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期,美国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发表了<进入21世纪的能源地缘政治学>的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一、2000-2020年期间,能源供应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互相依赖越来越大,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耗量将超过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2.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综合性问题,与能源、环境、人口、技术、观念和经济发展均有关。由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自身的复杂性,及其对人类健康和安全、经济与社会发展、世界经济与政治秩序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不断加剧,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政治和外交领域讨论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全球气候谈判主要围绕发达国家减排,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生态脆弱性和南北发展鸿沟等问题展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相关的规则和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知识产权问题一直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技术谈判的争议热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之间围绕知识产权与气候有益技术的转让、知识产权是否应纳入气候谈判及知识产权具体利益等问题僵持不下。导致上述僵局的核心原因有三:一是作为知识产权既得利益者的发达国家维持并扩大了其在全球知识产权体系中的话语权;二是随着新兴经济体气候有益技术的发展,绿色产业的利益之争在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三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的知识产权问题上的信任危机加剧。随着《巴黎协定》进入全面落实阶段,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知识产权问题将更加复杂。中国作为气候有益技术发展较快的新兴国家,在这一问题上有着独特利益,需要明确自身利益诉求的本质,并尽早从战略和策略上提出预案。  相似文献   

4.
客观认识当今国际经济秩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经济秩序是国际经济活动主体从事国际经济活动的位置、次序和规则。国际经济秩序是分层次的。不合理、不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特指的是高层的国际经济秩序,尤其是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经济秩序。当今国际经济秩序包括三方面的关系: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除了维护发达国家利益的一面,当今国际经济秩序还有维护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一面。由于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最终建立是相当遥远的事,现今的国际经济秩序还有生命力,发展中国家要在容忍它的前提下,努力改革它。  相似文献   

5.
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动深刻影响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利用资本强势,吸取发展中国家的储蓄,迫使发展中国家承担危机成本。同时,发达国家的竞争优势逐步向政治、文化层面扩展,进一步弱化了发展中国家的综合国力。发展中国家既要冷静面对现实,又要清醒认识世界历史趋势,对发展充满信心。以发展经济为基础,强调国家安全,注重政治民主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独立自主地参与国际竞争是发展中国家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6.
陈怡 《法制博览》2013,(8):10-12
普惠制是一项由发达国家单方给予发展中国家优惠待遇的制度。迄今为止,这项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增加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但是,发达国家任意设置附加性条件的行为切实影响了该制度作用的真正发挥。欧共体和美国普惠制安排的附条件性极具代表性,其中,印度还曾就欧共体的特殊安排向WTO提起控诉,得到了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支持。根据"授权条款"的要求,附条件性的普惠制安排大多是不合法的,在实际操作中也并不合理,其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违背普惠制的设立初衷,缩小受惠国范围,增加国际贸易关系的不确定性,损害普惠制价值,破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7.
赵亚娜 《国际展望》2023,(1):136-152+158
“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是全球治理需要应对的一大挑战。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在议程设置等方面的优势地位和话语权,罔顾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发展需求,导致全球环境治理动力不足。中国结合自身绿色发展理念,提出绿色“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扩大绿色基础设施和环保项目合作,推进绿色金融,搭建合作平台,交流环境治理经验和技术。随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环境治理合作的深入,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成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彰显其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贡献者、引领者的作用,对全球环境治理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绿色“一带一路”形成了以“发展权”为核心的新规范,可以提升发展中国家在环境治理中的自主性和话语权。在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治理分歧扩大的趋势下,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应继续基于发展中国家立场,强化身份认同,密切利益契合点,对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助力全球环境治理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文章探讨了发展中国家全球治理的状况。中心议题是:在全球化时代,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过国家主导的策略改善贸易状况,成为制造业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从而与发达国家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其竞争力受到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在这一背景下,发达国家积极推动将全球治理扩展至发展中国家,从而规范这些国家的行为,促使其向外国投资开放。然而,要想将发展中国家成功纳入全球治理体系,须在这些国家内部建立能够改变其政治文化的制度。鉴于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独特问题,要想达成上述目标,仅靠推动这些国家的国际化进程是不够的。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作者认为,要想在发展中国家建立与全球治理相符的内部制度,必须使这些国家确信全球治理不仅对发达国家有益,对它们自身同样有益。  相似文献   

