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0 毫秒
1.
苏联改革时期形成的独立于国家控制的公共领域,直接导源于戈尔巴乔夫推行的"公开性"。戈尔巴乔夫通过"公开性",从构建公共讨论空间着手,引入社会批判机制,发展舆论多元化,直至允许独立于国家控制之外的社团网络、政党的出现等,在个人、社会与国家间建构了一种新的交往关系,形成了具有批判功能的反体制的公共领域,它一方面解构了苏联政治制度赖以存续的政治文化基本成分,另一方面,新的政治文化开始浮现出来,进而引发了苏联政治文化的根本性转型,苏共政权出现合法性危机。  相似文献   

2.
霸气、含混、反逻辑、少理性的语言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深入公共文化肌理的普遍痼疾。《中国不高兴》的出版乃至登上畅销书榜,已成为广受关注的文化事件。书中显示出来的逻辑谬误和非理性话语特征逻辑提醒我们,至少中国公民教育的说理部分是不成功的。但《不高兴》作者们是中国公共话语理性匮乏的受害者,而不是始作俑者。他们只是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再生这种缺乏理性的公共话语而已。霸气、含混、反逻辑、少理性的语言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深入公共文化肌理的普遍痼疾。  相似文献   

3.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竞争力的体现。加强文化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和目标。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文化建设不仅体现出它独特的价值,而且发挥着其他主体难以替代的作用,这已经被各地各类非营利组织参与实践所充分证明。但目前就整体而言,非营利组织参与的渠道尚不畅通,制度环境依然存在障碍。如何通过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非营利组织参与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拓展其参与的渠道和途径,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对上海非营利文化组织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改革和创新我国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由管微观向管宏观、由管治文化向引领文化的转变,逐步走向负面清单管理方式,以提升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4.
美国步入富裕社会阶段后仍存有贫困问题,尤其是因无法满足公共需求而产生的公共贫困问题。加尔布雷思认为美国存在着强大的计划体系和弱势的市场体系,两种体系的不平衡发展是美国贫困等现象产生的根源。这就需要在经济上实行"新社会主义",即由政府通过公有制对计划体系的权力进行限制,对市场体系加以扶持,以此加强对计划体系的抗衡力量,促进两种体系的平衡发展,最终达到满足公共需求、实现公共目标的目的。"新社会主义"是经济学的概念,而其实施也有理想化的一面,但这对于认识当前社会主义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斯图亚特·霍尔提供了一套可以拓展公共教育学概念的理论框架,藉此可以将教育置于理解政治主体的核心地位,并在任何行之有效的社会变革理论之中彰显公共教育学和文化政治学的首要价值。霍尔的研究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他强调了教育对文化研究实践本身的重要意义,而且还因为他从理论和政治两个层面回应了近年来学界对文化政治学的诸多非难。此类非难横跨当下意识形态的界线,包括诸如哈罗德·布鲁姆、理查德·罗蒂、托德·吉特林等政治立场各异的理论家。  相似文献   

6.
微博的出现和蓬勃发展,催生了一种以网络为媒介的新型民粹主义,其主要特征是敌我思维化、泛道德化、简单化和常识化。微博民粹主义的正面意义是对社会精英阶层能起到一定的监督和警示作用,与此同时也存在危及自媒体传播秩序,瓦解社会公共信任,导致社会生活"西西里化"等严重消极影响。扭转微博公共领域民粹化倾向要采用综合治理方法,即提高网络时代党的执政能力,创新微博治理方式及引导青少年群体的自媒体传播行为。  相似文献   

7.
石勇  王世军 《南风窗》2011,(25):34-36
如何让电视台也参与"讲政治",而且是一种无害的公众参与的"政治",这是一门庞杂待解的传媒课题,也只有在市场化的大潮中去求解。2012年1月1日,广电总局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将正式实施。它将对中国的电视业产生深远影响。用了几十年时间,中国电视,才刚刚走到真正成为一个复制、审视公共生活的公共媒介的拐点。而它到底向何处去,除了受制于其媒介特点、体制约束外,同样受制于中国政治社会的逻辑。  相似文献   

8.
石勇 《南风窗》2013,(23):90-93
支持转基因的科学家们始终占据"专业优势",指控反转基因的人"外行",但问题是,他们有否尊重过民意和"公共选择"?他们的科学研究方法是否可靠呢,是否经得起哲学审视?转基因水稻之争的启示,把我们带回科学最基本的问题:它能否摒弃方法论、道德的种种边界,成为一种上帝一般的偶像?  相似文献   

9.
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二战后日本对外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二战后日本文化软实力构建经历了三个阶段的逐步实施,摆脱了战争和侵略的形象,较好地应对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摩擦和各种威胁论,发达、环境友好、和平、民主、礼仪等词汇已经成为新的日本形象代名词。以软实力为主线,从公共外交视角剖析二战后日本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构建战略,对于我...  相似文献   

