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王令铎 《工会博览》2009,(11):42-42
衡量一个城市或城市区域的生态、绿化环境建设水平的标志主要有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绿色生态城市。其中,园林城市和国际花园城市在国内和国际已有一定标准并定期进行评选,绿色生态城市虽无一定的标准和评选活动,但却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追求的高层次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黄润华 《南风窗》2013,(25):81-81
11月21日,在刚刚结束的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论坛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指出:"智能、绿色、低碳是世界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欧洲城市发展的突出特点和优势,更是中国未来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国政府再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表述: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相似文献   

3.
曹海军 《南风窗》2013,(25):85-85
党的"十八大"报告确立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方向,11月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并提出划定生态红线,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机制,建设美丽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化,城市化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道路选择和发展路径问题日益突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对新型城市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化发展的  相似文献   

4.
《南风窗》2014,(5)
生态破坏、资源枯竭伴随中国城市发展而来,在接下来如火如荼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选择发展生态城市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的选择。从被动接受引导,到主动选择生态城市发展路径,社会环境、政策取向的变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段林  胡颖 《法制博览》2023,(13):19-21
景区生态保护以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必然趋势。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基础性战略布局,关系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与生态发展未来,倡导景区生态保护势在必行。但中国当前缺乏完善的景区生态保护法律制度,导致景区生态保护与法治建设脱节。因此,构建景区生态保护法律制度对景区生态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部分国际大都市新城建设之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的推动直接导致经济活动日益向大城市集中,带来了大城市规模的迅速膨胀,城市空间不断蔓延,引起了一系列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如人口密度不断增高、交通拥挤、住房短缺、就业困难、工业污染严重等。于是,在大城市周围大力发展和兴建“新城”就成为缓解大城市压力的重要手段。从很多国际大都市的形态发展过程看,不难发现它们都经历了从集中发展到分散发展的转化过程。伦敦、巴黎、  相似文献   

7.
如今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但城市硬件的发展不能单纯的作为衡量城市现代化程度的指标,更应重视城市制度文明的发展,法治精神的传播,只有将法治精神根植人心,才能适应现代城市建设要求,营造良好的现代城市文化氛围,为现代城市建设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8.
李昀鞠 《法制博览》2023,(11):148-150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五位一体”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于我国社会持续发展、健康发展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如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已经在司法层面提出了很多法律条文,致力于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落实提供环境法治体系作为保障措施,促使生态文明建设过程法治化、规范化与标准化,提高生态文明建设质量。本文简要阐述了生态文明与生态环境法治理论有关内容,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法治保障实施的角度等内容,之后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法治保障路径进行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与协商民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形态。它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公正,其价值诉求表现为多样性、可持续性、整体性、责任和权力下放。实现生态文明必然要求进行生态治理。而作为一种治理形式,协商民主成为生态治理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陈彤 《台湾研究》2013,(3):35-38,43
当前全球掀起的生态文明浪潮体现了全球生态安全的责任,其核心在于探索低碳环保的人类发展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存的发展道路。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信息化是生态文明的时代特质,对于生态可持续性的研究在系统维护和产业发展两个维度向操作性领域探索和深化着。全球有机农业运动践行近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11.
顾桐 《法制博览》2010,(14):71-71
封建时代的官场生态最为险恶,尤其是在帝王身边工作的文臣武将们,更是战战兢兢,如行刀尖、如履薄冰,日子过得没一丁点儿“幸福指数”可言。要生存,要进步,要发展,就要掌握一些官场技巧。如:心口不一、欺上瞒下、见风使舵、拍马溜须、阿谀奉承,等等。这些都是常形、常态。还有一种是撒娇弄宠。这个法子属于小儿科,不多见,但聊备一格。总之,调动一切手段去讨皇帝老儿的喜欢。  相似文献   

