”的建议还获了奖,这下子,我满以为被污染的珠江有救了!它可以让人们重温美丽珠江的旧梦。记得少年时代的夏天,我常常和小伙伴下珠江嬉水,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美。亦常常坐在江边.看着众多的长者在垂钓,在下网。然而,这些景象,现在却很少了。设在珠江边的西郊、红楼、珠江等三个游泳场,以往夏天,熙熙攘攘;近年夏天,冷冷清清。在江边漫步,还常常看到这样的场面.江面浮荡着星星点点的果皮、快餐盒和软包装盒,不时还夹杂着  相似文献   

6.
1918年4月14日,毛泽东、蔡和森为集合同志,创造新环境,成立了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宗旨的新民学会。1919年7月14日,毛泽东为学会创办了一份周刊,自任编辑和主笔,并依地名将该刊物命名为《湘江评论》。《湘江评论》锋芒犀利,充  相似文献   

7.
1994年11月7日中午,成都市青羊公安局白家塘派出所干警擒获在市公安局大福建营宿舍内偷盗自行车的罪犯曾××,同伙逃脱。几经追捕,其同伙吴××落网。侦察员以缴获的两把异形钥匙为线索,经过艰苦曲折的智斗,摧毁曾犯的精神防线,迫其彻底交待。结果令所有侦察员吃惊:专门盗窃名牌自行车的曾犯,其犯罪伎俩、作案技术、作案工具选择、销赃方式、反侦破战术代表了目前罪犯在成都市盗窃自行车方式的最高水平。一名16岁的少年正走向职业犯罪生涯。  相似文献   

8.
正近期,我市临时标识电动自行车日均置换数量已明显上升,部分交通支(大)队非机动车登记站出现群众排队等候情况。为方便群众办理电动自行车注册登记业务,交管部门在全市选取了71家电动自行车销售门店设置便民服务点,实现了一站式购车、登记及上牌服务,方便市民就近登记上牌。记者在西城交通支队非机动车登记站看到,来办理上牌手续的电动自行车已经停满了待检区,  相似文献   

9.
环顾今日之世界,恐怕再也难以找到一块象中国这样适合自行车栖身的乐土。对于自行车,我们向来怀有一种独特的感情,同时也为它感到自豪——当今的中国是世界上自行车拥有量最多的国家,不愧为自行车“王国”。这一点,或者连自行车的发明者做梦也想不到。当年,退位的清末皇帝溥仪,为了在宫中骑自行车,竟叫人将所有的门槛锯掉。由此可见,中国人对自行车的偏爱, 并非始于今日。很难怪人们对自行车情有独钟,因为它轻巧、灵活、方便。如同中国以人口之多而著称于世上一样,自行车也在中国这片乐土上——  相似文献   

10.
《南风窗》2011,(18):31-31
自行车的天空在上海土生土长的柯玮佳从小到大一直迷恋自行车。不同的是,小时候他最喜欢父亲的那辆老式28自行车,现在他喜欢"死飞"(Fixed Gear Bike)。  相似文献   

11.
正今后市民群众购置电动自行车后,可直接在已设立了便民服务点的销售门店一站式办理登记手续,无需再前往交管部门办理相关业务。记者从北京市交管局获悉,北京市交管部门与北京市自行车电动车行业协会联合试点推行电动自行车销售企业代办注册登记便民新举措。  相似文献   

12.
污染,已成为中国各大江河面临的严峻挑战。岁末年初,我走了一趟汉江后回到北京,各大媒体有关江河污染的消息扑面而来:1月6日怒江云龙铁矿采选厂严重污染老窝河,老窝乡近年来就因污水灌溉导致优质稻谷大幅度减产;1月7日,因施工不当导致废水入湘江,镉污染影响长沙湘潭,长沙湘江水域镉超标4倍,三市做好停水预案;1月8日260号浓硫酸沉入长江,事发江苏镇江附近;1月8日,黄河60公里污染水体进入山东;1月9日重庆綦江河遭硫酸污染600吨硫酸废水泄漏,桥河3万人断水两天;1月7日,调查显示广东两成农田灌溉水源受汞污染……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水污染防…  相似文献   

13.
正《万山红遍》是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的作品,取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中的词句。红色经典的诞生1925年秋,32岁的毛泽东来到湖南长沙重游橘子洲头。面对奔涌不息的湘江和对岸岳麓山上大片的红叶,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在创作《沁园春·长沙》前半年,毛泽东为了探索中国革命新的道路回到韶山,开始组织农民运动,并开办农民夜校,向农民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还亲自发展了韶山第一批共产党员,并创建了党的基层组织。  相似文献   

