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对电视连续剧,从来没有一部是从头看到尾的,主要原因是太长。但我仍然爱看电视剧,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而我也有空闲,就不会放过。公安题材电视剧,故事一般都曲折紧张,贴近生活,所以颇能引人入胜,我是很喜欢看的。看电视剧是当下普通百姓茶余饭后的主要消遣方式之一,但人们喜好不一,比如有人喜欢所谓的“白领”题材,有人爱看情感戏,有人热衷于古装戏或“戏说”剧。而所有这些人,几乎都喜欢看“警察戏”。当然公安题材作品里也会有情感戏或“戏说”成分,但总的说它宣扬的是正义战胜邪恶,是惩恶扬善,是英雄主义,这就紧紧抓住了观众普遍的英雄…  相似文献   

2.
囚禁与解放     
4月15日笔者在《法制日报》上看到了这样的报道:多少年来,除去人头工资,延安公安机关的办案经费第一次进入政府财政预算。当地民警高兴地说:“这是对警力的一次解放。”看到此处我很感动:警察也是人啊,可是我们过去是“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也真难为他们了。 警察不仅仅是承担义务的主体,其实也是享受权利的主体。警察执行公务其实是有必要的前提条件的:其一就是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延续,这就要求警察拥有必要的工资;其二就是有着适当的工作条件、必要的办案经费。在这些基本权利不能具备的情况下让警察去履行义务无疑是在强人所难。  相似文献   

3.
长话短说     
“有困难找警察”几乎在每个城市里都能看到“有困难找警察”这句话,于是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有个年纪不算太大的男人把钥匙忘在家里,他进不了门急得在楼下团团转,就想起了有困难找警察,赶快拨打“110”,果然没多长时间,派出所的警察就赶到了。警察建议把门锁撬开,可这男人坚决反对,—把门锁要几十块钱呢。最后警察就在腰上绑了根绳子,从楼顶上放下去到那个男人家的阳台上,终于把门打开了。为什么丢钥匙的那个男人不自己从楼顶上下去要知道,下去的这个警察年纪可是比他大呀。答案只有一个,他怕危险,结果他就站在楼下,手插…  相似文献   

4.
笑口常开入夜,我躺在哥本哈根一家所谓的三星级酒店里,伴着窗外火车疾驰而过的轰鸣声,清点着连日来游历北欧三国的印象。一路上看到了很多,同时发现了几个“没有”……街面上没有警察,宾馆里没有服务员,当地人没有穿西装的,公路两边没有庄稼。来欧洲五天了,我们只见到一回警察,那是在游览赫尔辛基的古城堡时,路遇一辆印有“POLICE”字样的警车。全团12人几乎是把这辆警车“劫”了下来,然后是迫不及待地自我介绍,争先恐后地合影留念,恋恋不舍地目光相送。三位荷枪实弹全副武装的芬兰警察始终温和地微笑着,一一顺应我们的要求。在他们的沉…  相似文献   

5.
西风 《人民公安》2009,(7):18-18
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我的眼前出现了两篇文章。一篇是不久前看到的警察网转载凤凰网友同时也是一个警察的论坛帖子《你为什么骂警察》,另一篇就是本刊刊发的这篇通讯。说实话,那个警察网友在文章中流露的困惑也曾让我长时间不得其解:“扳着手指头点了点论坛上几篇关于警察的文章,不论是指责警察的还是为警察辩护的,除了个别不是警察的网友站在理智的立场上为警察说几旬公道话之外,其余的总是对警察口诛笔伐。上论坛久了,  相似文献   

6.
有专家在医院做过两组调查。一组是在临危病房中,调查问题是,当一个人不可避免地走到生命尽头时,会对家人嘱托些什么。从来没有人说:“要是我多赚十万块就好了”,“要是我多升一级官就好了。”也没有人说:“好好照顾我的房子和车子。”大部分人都在说:“好好照顾你妈妈。”“好好照顾孩子们。”几乎没有人还在想钱,想到的都是亲人的爱。  相似文献   