12.
姜华 《工会博览》2013,(34):25-25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转型,以及城市建设发展需要,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进入各行各业,与城市一同呼吸、一同成长。表面上看,他们已融入城市。然而实际上,城市并没有从骨子里真正接纳他们。一方面,农民工迫切想成为城市一员;另一方面,城市却在各种利益面前将他们拒之门外。他们服务城市、建设城市,却享受不到城市应有的回报。在当前户籍制度、保障差异等根本矛盾不可能得到迅速扭转的情况下,工会在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中能够做什么、如何做,才能帮助农民工更快融入城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这里我们面临的紧迫问题。  相似文献   

13.
汤丽霞 《当代世界》2013,(10):78-80
城市外交作为一种半官方外交,发挥的作用主要有配合总体外交、参与全球治理、促进地方发展。本文重点结合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实践探讨国际化发展与城市外交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中富含大量的生态智慧,对当代生态伦理育成具有重要价值。学习其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爱万物、节用寡欲等观念,能够帮助我们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整体生态世界观,按照自然规律办事、科学发展的生态实践观,关爱自然、保护物种和生态平衡的生态价值观,勤俭节约、适度发展的生态消费观。  相似文献   

15.
2011年5月,《深圳市推进国际化城市建设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以市政府文件形式正式印发,成为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该《纲要》提出了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两个阶段的目标:在未来十年里,深圳将建成东南亚地区的明星城市、亚太地区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国际城市。至2050年,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记者 《当代世界》2010,(3):63-66,F0003,F0004
记者:淮北市是安徽省北部重要城市,也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近年来的发展引人注目.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淮北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7.
相星宇  李杰赓 《法制博览》2023,(11):123-125
生态环境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从党的十八大至今,我国的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塞罕坝林场、三江源国家公园、大兴安岭等一系列的生态修复工程在不断推进。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逐渐完善,在《民法典》第七章第七编将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列为两类责任,并于第一千二百三十二条规定了在生态环境侵权领域适用惩罚性赔偿。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生态环境侵权纠纷案件适用惩罚性损害赔偿的解释》,详细介绍了生态破坏惩罚性损害赔偿的适用。但在生态破坏惩罚性赔偿制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生态破坏惩罚性赔偿适用的范围不够明确、将主观要件限定为“故意”过窄、应当对“严重后果”进行明确。为完善生态破坏惩罚性赔偿制度,应当对上述问题予以解答。  相似文献   

18.
陈丽红 《工会博览》2014,(32):40-41
今年初,为了落实市委工会工作会议和《中共北京市委关于进一步做好工会工作的意见》,北京市总工会劳模办、市劳模协会在全市劳模中开展了“我为首都发展建言献策”活动,活动得到劳模的积极响应,在短短的时间里收到了200多件劳模建言献策的提案。劳模们围绕首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发展,结合所在行业、领域发展情况,就党政关注热点、难点问题,如交通、环境、教育、就业、住房、困难帮扶等方面,提出了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思路、观点和对策建议。作为“我为首都发展建言献策”活动的参与和执行者,对劳模弘扬劳模精神,发挥主人翁作用,在首都改革发展的大局下,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社会难点热点问题,积极参政议政,推动首都建设作出贡献深有感触,活动取得了顶期的效果,但在活动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理顺和沟通。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末兴起的生态民主理论试图运用民主的方式来应对生态问题。然而,在民主程序与生态结果、民主辩论与生态确定性、民主包容与生态扩张等问题上,接受民主程序的生态民主存在着内在悖论。对此,生态民主理论家提出折中性选择。在民主程序与生态结果的问题上,生态民主理论主张为民主添加生态目的导向性,同时放松生态对绿色结果的要求;在民主辩论与生态确定性上,生态民主理论主张承认自然地位,同时认可生态价值的可争论性;在民主包容与主体扩张上,生态民主理论主张通过人类代表替生态言说,同时通过人类的倾听与自然交流。  相似文献   

20.
扶廷凤 《法制博览》2014,(2):128-129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对我国经济法理念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概括了我国经济法理念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论证了经济法理念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经济法理念的调整与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