14.
唐旭 骑着单车去上班 从自行车正式为人类服务至今的100多年时间里,自行车绿色的身影遍布全球每个城乡的大街小巷,一直在千家万户间传递着人类的喜怒哀乐和悲愁苦欢.新中国成立后,创建了“红旗”、“永久”、“飞鸽”等品牌,引领了几代人的消费时尚,开创并演绎了中国自行车辉煌的历史.在那时,自行车是奢侈品,与缝纫机、收音机并列“三大件”.拥有一辆“永久”、“飞鸽”或后来的大链盒“凤凰”就是财富和身份的标志.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拥堵成了所有城市的通病,噪音喧嚣、环境污染无不侵害着人的身体,无论是城市还是乡下,轿车越来越多,骑自行车上班的人越来越少了.  相似文献   

15.
1986年底,一个寒冷的冬日。湖南省城长沙市。已过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秋季,湘江边的岳麓山上,只有松柏还顽强地绿着。山脚,当年一代伟人毛泽东常常在此“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爱晚亭,迎来一男一女两位年轻人。不知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命运的安排,这两个年轻人出差石家庄后返回广州的路上,因买不到直达车票,中途只好在长沙下了车。他们直奔湘江、岳麓山、爱晚亭,这是他们少年时就仰慕、向往的地方。何况今天,他们是怀揣着一个实业强国梦而来——那男的神采飞扬,侃侃而谈,谈他面对改革大潮,准备创办实业,富民强国的抱负;那女的脸色凝重,仔细倾听,心头也涌起干一番事业的热浪……一个重大的决定就这样产生了。  相似文献   

16.
一日,两位对联爱好者结伴而行,甲指指路旁蹲着的一行人众,出了个上联:“补鞋妹财源广进”,乙马上对出了下联:“修车汉生意兴隆”。甲:我说的女主角在广州街头俯拾皆是。乙:我以街上越来越多的男主角相对,哈哈……“修车汉”?这个车,指的是自行车。报刊上惊呼广州的自行车成了“世界第九奇观”,各区的自行车发牌处却依旧门庭若市。  相似文献   

17.
网战龙虎榜     
(1)为什么二战德国不大量给步兵装备自行车? 作者武汉徐点击 5080 水量 108 HTTP://BBS.CHINESEWWII.NET/二战论坛帖主的问题很有意思,二战德军既然因为装备大量轮式和履带式车辆而为后勤问题头痛,又为何不在野战部队给步兵装备无需补充油料的自行车?帖主的观点是德军可能认为自行车越野能力太差,网友们的跟帖则五花八门,有的认为东线道路状况不佳,自行车跑不了多远就得“抛锚”,有的认为在西线自行车  相似文献   

18.
正6月14日,城建万科城杯第四届北京国际自行车骑游大会在延庆县体育公园开幕,北京劳模协会组织来自各行各业30余名劳模组成方阵与来自世界各地的5000余名自行车爱好者"骑"聚一堂,共同体验这项健康时尚的体育运动,并感受延庆的美丽风光。为更好地服务专业赛事和广大骑游爱好者,延庆在"骑"和"游"上做足了功课。在"骑"上,延庆已经初步打造出专业赛道和健全的服务设施。全县适于自行车骑游的线路达300余公里,推出千家  相似文献   

19.
最近,广州市有关部门就自行车失窃问题对1000户居民进行了电话调查。调查表明,1993~1994年间,1000个家庭中有743户自行车被盗,最多的一家达15辆,共计失车2640部,平均每户损失700元左右。 “不丢自行车,不算广州人”,这一令广州人又气又恨又无奈的现象,似乎已成了无法改变的顽症。  相似文献   

20.
“走鬼”奇观这南国一景,实在有点讽刺的味儿: 人行道、自行车道完全阻塞,交通要道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集市,摊贩成五列纵队有规律地排列,有的在自行车尾架搭放两个大箩筐,便成了水果档;有的在两棵树之间拉一根绳子,展销“清仓大减价”时装,有的就地铺上一块塑料布,就是一个小小的日杂店。从自行车座垫到湖南凉席,从浙江抽纱到吕宋芒果,从内衣裤到万能粘胶,这里一应俱全。这个镜头录自1990年6月,广州三元里,桂花岗路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