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风窗》2014,(1)
<正>某个姓氏的祖先可能不止一个人,但人们一般都刻意地确定某一个祖先:这个人要在历史上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有较大社会贡献、形象必须正面—他不可能是个农民,更不可能是奴隶。"文革"期间,中国人曾有过将血缘与政治密切联系起来所导致的惨痛经历。如今,在中华姓氏祖根地的大省河南,正热情高涨地在血缘与文化及经济活动之间建立密不可分的联系。宗亲活动,背后都是钱?蒋卫东一家住在村外,四周是庄稼地,门前一口池塘,有几只野鸭子起落戏水,一派田园风光。他家两栋草房,一间简陋院子,养一群鸡,家徒四壁。蒋卫东说,他们全家6口人,十来亩地,人均纯收入一年只有几千元。在他家三四里以外,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期思镇的一片田野上,正在热热闹闹地建设蒋家祖庙。不知从什么年代起,这里遗留下12个巨大的坟堆,当地人叫"冢子"。每个冢子比3间屋还大。据说冢子下面全是  相似文献   

2.
龙振昼 《法制博览》2008,(24):19-19
人常说城市是一个陌生人社会,它不像农村那样熟悉的人聚居在一起,可以用乡土社会的传统规则来调整,而必须用契约来维护陌生人社会的健康稳定,契约社会的核心是信任机制建立。而能保障这种信任机制的只能是政府,乡村社会中无论何种德高望重的长老不可能有如此的权威。  相似文献   

3.
社会文化环境与青少年犯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常常是社会矛盾和社会环境阴暗面的衍生物。要遏制犯罪的蔓延,必须大力净化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多因素构成的复合体,它对人的影响是一种全方位的综合作用,不可能是单一因素的结果。但是,在诸多因素中,社会文化环境作为一种最活跃的因素,常常发生着深刻、明显的作用。研究社会文化环境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社会文化转型与青少年社会化的矛盾 一定的社会有一定的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文化也在发展变化着。社会文化对于个人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人的社会化是指人获…  相似文献   

4.
唐小兵 《南风窗》2012,(7):92-94
一个消费社会的崛起生成了一个庞大的有教养的市侩主义者群体,这个群体以文化的名义玩弄、曲解和损害文化,特立独行的品质成为一种可以包装的文化标签,标新立异的作品可能隐含了最深的利益动机,最玩世不恭地对待文化以显示反叛个性的人,很可能是最会计算文化价码的人。  相似文献   

5.
南方朔 《南风窗》2012,(9):95-95
有权力者虽然都会败坏,各国对败坏的容许程度却不相同,进步的国家由于制度及文化良好,有权力的人即使想做大坏事也不可能,官僚机构不会给他机会,他做了坏事,法律及社会也会把他抓出来。权力使人败坏的程度,乃是对一个国家及社会最大的考验。  相似文献   

6.
林燕玲 《工会博览》2008,(10):21-22
社会保障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社会保障权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世界上每五个人中仅有一人享受适当的社会保障的保护,有一半的世界人口不享受任何社会保障保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劳工组织将确保世界各地的男女劳动者享有体面的劳动作为一个首要目标。社会保护是体面劳动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护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需要工人参与。  相似文献   

7.
有人出轨,他人的第一反应总是: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如果我们把出轨看作是人的一种天性,那么,问题就要从反面来提出:人们为什么要服从。但是,在一个习惯了规则的社会里,服从反而是一个不需要提出的问题。那还要问吗,人天生就要服从,服从在这里又变成是人的天性,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是这个道理。出轨的人就是因为不懂得服从才成为出轨者的。为什么在我们的社会准则里,“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不听话”将面临淘汰。回答这个问题,要先回答人到底为什么服从。  相似文献   

8.
石勇 《南风窗》2014,(3):2-2
<正>贫穷的背后只要有社会不平等的刺激,富贵的背后只要有特权在支撑,都容易扭曲人性。它们的区别只是背后的社会心理机制不同——贫穷的人遭受到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双重剥夺,心理畸变,人性被破坏;有钱、有权的人,在既定的制度环境下,则往往要先压抑自我,付出人性的代价才能获得权力、金钱这些稀缺资源。人性被破坏后,其后果就是人们会倾向干"报复",在心理上、行为上都对自己、他人、制度、社会具有破坏性。穷人因其生活环境和实施条件,破坏可能是指向自己(极端是自杀),也可能是指  相似文献   

9.
一个和谐的社会应该是而且必须是一个正义的社会,一个正义缺失的社会不可能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最基本的价值取向。虽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很多具体的要求和内容,但无论什么样的要求和内容都不能脱离正义的原则,都必须坚持正义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石勇 《南风窗》2012,(14):44-46
当一个社会,就其运转来说具有"现代性"的特征时,也要求在政治结构上进行"现代化",以便与社会结构配套。如果不调整彼此的关系,便不可能消除它们的"结构性冲突",以及在此背景下的权力失控。近来受到广泛关注的某些地方政府、基层官员侵害民众的事件,如果是在5年前、10年前、20年前、100年前、1000年前发生,政治社会风险或后果大不一样。县(县级市)、乡(镇)权力直接伸向"社会",因此其失控程度一直是衡量中国政治社会结构风险的一个抽象指标。在它背后有一个预设:失控程度有多大,政治认同的"民心资源"就流失多少,统治—治理的风险也就有多大。然而,在今天,中国社会早已是  相似文献   

