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提法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响应.但应当在"十七大"语境下理解"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并在中国国情背景下讨论"创造"什么样的"条件",以及如何去"创造条件".要防止政策设计和实施促使贫富差距的加剧.  相似文献   

2.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就在于使更多的低收入和中低收入群体通过拥有财产性收入进入中等收入者的行列,从而实现"橄榄型"的合理收入分配形态。  相似文献   

3.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在十七大报告中一经提出,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成为各界议论的重要民生话题之一。中央提出这一重大举措的深意何在?究竟创造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增加百姓的财产性收入?如何实现财产性收入的理性和持续增长?带着一系列百姓  相似文献   

4.
财产性收入,浙江居民的新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浙江省城乡居民的人均财产性收入大幅上涨。浙江人会理财、善经营的特点充分体现。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目标,在浙江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5.
完善制度和机制让“财变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财产性收入能够增加居民收入的前提及基本条件是什么,即在哪些条件下,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能够增长,在哪些条件下,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不能够增长,甚至还可能成为对居民财富掠夺的方式。只有把这些问题分析清楚了,才能为广大群众财产性收入增长创造条件。否则,仅提出一个"财产性收入"概念,并把这个原则完全泛化,要想真正落实十七报告的精神是不容易的。  相似文献   

6.
财产性收入能够增加居民收入的前提及基本条件是什么,即在哪些条件下,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能够增长,在哪些条件下,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不能够增长,甚至还可能成为对居民财富掠夺的方式。只有把这些问题分析清楚了,才能为广大群众财产性收入增长创造条件。否则,仅提出一个"财产性收入"概念,并把这个原则完全泛化,要想真正落实十七报告的精神是不容易的。  相似文献   

7.
杜伟 《时事报告》2007,(3):19-19
政策背景: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虽然基数小,但自2005年以来增幅却很快,是人均收入当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可谓合乎民心,顺应民意。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是党中央关注民生、重视民生、富裕国民,提升民力的重要举措,意味着政府今后在不断提高老百姓的工资、养老金等收入的同时,还将努力创造多种条件增加群众的财产性收入,预示着我国国民收入将进入一个新的多元化格局,普通百姓将拥有更多的财富,生活更加殷实富裕。  相似文献   

9.
叶榕  叶曦立 《群众》2008,(2):35-36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的这句话立刻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所谓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运营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为什么要让更多群体拥有财产性收入,我们要创造哪些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些都是必须要弄清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琼瑛: 建议:针对内需不足的情况,要努力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以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特别要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努力增加农民的收入。我国还有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要努力为他们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创造条件;在引进外资、扩大开放方面,要塑造办事规范、制度透  相似文献   

11.
增加财产性收入:基础、意义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恩平  李沁生 《前进》2007,(12):23-25
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很多令人注目的新论述、新观点,其中,"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更是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如何理解这一政策思路的现实基础与重大意义,怎样领会其精神实质并在实践中一以贯之,这既是在理论上必须进一步探讨的课题,也是关系到其精神能否在实践中真正发挥预期效应的问题。本文试图在这些问  相似文献   

12.
陈百强 《山西政报》2008,(23):36-37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群众的劳动收入在增长,财富也在劳动中不断增长。如何让财富成为资本、收入的重要来源,是个全新的课题。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一新提法既符合我国城乡居民目前的收入现状,也完全符合人民群众增加收入的愿望,更是着眼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健康与均衡,昭示了我党“藏富于民”的治国理念,彰显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是在党的文件中首次出现相关论述,具有标志性意义.在"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报告中所提到的"群众"应该主要是指在改革开放中分享发展成果相对较少的中等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目前,处于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交融处的失地农民大多分属这两大社会群体,因此急需采取相应的对策增加这一人群的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200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于意见》(中发[2008]1号)提出:"进一步明确农民家庭财产的法律地位,保障农民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民财产性收入的价值观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造条件让更多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是党中央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途径。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变化使农民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迁。这些变迁主要表现为分配价值观从"按劳分配"向"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的变迁,肯定了非劳动性收入的合理性;财富价值观从"平均主义"到"致富光荣",再到"共同富裕"的变迁,体现了农民对财富的肯定和积极追求;农民择业价值观从"职业单一"向"多种职业"的转变,产生了开放、创新和竞争的观念。  相似文献   

16.
辛其马 《创造》2008,(1):113-115
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除了工资,国家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尽管这一论述不是专门针对资本市场发展而言,但在很多专家学者眼中,这一重要的概念之于资本市场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中国资本市场未来的健康理性繁荣发展具有前所未有的指导意义。按照国家统计局专家的解释,家庭拥有的财产无论是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动产,还是房屋、土地、车辆、收藏品等不动产,所获得的收入均属于“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17.
对于农民的反哺。需要做的很多。总而言之一句话.整个社会既然享受到了农民的恩惠。就应该多创造条件、多播撒爱心.多施展回报、多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让农民群体也锥在现代生活中享受起来、幸福起来。  相似文献   

18.
《上海支部生活》2008,(1):29-29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和“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前一提法针对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劳动者工资偏低的现象;后一提法体现了平等保护物权。鼓励多种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两个提法互为辩证关系。统一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中。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股权激励政策制度的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管理中引入股权激励机制。目前,国内外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对股权激励机制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我国,关于员工股权激励的相关研究文献相对较少。中共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同样提到要"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通过向员工授予股票期权的做法与中共的执政理念不谋而合,同时也能激励员工更好地为公司工作。因此,关于员工股权激励与公司治理之间的问题也是未来可以研究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采取渐进式改革的方式,第一步改革是通过废除农村人民公社,实行家庭承包制,实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的分离,把生产经营自主权还给农民,有效地调动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第二步改革是把承包经营权再分解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现"三权分置",为经营权流转以及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第三步改革,也称农村"三块地改革",即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改革、宅基地制度改革,通过深化改革,使其从权能不完整到还权赋能。通过这三步改革,提高农村土地的市场化程度,以利于更好地发挥市场在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有效地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