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当代贵州》2014,(8):3-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涵养,人的道德水平、精神境界如何提升?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植根于富有厚重文化底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与时俱进在推进文化创新中体现时代精神和先进文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唤醒大学生文化自觉,推动其对民族文化的认知认同,在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中推进文化创新,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这一重要讲话,使我们进一步坚定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自信与白觉。  相似文献   

4.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长的摇篮,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宽阔的思路和理论依据,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行为指南。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契合性,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新时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益于青年摆正价值心态,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新时代,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青年的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鼓励青年投身广泛的社会实践,并在家风文化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新时代青年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6.
立足于文化的双重属性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研究视角。文化的民族性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相通性,文化的时代性体现着二者的差异性,文化这一双重基本属性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沃土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提供方向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等同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用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资源取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实生活实践中对两者关系的科学把握,还需结合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继承与创新、内容与形式等四对矛盾关系进行理解。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石。如何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今天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广大青年学子要坚持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8.
正中央提出要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上确定了基本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追求,它虽然是新的时代精神的产物,但却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营养和直接资源。因此,我们开展以"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在文化滋养中汲取道德的能量,用先进文化引导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命脉,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华文明独特的民族精神,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核心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亲缘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涵养、滋养、营养。这三点决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只有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才能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之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整体意义上来把握,应该看成是中华民族延绵五千多年生命的历史积累,是中华民族生命绵延不绝的理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华民族延绵不绝的生命进程中根据时代要求提炼出来的理性精神,是中华优秀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一个环节,它本身就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叶凌 《唯实》2014,(10):36-38
2014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为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最大限度地传播社会主义社会的正能量,从而形成风清气正的道德氛围,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每一个公民,应该积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在意识层面要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中国社会有效整合社会意识、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古老国家。在中国这样的国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作用,善于吸收中国传统美德的规范内涵,努力借鉴中国传统美德的教化机制,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凝结,它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但其在弘扬过程中也面临着对传统优秀文化的漠视、大众文化及网络文化的冲击等困境,因此,应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开展有意义的日常文化活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植根于生活实践,才能够被人们更深刻地认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包括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和联系群众生产生活实际三个方面。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发动群众、注重分类指导,使实践活动切合不同社会群体的实际。通过久久为功的实践养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被群众接受。  相似文献   

15.
肖波 《学习月刊》2014,(20):39-40
习总书记强调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孝敬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和根本。20年来,湖北工程学院立足本土孝文化资源,履行文化传承创新使命。  相似文献   

16.
李晔 《世纪桥》2016,(7):49-5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优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传承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表达了人民大众的政治诉求,携带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烙印,赋予中国传统价值理念新的内涵与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关注对青年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爱国主义、中华历史文化传统的教育,并在形式、内容等多个方面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一是强调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梦的理想信念,给出坚定理想信念的科学路径;二是强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来引领青年的道德情操教育,并给出践行的路径;三是强调要增强文化自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血脉与精神基因,进而实现"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18.
陈艳菲 《世纪桥》2015,(12):8-10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知行合一,这需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有效的载体,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形成良好氛围,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而抗战纪念作为有效的载体之一,蕴藏了丰富的优秀文化资源,通过连通历史与现实,促使民众理解、认同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且随着抗战纪念的制度化常态化,产生的意义将更深远更持久。  相似文献   

19.
吴文仙 《当代贵州》2014,(34):16-17
正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贵州以贵阳孔学堂为载体,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传统文化融入大众、融入现代、融入生活,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孔学堂效应"。"文化高地"传承经典2014年12月5日,省委副书记李军在《光明日报》撰文阐释孔学堂的建设理念。他表示,孔学堂不是庙堂,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充分认识和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指明了方向与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