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思想中人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新人道主义原理和原则,揭示了传统发展观所造成的人的失落.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与终极关怀在于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蕴涵着时人的终极关怀的人文价值的重塑,是现代科学发展现实现人的终极关怀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2.
终极关怀问题,既是一切价值哲学不可缺少、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也构成了价值哲学哩论的实质与核心。任何价值哲学的终极关怀实质上都是人本身。价值哲学的终极怀目标,随着人类生活及其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深化和升华。2l世纪价值哲学的终极关怀目标,本质上是人自身本质的生成,亦即人对人自身本质的追求、选择、创造和实现。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是法律发展最为基本的价值理念,这表现为法律发展有三个价值维度:法律发展的终极关怀是以人为本的价值指向,法律发展的现实关切是以人为本的实践取向,尊重和保护人权是以人为本的评价尺度。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这三个价值维度,有助于我们树立科学的法律发展观。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终极关怀价值系统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与共产主义紧密相联,其宗旨是"每个人"和"所有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儒家终极关怀强调以感恩戴德之情来对待生命的根源,进而在根本归趣上规约人之生命的现实践履以获得生命终极的价值意义,在个体生命的安顿上以为天地尽孝、为社会尽孝、为祖先尽孝为基本途径。马克思主义既在终极关怀价值系统根本的理论关节点上表现出了与中国传统主流意识形态儒学相当的契合性,同时又具有为中国文化传统补偏救弊的现实可能性,两者间的特殊关联在深层价值取向上规约了现代中国的文化选择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必然性。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与儒家终极关怀价值系统深度融合,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重要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又是以人为本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认为,人是社会发展的起点和归宿,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和目标不是经济的单方面增长,而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使全体人民获得幸福。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符合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和价值标准,因为只有把人自身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才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代社会发展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及其矛盾,究其根源,就是人们对社会发展价值取向上认识的偏离,拒斥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单向度的“见物不见人”。对科技的崇拜,对经济增长与物质财富的累加为终极价值目标。因此,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社会发展观,校正社会发展中价值取向的偏离,坚持社会发展价值取向的全面与协调。  相似文献   

7.
论权利文化与政治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利文化是以权利为本位的价值体系,它的生成与发展提升了政治文明,保障权利是政治文明的现实关切,肯定与尊重人的价值则是政治文明的终极关怀。现今中国权利文化的营造对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现代化刍议     
刘海春 《岭南学刊》2007,4(6):99-101
关于现代化理论不同学科、不同视角有不同的解读。现代化的"现代"至少包含时间和价值的两种尺度。现代化是一种发展观,是一种发展状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没有一个清晰的终极。现代化是一个整体,各个领域必须同时发展,而人的现代化是关键。  相似文献   

9.
张秀勤  刘佳宏 《前沿》2013,(7):29-32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基于唯物历史观和唯物辩证法认同基础上的主观确信,其内蕴着社会终极关怀和个体终极关怀,二者辩证统一。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过程中,出现以社会价值取向为主的信仰需求凸显时期和以个体价值取向为主的信仰诉求多元时期。新时期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关键在于: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终极关怀和个体终极关怀之魅力,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平民化、生活化,使之贴近个体的信仰需求,构建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的大众话语平台;推动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互动融合,借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浓厚的大众情怀、民本精神、修身养性等特质,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主体的理论自觉与自信。  相似文献   

10.
喻文德 《求索》2007,(6):160-162
本体价值是一种作为其它一切价值的存在基础和最终依据的价值。它是一种价值承诺、价值理想和具有终极关怀性质的目的性价值。本体价值的建构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主体性和客体性的统一和自我调节等原则。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当代中国的本体价值。  相似文献   

11.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中国道家哲学蕴含丰富的人文关怀精神,主要体现为:其一,道家哲学的"道";其二,人与自身的关系;其三,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其四,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这四个方面重要内容分析道家哲学,可以说道家哲学根本上是"以人为本"的,其表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表现在:混淆个体关怀与整体关怀的关系;忽视内在关怀与外在影响的关系;割裂思想关怀与政治需要的关系;缺乏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的结合等。人文关怀具备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中具有引导功能、整合功能、凝聚功能和开发功能。可以通过树立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和谐理念、结合传统与现代的主体性关怀思想、注重意识形态教育与价值教育的融合、吸收多元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成果、掌握教育中的心理疏导方法等来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3.
邱焕玲 《青年论坛》2005,3(2):10-12
人文关怀是邓小平社会发展观的核心理念。邓小平同志关注人民素质的提高 ,“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的提出 ,“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 ,以及把共同富裕设定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 ,充分体现了他的人文关怀思想。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哲学中,对人的终极关怀成为一种核心价值。作为马克思本人,其积极向往渴望的是理想的社会发展形式,但这种境界的实现必须要依赖于诸多前提条件,社会生产力、人类思想理念等都是其所必须的要求,但马克思眼中人文理念的最终目标是保证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15.
曾慧  黄红生 《求索》2010,(10):75-78
虚拟技术是人的发明和创造,从设计开始就体现着人的信、知、情、意,因此,人是虚拟技术的主体,虚拟技术负荷人文价值,支撑人文维度。从人学的角度审视虚拟技术,可以独特地得出,人是虚拟技术的主体,虚拟技术的发展依靠人,人类必须高于动物并且合乎人性地、自主地生活;人是虚拟技术的尺度,虚拟技术的发展应该尊重人,尊重天然生命、天然自然存在的合理性和持续性以及人文文化的延续性;人是虚拟技术的目的,虚拟技术的发展为了人,让人的生命意义更加崇高自由;人是虚拟技术应用的终极关怀者,虚拟技术的终极考量,必须追问人的主观合目的性与客观合规律性统一,达成真、善、美的统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张德湘撰文指出,真正意义上的人之为人的存在应该是以人为本。它强调现代社会发展的直接目标与终极关怀应以人是目的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  相似文献   

17.
从终极关怀回到现实关怀──“人文精神”讨论与红卫兵理想主义反思刘怀昭近一两年,但凡读读书报的人都对诸如“人文精神”、“知识分子的使命感”、“终极关怀”,以及“失落”、“精神家园”等词耳熟能详。这些话题大致覆盖了近一两年来知识界的热点,而最近几期《读书...  相似文献   

18.
韦兆钧  洗锦华 《前沿》2009,(4):10-12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但是深化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时代价值。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其真谛在于: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力、为了人和塑造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要求人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运用历史的尺度,又要确立并运用人的尺度,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确立起终极关怀。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来研究科学发展观,其体现的是社会发展理念的人本关怀:它体现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及人类的共同进步的同一;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揭示了社会发展必须以人的全面进步为尺度。  相似文献   

19.
高月兰 《理论月刊》2007,(10):133-136
本文以现代人的价值处境为切入点,以道德责任的合理性基础为论旨,通过对现代性价值特质和人的价值处境的分析,指出道德责任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日益凸显。具有主观性和无公度性的道德责任只有以伦理精神为基础,才能使人们重新确立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获得终极关怀。经过历史与逻辑辩证,本文指出把伦理精神作为道德责任的基础,不仅具有理论和理性,而且具有现实实践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正>人文精神是强调一切从人出发,以人自身为中心,把人作为评价万事万物的尺度;高扬人的主体性,以人的自由、解放、幸福、全面发展为终极关怀;集中体现人性尊严、人格魅力、人之良善本性与核心价值的文化精神。法律职业和法学教育具有独特而鲜明的人文性,这是由法治的人文基因和法学的內在品格共同决定的。法治的人文基因与法学专业人才的人文精神法治具有深厚的人文基因,蕴含着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