7.
随便扯两件小事。一个朋友用自行车带着妻子上街 ,事前说好了到十字路口下来 ,以避开警察。两口子边行边说话 ,就把这事儿给忘了 ,一直骑到了警察的面前。警察大喝一声 :“上脸 !”妻子这才慌慌张张跳下车来。朋友一边给我讲这事儿一边乐 ,因为他既没有被罚款也没有举小黄旗,觉得这个警察还蛮有人情味儿。另一件事是我上班时在一个十字路口看到的。一个中年人骑着自行车左转弯 ,迎面驶来一辆坐着两个警察的摩托车。自行车转弯转早了点儿 ,摩托车的车速快了点儿 ,也便具备了发生事故的条件。还好 ,就在摩托车和自行车接触的一刹那 ,双方都及…  相似文献   

8.
我看警察     
从小我就认识一个好警察,他叫余邦金,曾经是我们的校外辅导员。几十年过去了,前几天忽然在江西宾馆的一个会议上见到他。我们当然记得“余叔叔”,奇怪的是他居然认得出当年坐在台下的我们,甚至还叫得出和我一道来开会的黄南南的名字。坐在一起谈活时,他如数家珍地告诉我们:张三的事业发达了;李四现在是某个单位的头头;王五不争气,吃酒赌博,和老婆离了婚。看得出来,他心里相当惦记着自己这些“出息”了和没有“出息”的老学生。在我的少年时代,我心目中的警察形象就是余邦金,余邦金就是整个警察队伍的代表。“余叔叔”自己不会知道,他曾经为南昌市警察形象的CI策划立下过多大的汗马功劳啊。  相似文献   

9.
在一位局长的办公室里,看到书架上摆着几套大部头的法律书籍,于是我便问:“你也喜欢研究法律?”他淡淡一笑:“研究什么呀,有的是上边发的,有的是别人送的,都放在那里,我从来就没有动过。” “书架上的法律”,这也成了某些机关的一道风景。不信你去看,许多领导办公室的书架上,都摆放着各种各样的法律书籍。有大部头的,也有小部头的,有早出版的,也有新出版的。可要是问问,您读过这些书  相似文献   

10.
一诺千金     
很久以前,当我看到、听到“有困难,找警察”这个口号的时候,我真的为警察这个不同寻常的生命群体所面临的重负捏了一把汗。好在中国的百姓大多都拎得清自己遇到了哪一类的困难才去找警察,就像我们平时求人,知道哪些事能求人,哪些事不能求人。然而,由于“困难”的含义太宽泛,几乎充满了个体的人生和群体的社会,“有困难,找警察”就有了某种道德标榜的意义。实际上,在求助与被求助者之间,暗含着一种相互体谅与尊重的默契。十几年的实践,警察与群众之间的这种默契已经基本形成。   但是默契并不等于圆满,在默契的两端,一方…  相似文献   

11.
叫警察     
美国人有一件“法宝”,就是不论出了什么事儿都可以叫警察。譬如家里来了不速之客,要是赖着不走,主人就会说:“请你出去,否则我叫警察啦!”那人赶快就得溜走,因为一个电话警察就到,他可就犯了“侵犯民宅”的罪,要受法律制裁的。这是很平常的事情。那么不平常的呢?有位居民的宠物猫爬到电线杆子上面,怎么叫它也不下来,主人便打电话叫警察,而警察也立即赶到,动用消防车的升降梯,把小猫抱下来,且不收费。这种事,在咱们看来实在是小题大作。而那位美国居民则认为,“警察是由我们纳税人(交纳税金)雇用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个都市女孩,爱好广泛,平时喜欢逛书店买些书或杂志。前不久,我偶尔看到了《警察天地》杂志,谁知一看就不忍释手,并介绍给好友一起阅读、讨论,我们从中受益无穷。《警察天地》已成了我的益友。 我看到的是2001年第六期和第七期《警察天地》,其中有很多好栏目,比如:“警官心语”、“社会广角”、“观察与思考”等等,这些栏目里的文章通俗易懂,而且文中的插图、版面都很精美。“警界网吧”栏目的内容虽然不错,但是我以为若把版面设计成类似网页的形式就更好了;而“热线传递”栏目若加  相似文献   

13.
摩罗 《中国减灾》2010,(4):27-27
“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巴尔蒙特的这句诗,自从我第一次读到它,就几乎一天也没有忘记过。一个人内心的纯净、光明与温暖,尽在此诗中。诗人就像一个从来没有受过伤害的人一样,如此诚挚、欣喜、宁静地歌颂着大地、阳光和人欢马叫、喧腾不息的世界。  相似文献   