9.
较长时期以来,一些西方政要、学界、舆论界一再鼓吹多党制(包括两党制)能够较好解决腐败问题,攻击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政党制度不仅会形成权力专制,而且容易导致各种腐败。一些西方势力还把持着政党理论的舆论高地,向众多发展中国家进行多党民主的价值观渗透,直至逼迫它们推行多党制。西方的这一套论调有多大可信度?其现实情况又是怎样呢?实践表明:多党制不是也不可能是防治和有效解决腐败问题的灵丹妙药,西方多党制本身也难以解决腐败问题。  相似文献   

10.
《工会博览》2013,(31):33-34
当前,我国劳动关系仍存在较多问题,如就业不平等、劳动保障监管执法力度不足等。耍努力去解决此类问题,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因为它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郭凯 《南风窗》2007,(24):34-36
根据其它发展中国家和现在已经是发达国家的经验判断,中国银行的全民股份私有化过程,大概还需要10年。既然大的框架性问题的解决还需要10年,如果想尽量减少既有的矛盾,短期内就需要更重视国有银行对所有者的分红、存贷款利率解控、引入市场自由竞争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人才外流一词首次出现在1958年,它是指英国学者和科学家移民美国这种现象,后来被广泛用来形容人力资源的国际转移,也就是熟练劳动力(如科学家、工程师、高级技术工人等)从一个国家移民到另一个国家。后来该词汇主要指发展中国家人才流失到发达国家这种现象。1961—1972年期间发展中国家有30万熟练工人移居西方国家,1990年美国统计资料显示,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末迅猛发展的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形成的,西方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管理和金融等方面都占有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是最大的收益者。 但是,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却是“两刃剑”,既有机遇也有挑战,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总体上处于相对不  相似文献   

14.
声音     
《南风窗》2007,(5):10-10
自主创新当遵循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以引进技术为主,是否注定永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近日在媒体上自我设问,  相似文献   

15.
一、黑潮汹涌世界上贩卖人口,尤其是贩卖妇女和儿童的行为已达到极为猖獗的地步,每个国家都不能免受其害。每年都有大约70万到100万妇女和儿童被卖到本国之外,沦为当代奴隶。她们或在色情场所服务,或为家奴;或在血汗工厂做苦工,过着奴隶般的生活,以前是犯罪分子把发展中国家的妇女贩卖到发达国家,但近年来,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出现了这类活动。在俄罗斯,黑帮控制着贩卖妇女的“生意”。维也纳的联合国国际罪案防范中心主管普拉策解释说:“这是因为唯利是图的黑帮,随着苏联解体后执法愈来愈松懈,感到与毒品交易相比较,女人生意‘…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以美元为主导的资本全球化过程,而国际金融是这一全球化的支柱。资本全球化显著提升了少数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和富人等的收入,同时创造了一个明显压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非熟练工人工资的国际劳动力市场,形成了对国际大宗原材料市场等的超额利益垄断固化趋势。从国际金融层面来说,少数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全球化必然强化其国际金融垄断优势并牢牢左右着整个全球化游戏规则的设计,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身份定位不仅影响到中国的对外政策,也将影响到国际格局,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中国的身份定位从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国家逐步转变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一直持续至今。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长仍在持续,随之而来的将是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的关系迈向新形态。展望未来20年,国际格局调整的幅度将比21世纪的头20年还要大,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中国不仅要继续与发展中国家构建"近而亲"的关系,也要塑造亚太地区的新型地区合作架构,引领地区内国家发展积极的共同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8.
对联合国大会投票数据分析后发现,发展和裁军、中东问题、非殖民化及核裁军、特定国家人权状况,是解释成员国投票偏好的主要议题因子。研究还发现,联合国成员国依据其投票偏好形成四个国家集团。其中发展中国家群体是联合国内最大的集团,在发展和裁军议题上具有清晰的统一立场;其次是欧盟成员国和日本、澳大利亚等北方国家群体;加拿大和太平洋岛国组成一个群体;美国和以色列形成独特的两国集团。分析联合国成员国在大会四个议题因子上的投票后发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围绕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变革展开较量,南北关系是界定联合国大会投票格局的主要因素。这一发现还有助于推动学术界关于当今世界主要矛盾以及发展中国家群体分化的争论。  相似文献   

19.
记者:现在正是全球金融危机肆虐之际,但这次源于西方的金融危机同以往有着很大区别,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衰退,而发展中国家。包括新兴大国受到的伤害要小些,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您如何看待目前这一变化?  相似文献   

20.
作为WTO的总干事,素帕差要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因为发展中国家是他最忠实的支持者,但他还要平衡发达国家的利益,因为领导WTO毕竟不像带领贫下中农翻身闹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