11.
石勇 《南风窗》2013,(20):42-44
今天的中国政治、社会结构,可以给年轻人受挫的世俗化理想,以及更年长一些的人对于政治和社会的想象以一个什么样的出口呢?一个人要彻底弄死他的自我的话,是绝对不可能的—理想也是如此。但在今天,说到"理想",已然是一种社会隐痛了。这正暗示了某种秘密:"理想"在今天的命运,大概就是无数年轻人—无论他是大学生、白领、新生代农民工,还是公务员—以及这个社会的命运,反之亦然。被压抑到内心深处的"理想",它所指向的现实,还有未来,似乎隐含着某种玄机。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个足以让观察者失去描述能力的时代,时不常就会出一档子事,让人心惊肉跳,让人莫名其妙,挑战人的承受力,也挑战人的想象力。就像徐志摩当年的感慨: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是的,没人知道明天还会发生什么更奇妙的事情。社会学家孙立平认为,中国出现了全面的社会溃败,社会溃败而不是社会动荡才是中国最大的挑战,表现在权力不受约束,潜规则盛行,社会底线失守,强势集团肆无忌惮等。日本青年加藤嘉  相似文献   

13.
罗艺 《工会博览》2010,(2):49-50
我的一个学摄影的朋友说,他突然明白了什么是“壮行”。在他看来,每个男人(或者还有女人)在自己跨出校门进入社会前,都要有这样的一次旅行,哪怕是连滚带爬……这样的壮行,实则是一个另类的“成年礼”,是一辈子的珍贵礼物。  相似文献   

14.
章剑锋 《南风窗》2012,(15):82-85
经济学原理讲人都有自私自利的一面,市场经济的动力概在于此。但在中国,很多经济学家"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好像完全不自利的人,这跟你自己宣扬的经济学理论不正是矛盾的么?中国社会就吃这一套,一搞就道德化、神化,成了社会利益的无私代表,这些观念要破除,实际上他们是有利益有私心的"。  相似文献   

15.
南方朔 《南风窗》2014,(12):95-95
<正>每个社会,对各种人都是应该有路可走的,不能让某个年龄层有受伤之感。但今天的社会,却是有些人活得很风光,更多人活得很郁闷无力,甚至有些人更觉得有受害之感。以前的社会比较不透明,因为社会不透明,遂比较容易教化,规范性容易形成,适合规范的榜样也容易塑造。因此,古代社会的人都相信社会的存在有它的义理,每个人也被教着要去做好人、立大志、做大事。所谓的立大志、  相似文献   

16.
读古今历史,发现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凡有人处,皆有争斗。国家可能不强大,文化可能不灿烂,历史可能不浩瀚,但斗争一定很激烈。力大者斗力,力小者斗心;力大者善战,智高者善算。古语说,力大胜一人,智高胜千军。斗争的胜者十有八九是工于心计者。  相似文献   

17.
人美为患     
曾德凤 《法制博览》2009,(12):22-22
美女是人类社会的稀有资源,如果社会上美女相对多一点,对滋润社会,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物极必反,如果社会上所有能够分泌雌性激素的高等动物,都一个比一个更杨贵妃更赵飞燕,最丑最丑也是杨贵妃赵飞燕的亲妹妹,姿色也是十分,让人看一眼就如胸腔里藏有一头小鹿,砰砰砰跳得心律不齐,这样,社会就有可能出现种种危机。  相似文献   

18.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一个普遍.性现象和趋势。根据联合国有关指标,一个国家65岁以上人口达到总人口7%即进入“老龄化社会”,超过14%是“老龄社会”,超过20%则是“超老龄社会”。当前韩国境内人门5018.5万,65岁以上人口为613.8万人,占12.2%,预计2018年将达14%,2050年达38.2%。老龄化已成为韩国一大经济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生态学中,经由人的改造和干预的叫作“人工生态系统”。因此就有可能用自然生态学的原理,来对人文社会生态做一个模拟。人工生态系统有两部分,分别是人类的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这是两个子系统。文化生态主要表现为特定人类社会中所通行的价值、伦理、道德、习俗等组成的生态环境。据此,人便成其为人,而不是兽。人类像胎儿依赖子宫一样高度依赖于这种文化生态,须臾不可离开。故而在文化生态中发生的任何嬗变,都会影响人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20.
人类的祖先为了御寒和遮体而制作了第一条材料为兽皮或是树叶的裙子,这可能是服饰的雏型。随着人类走出深山老林,在平原上、江河畔建起了一座座木屋、砖楼直至摩天大厦,服饰也一改旧日的面孔,变戏法似地演示着它装扮和美化人体外观的魅力,成为人类文化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服饰和具体的人是不可分的,作为人身上最直观的一个部分,它也是一扇小小的窗,透过这扇窗口的风景就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变了。探究青少年犯罪的某种具体原因,也可以从这扇小小的窗口开始,因为美丽、温柔的表面未必不能包容深刻、严肃的主题。如同宗教中有禁忌、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