14.
各种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形象,有的形象感要强些,有的形象感要弱些。我从来就觉得,警察是一种形象感特别强的职业。这可从历来各国都很注重警服的样式、色彩等求一证明。至于工商、税务、城管等诸类行政执法部门,也纷纷订定制服,毕竟是晚近几年的事。同时也说明,鲜明的服装标志,对于法纪与威严的衬托,不是可有可无的。 我在马来西亚看见的警察,一年四季烈日当空,笔挺的黑裤下总是着一双几乎及膝的皮靴,白衬衫两边交织的黑皮带挎着手枪与警棍,显得十分神气。泰国的交通特别繁忙,十宇路口的警察手不停挥,尤其是没有交通亭的小十字路口,交警一边打出标准的手势,还不时得大步挪动所处位置,免得被拥挤的  相似文献   

15.
说来惭愧,自己在作品中写过很多警察,但真正同警察打交道的情况好像一次也没有碰到过。书中有关警察的故事,几乎全都是采访来的。一直到了写《十面埋伏》时,才算正儿巴经地同警察打过一回交道。   那是一次解救人质行动。因为我在采访时曾向他们夸过海口,下一次如果有什么惊险任务时,一定叫上我,也好让我见识见识体验体验。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没想到那次解救行动他们真的叫上了我。   大概是觉得新奇,当时我想也没想一口就答应了。等到了车上,看到刑警队员手里明晃晃的武器时,才渐渐意识到这可不是什么新鲜好玩的事情。出发…  相似文献   

16.
“六一”节前夕,《警察天地》杂志社的一位主编约我拍几张照片作封面用,当时没就什么我说拒绝了,为什么?因为我觉得自己又不是什么名人,上杂志封面发行全国各地太张扬了。可是那位主编却说,有名字的人就是名人,这岂不等于把“名人”提拔到“普通人”的高度,真有意思。尽管我提出几条反驳的理由,无奈我的理由和语气都软弱无力。  相似文献   

17.
她是一位通信兵,喜欢唱歌,但是,军队里纪律严明,再动听的歌声,也不能随时唱。于是,在别人午休和吃饭时,她练习唱歌,即便休息不好,肚子挨饿,她也乐此不疲,结果,还是影响了其他战友的作息,遭人斥责。但是,她坚持了下来。她就是歌手韩红。他是一名钳工,曾经独自一人,经过几天奋战,为母亲所在的医院成功地设计并制造出一张产床;他还当过挑沙工,每天挑着沉重的沙筐,沉稳而又敏捷地走过悬空的独木桥,如果稍有不慎,就会跌入水中。每次考试,他都是厂里的第一名,荣获“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在厂里主持节目,他纯粹是业余爱好,从来没有想过当明星。…  相似文献   

18.
当我刚拿到《青少年修养》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封面上“修养”这两个字吸引住了。对“修养”这个词我有些耳熟,我经常听大人说起这个词,也知道刘少奇写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本书,但对它的真正含义我却从来没有认真想过,脑子里只有一点朦胧的意思,有修养的人大概就是指在各方面都做得好的人吧!  相似文献   

19.
《英雄》是一面镜子 人们常常叹息当今是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是一个诞生不了英雄也不需要英雄的时代。“时势造英雄”,既然没有生产英雄的土壤,哪怕是雄心勃勃的人也就有了理由自我安慰:我虽然不是英雄,但这不是我的错。更有一些人不但不为做不成英雄而遗憾,反而以英雄为可悲,以崇高为可笑:“我是流氓,我怕谁?”不过话又说回来,尽管人们都做不成英雄,或者根本就不愿当英雄,可是几乎每个人在潜意识里又都埋藏着一种“英雄崇拜情结”。或许正是因为我们都不是英雄,因而英雄更显得高大而神秘,更富吸引力与震撼性,正所谓“距离就是美”。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   我不是警察,也未当过警察 ,所以只好以“局外人”相称,勿见怪。   在没有看过贵刊之前,我总以为她是一本专业刊物,没有多大阅读价值。但在看过之后这种观点就改变了,并且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人民公安》杂志无论编排印刷质量,还是内文质量都堪称一流,都令我刮目相看。这不是客套话,这是我的肺腑之言。   虽然我也是搞文学创作的,但真正坐下来看《人民公安》,还是第一次。这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巧合,确切地说是一种缘分。因为要不是妻子上班时从别人那儿借来拿回了家,我是看不到《人民公安》的。平时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