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化的村庄     
《南风窗》2014,(2)
<正>农业现代化是本届政府施政纲要中"新四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农业如何现代化,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中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政策的成败。但中国农村发展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径,合理的未来中国农村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图景,是当前各界争议颇大,讨论并不充分的问题。这组文章,是希望通过回归中国农村现实的方式,给这一讨论提供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2.
《南风窗》2014,(2)
<正>"城市化"、"现代化"想象及其具体执行将对中国农村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中国农村发展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径,合理的未来中国农村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图景,是当前各界争议颇大,而讨论并不充分的重大问题。经过了农业税时代和"新农村建设"为主旨的大量财政资源投入两个周期后,在新一届政府的施政纲要"四化同步"中,"新型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成为新时期的中国农村政策重点。其实质是,在"城乡统筹"的话语下,让更多半工半农的农民完全脱离农村"市民化",同时将空出来的土地集中,进行更具规模化的"现代化"经营。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发达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历程中,无一不伴随着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中国的现代化无疑也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一段较长时间内,我们人为地扭曲了推进现代化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内在联系。非均衡现代化战略的实施,把农民限制在了农村,从而滞迟了农村现代化的步伐,也影响到了中国现代化的整体发展水平。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农村现代化的起步而长盛不衰的农民流动,又反过来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深思,对于我们在推动现代化的事业中应该怎样对待农民流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覃爱玲 《南风窗》2014,(2):43-45
政府当前要慎推以规模化集中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现代化”。从当前中国国情来看,城市是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极,农村是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将农村暂时保留为进城失败农民的退路,可以为中国正面临的产业升级提供强大的缓冲带。  相似文献   

5.
农复会与台湾农业的现代化徐鲁航*“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简称“农复会”)是在1948年由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与美国政府联合设置的机构。该机构负责制订并实施复兴中国农村经济的各种方案,因此它不是一般业务机构,而是从事策划方案、供给技术以及核拨美援款项...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乃至信息社会过渡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特点。特有的国情和现代化发展的状况影响着农村人口犯罪的特点和趋势。在一定意义上,我国农村人口犯罪的变化既有现代社会的色彩,又有传统社会的表征,可以说,现代社会、传统社会、城市、农村这四种要素共同作用于农村人口而产生的因子是影响农村人口犯罪的主要因素群。所以,预防农村人口犯罪必须要着眼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性和我国整体资源的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对农业现代化问题的认识经历了合作化——社会化——现代化的认识历程。这一历程与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目标的规划是相适应的。其农业现代化思想,尽管体现于他对农业、农村问题的有关论述中,但就其内容和特征而言,也是一个十分严密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他对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可贵探索。  相似文献   

8.
国外农村建设的经验教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国外农村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涉农金融体系建设、农地与农地流转制度建设、农业科技推广、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政策、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社会政治生活的组织与管理体系建设、农村城市化的路径选择等方面积累了不同的经验,形成了系统的农村建设工程,有力推进了发达国家和部分重要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了解并借鉴国外农村建设中的有益经验,对于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十分重视“三农”问题。1990年以后,中央每年都要召开一次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江泽民通过总结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结合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想,这些思想对推进中国农村改革、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要求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这是江泽民通过对农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基础地位的深刻认识而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根本要求。“三农”中农业的地位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是因为:第一,农业作为…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全中国24小时都在开工,建一座叫‘现代化中国’的建筑物。”诗人郑单衣说。“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这是莎士比亚的牢骚。我国的文物工作者们在三峡和南水北调工程的挖掘现场,却禁不住高声感慨“这简直就是一个考古发掘工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村社会的结构特征及其逻辑演绎与应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社会的结构特征主要表现在:生产方式分散、公民素质不高、农耕意识厚重和公共产品短缺。深化认识和从容应对我国农村社会的结构特征及其逻辑演绎,对于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历来是众多学者讨论的问题,这两者之间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两者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笔者的主要观点是主张国家权力应该略小于公民权利,而且本文将主要从两者的对比中来论证这个观点。  相似文献   

13.
列宁在苏俄农村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提出了关于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思想。他认为,无产阶级应该认清农村社会的阶级分化;建立良好的农村社会秩序;保障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这一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4.
现代农村,已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场所,而且是人们居住环境、社会福利和生态保育的基地,是传承历史文化的不可或缺的载体。在城乡发展一体化,农村发展多元化的新趋势下,农村建设的理念正在由传统的硬体导向向软体导向转变。基于均衡城乡发展,纾解社会经济二元化结构性矛盾,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台湾于上世纪90年代初推出“富丽农村”建设目标。10多年来,台湾把“富丽农村”建设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富丽农村”的理念和实践不断深化,其中不乏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5.
策划人语1990年代,台湾经济发展目标进一步强调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提出了建设“富丽新农村”的施政计划。其基本目标是发展农业生产,增进农民福利,缩小城乡差别,把1986年提出的“农业、农民、农村”三位一体进一步具体化,并强调了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进入21世纪以来,为应对WTO的挑战,台湾“行政院”农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苏嘉全于2006年6月29日发表“新农业运动-台湾农业亮起来”施政方略,强调“创力农业、活力农民、魅力农村”,目标是强化台湾农业竞争力,将传统农业发展为高价值产业。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农业 5 0余年的发展 ,走过了一条既不同于西方也有别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独特发展道路。尽管许多专家对此已多有论述 ,且成绩斐然 ,但程漱兰教授仍艰辛梳理 ,另辟蹊径 ,积十余年之功写就《中国农村发展 :理论和实践》一书 ,运用自己独创的“工占农利”等核心概念对当代中国农业独特的发展道路 ,尤其是计划体制下集体农业对新中国现代化不可替代的贡献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她认为 ,传统农业国演进到现代工业国所必须的资本原始积累 ,其经济内涵是新兴现代工业对传统农民剩余的强制剥夺 ,即“工占农利” ;新中国…  相似文献   

17.
张向东 《工会博览》2010,(5):286-287
改革以前,集体化的农村组织.统购统销的经济政策和限制流动的户籍制度把农民牢牢地锁定在土地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进入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期,农村社会阶层的分化日益加快。对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现状和趋势的研究,有利于化解农村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佚名 《法制博览》2009,(17):16-16
中国人最应弄明白的一个词便是“中国”。“中国”的古意是啥?“中国”的英译China究竟源出哪?这大概是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翻阅《四书五经》可见《尚书&#183;梓材》有载:“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怿先后迷民,用怿先王受命。”这应该是“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载。也就是说,“中国”一词三千年前便有之,但自夏、商、周直至明清,却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权曾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近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无可厚非地称作“中国经验”或“中国模式”,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发展是硬道理,坚持并不断校正完善我们的发展模式也是硬道理。  相似文献   

20.
真强旺 《法制博览》2010,(14):15-15
“镇”这个行政区域在中国人的印象中可谓不城不乡、不工不农。在城市人的心中它是农村,在乡下人的眼中它又是城里。我曾是镇上的人,我居住的镇是个什么样的镇呢?一条东西向的马路有两个岗楼,一个民警守西头,一个民警守东头;有两间公厕,镇里人管它叫茅楼;有块闲地叫公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