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个成熟的法治国家,必然是一个公民意识很强的国家,而公民意识的发展,则依赖公民社会的建立。国家向社会的回归,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培育和建立公民社会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2.
论公共性的特质——兼论市民社会与公民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性是公共领域的基本属性。公共领域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公共性在不同层次的公共领域呈现出不同的意蕴和意象。公共性的特质是公共精神,它凝聚了现代政治哲学的神髓。它发端于自由开放的公共论坛,聚焦于会合私利的公共利益,彰显于大众喉舌的公共传媒,期许于责任自觉的公共权威。作为一种政治价值理性,公共性在市民社会、公民社会及公共知识分子等不同人格层面上呈现出不同的价值追求和公共品格。  相似文献   

3.
金岱教授在其《文化现代化:作为普世性的生活方式现代化——当下中国问题的文化进路论略》一文中,对公民社会之于自由个体的意义做了十分精辟的阐述。要实现麦克尔·爱德华兹所谓的公民社会的第三种模式,个体除了应具有金教授在文中指出的个体权利意识、独立性、主体性、理性、自律等,还应当具有公共精神。传统文化的积弊使得国人素来缺乏公共精神。公共精神的培育,应当在尊重个体独立个性的基础上,在政治体制上逐步培育个体的公民意识,在教育方面逐步培养个体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4.
公民社会发展中的公民性格与公共利益关系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利益问题是多学科领域关注的重要论题。行政学界多从“公共性”存在的维度诠释其与“私域”的界限。对于公共利益的表达及其程度分析,人们主要确定了公共立法与执法的制度标准,于是政府组织、非政府公共组织就逻辑地成为主导性影响因素。事实上,随着公民社会的演进与发展,个体之“公民性格”的养成理应成为公共利益表达的基础性约定因素。本文通过对公民性格问题研究的简单回顾,讨论公民性格养成与公共利益表达程度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图证明公民性格在现代公共管理发展中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5.
个人·社会·国家:公民社会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理论是分析个人、社会、国家关系的重要理论。立足于政治社会学的视角,从个体、社会与国家关系入手,可对公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演变作出源流探析。公民社会在联系个人与国家,型塑自由与秩序兼备、效率与公平平衡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能发挥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建设归根结底依赖于人的主体性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培育和造就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为此,必须努力创造农民公民意识形成的物质、民主政治、思想文化素质及法治观念等条件,以期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7.
公共精神孕育于现代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之中,以全体公民和社会整体的生存和发展为价值取向,它内含着对民主、平等、自由、秩序、公共利益和责任意识等一系列最基本的价值目标的肯定与追求。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建立需要公共精神的培育作为前提。然而,我国公民社会建设中公民的公共意识淡薄、政治认同感的下降凸显了公共精神的缺失及其建构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8.
大量新社会组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培育壮大公民社会又是我国新社会组织发展的适宜条件和土壤。公民社会背景下推进我国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必须在了解相关的规划设计的基础上,着力加强新社会组织党的自身建设.推进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的作用发挥,规范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的领导管理体制,突出抓好社会中介组织党建工作。  相似文献   

9.
论公共精神是公民社会建设的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精神以全体公民和社会整体的生存和发展为依归,体现民主、平等、自由、参与、秩序、公共利益和负责任等一系列最基本的价值目标的认肯与追求。公共精神是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建设的核心与基石,公民社会的内在本质、功能以及其合法性基础都充分彰显了对公共精神的内在需要。公民社会建设应以法治为基础,以公民权利保障为起点,以公民参与为手段。  相似文献   

10.
现代意义上的公民社会是指公民平等、自由地参与公共事务,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所在。公民社会组织的存在和发展,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社会中的公民社会组织,应该加以正确的管理和积极的引导,使之起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是指围绕共同的利益、目的和价值上的非强制性的集体行为。我国的公民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逐步孕育、发展、壮大。特别是进入新时期新阶段以来,我国公民社会迅速崛起,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产生了日益重大的影响。一方面,公民社会的发展,有助于确认个人的价值和公民的社会地位,推动中国的社会转型以及实现社会自治;但另一方面,公民社会的兴起,也给中国社会发展、党的执政建设等多个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正确认识和积极应对公民社会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已成为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农村教育在改革开放以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城市教育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并且面临着许多新的困难。采取必要的措施,促进城乡教育协调,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市民社会”概念的意义及其与法治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民社会是指独立于国家之外的具有相对独立的领域 ,黑格尔第一次从理论上界定了市民社会概念 ,马克思第一次正确揭示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用“市民社会”理论分析中国社会有积极意义。中国的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应该是良性互动关系。中国的法治必然建立在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二元良性互动关系基础上 ,并为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
建构成熟公民社会是当前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就社会结构现状而言,中国仍然处于陌生自由人社会状态,突出表现为社会自组织孱弱、公民参与缺乏、精英特征明显、社会分化严重、公民文化缺失。且由于国家与市场等外在因素制约,陌生自由人社会内部结构不断复杂化,社会流动减缓,碎片化结构简单复制,社会分化与冲突加剧,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内卷化趋势,无法朝着成熟公民社会这一高级模式顺利转化。  相似文献   

15.
“市民社会”——西方法治产生的历史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法治作为一种强势文化,一直倍受关注,然而,究其原因,却意见纷呈,本文以为,西方法治产生的深层根源在于西欧中世纪国家和社会之间的独特社会架构--"市民社会",具体表现为,城市管理为现代民主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城市契约开创了民主宪章的先声;市民阶级的形成滋生了现代法制的主体;市民阶级的争权运动确立了现代法律的权威;市民阶级的交往和本性加速了法律形式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新马克思主义和新社会运动均为20世纪西方的独特现象。新马克思主义对新社会运动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新社会运动的雏型———新左派运动是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直接产物。新社会运动的大规模崛起深受新马克思主义后现代理论转折的影响。新社会运动的当代最新发展———反全球化运动也受到当代各种新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渗透。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完成这一任务的核心在于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践中的具体措施包括城乡一体化发展、调整优化结构、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教育培训农民等。  相似文献   

18.
市民社会为社区民警的绩效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分析视角。目前我国社区民警的绩效考核在考核主体、考核内容、考核程序、考核结果的运用等考核体系中存在种种问题。用市民社会理论对社区民警绩效考核评估问题进行分析,从理论上讲,符合未来警务机制、政治体制乃至整个社会机制改革的要求;从实践上讲,也更符合当前中国社会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从而进一步加快社区民.擎缔蔚评估工作的拼程.  相似文献   

19.
政府转型、公民社会与中介组织功能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陆作为一后发型现代化的社会,其改革开放的路径起点是:行政型国家主导。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得大陆的社会形态也从整体性社会向权力分散性社会转型,政府管理转型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大陆政府管理转型包括结构转型、制度转型、战略转型与策略转型四方面。而政府管理转型的重点应在于:拓展有利于公民社会成长的“制度空间”;加强政府同处于“国家活动范围之外”的社会公益组织,即同社会中介组织建立一种互动与合作关系。中国社会中介组织兴起对政府治理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具有社会资本优势的“公民社会”及社会中介组织在构筑多元主义治理结构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政府管理转型过程中,社会中介组织具有治理供给、冲突缓解、张力维持与交往网络形构等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