10.
公共权力观念是政治观念的核心,农民政治观念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重要维度。本文通过对2000年和2017年两轮山东农村调查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随着新世纪以来的"社会政策下乡",农民的政治观念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由"社员意识"向"村民意识"的回归以后,正在由"村民意识"向"公民意识"转型,主要表现为参与村庄选举的权利意识增强了、民主选举意愿超越了村庄"熟人社会"的界限、越来越关心国家政治、对公共权力的期望趋于理性以及对公共权力的评价更加积极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政治建设的制度设计应充分回应农民政治观念的变革。  相似文献   

11.
熊培云 《南风窗》2008,(21):26-27
乡村公共生活对于过去,逢年过节,在S村总有一些热闹的事情可以追忆。比如舞龙灯、舞狮子、跑旱船等等。只是,伴随着社会的开放与变迁,这些"田间文艺"渐渐销声匿迹。至于这二三十年来S村最日常的公共生活,给人印象最深的至少有两个:一是集体看电视,二是"聚众赌博"。  相似文献   

12.
奇迹与常规     
汪满明 《南风窗》2010,(15):6-6
<正>105岁的智慧老人周有光被读者称颂为"中国第一年轻思想家",真乃一字一珠。上世纪90年代起,有人鼓吹"30年河东,30年河西",21世纪是"太平洋世纪",周老则指出文化上的"东西两分法"不符合历史事实,进而主张传统文化和国际现代文化并存的"双文化论"。  相似文献   

13.
章剑锋 《南风窗》2011,(26):70-71
与其坐而论道,莫如起而行之。我们这个社会从来不乏那种碎碎念的人,缺的实乃具体行动者。只要有行动,多少都会有所改变。这是一个社会发展愈来愈显生机的源头活水。诸多"小人物"的陆续出场,给2011年中国社会的公共生活增添了几许亮色。这里的"小"是相较于那些掌握决策权、话语权的明星显贵、社会贤达而言。小人物们除了吃喝不愁外,多半是什么资源也不掌握的普通公民,在日常公共生活中,他们往往流于从属被动,特别是传统社会格局中,精英  相似文献   

14.
隐私权作为人格权的一种,为各国立法保护.然而在公共健康领域,政府等公权力部门采取的各类公共卫生行为举措介入私权领域,限制甚至"侵犯"公民隐私权的现象时有发生.本文对于公共健康语境下对公民隐私权限制尺度和个人隐私权的具体边界两大难题,通过公共健康的公共利益属性优先于隐私权、第三人知情权和健康权的特别考量两个角度论证隐私权...  相似文献   

15.
1943—1953年间,美国的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领导了美国地区研究创生运动。这一运动不仅致力于填补当时美国海外知识的空缺,而且着眼于对美国社会科学的总体改造,并饱含对美国文化和公共智识生活的关切和反思。美国的地区研究以"跨学科"和"全世界覆盖"为核心理念和目标,具有改造美国社会科学、对现有学术专业化格局予以深化和拓展的深远意图;而其推行和倡导的"跨文化理解"和"文化相对主义",则构成美国社会科学家和智识精英克服美国中心主义和西方文化偏狭性的自觉和重大努力。  相似文献   

16.
城市人民公社与农村人民公社都有公共食堂,两者在产生和发展的依据与实践、入伙食堂的手段、干部"特殊化"形式、整顿措施等方面有共同的特征。两者都是中国共产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尝试,留给我们深刻的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使党更加成熟,更具公信力。  相似文献   

17.
邢少文 《南风窗》2011,(26):39-39
颁奖词:金融危机以来,他多次提醒要注意政府"假宏观调控之名,行微观干预之实,实际上等于复辟命令经济"。认为这会加剧腐败和寻租。他也质疑"中国模式",认为所谓的"高铁奇迹"和"医改奇迹"论调缺乏支撑。多年来,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公共领域发出批判的声音。  相似文献   

18.
公共是每个人的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南风窗》评选"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和组织已经是第七年了。"公共"是一个对我们既亲切又陌生的词。它与"公家"、"一大二公"都占着一个"公"字,而"公共"联在一起使用,又有  相似文献   

19.
侨务公共外交:理论建构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男 《国际展望》2012,(5):29-39,71,143
"侨务公共外交"作为一个新概念,尚未得到系统性的理论阐释。本文以主体、客体、实施途径和实施目标这四个基本要素为切入点,把侨务工作与公共外交从逻辑上和实务上连接起来,并以此为基础对侨务公共外交的内涵进行初步界定。侨务工作如何借鉴公共外交在实施途径与策略上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务实性,公共外交的运作如何利用好侨务资源,将是侨务公共外交理论建构的重要内容。中国作为一个侨务资源大国,在拓展侨务公共外交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面临着若干重大障碍。无论是发挥优势还是克服障碍,其过程本身都将为侨务理论工作者提供肥沃的创作土壤。  相似文献   

20.
翟蕾 《法制博览》2024,(9):157-159
网络空间是现实社会公共生活的虚拟延伸,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建构社会主义文明的重要公共平台。网络快速普及发展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深刻变革,在丰富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网络色情泛滥等一系列网络公共秩序混乱的新挑战。为此,国家明确作出“全面提高网络治理能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和“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的重大部署。认真贯彻落实网络安全环境部署,需要不断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和网络安全意识,加强网络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强化网络法治的宣传和普及,切实推动网络法治文化建设取得新成果、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