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本来对“艳照门事件”毫无兴趣。顺便说一句,我对眼下层出不穷的“某某门事件”一概反应冷淡。但在这信息高度畅达的年代,我觉得我这一介微民,有时就像是夏夜一盏辉煌的街灯,哪怕我谦虚地站在某个死角,也会有无数只携带着各种信息的蛾子朝我身上乱撞,想躲都没处躲。比如这个“艳照门”,就简直是一个硕大的飞蛾老巢,它释放出的情色信息以及各路英雄好汉的评论,充斥于媒体,流传于街谈巷议,只要人睁着眼睛长着耳朵,就不能对陈冠希、阿娇、张柏芝、Maggie Q这些明星的精彩表演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学者关于"中国移民"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俄经贸合作的开展及人员往来的增加,“中国移民”问题成为俄有关各界讨论的热点。其中学者的观点尤为引人注目。现将有关观点综述如下。俄媒体围绕“中国移民”问题进行的反华宣传从1992年年中起,俄罗斯报界开始频繁刊登所谓中国向俄远东地区进行“扩张”的文章,并在90年代上半期围绕“中国移民”问题形成了一场影响颇大的反华宣传运动。参与其中的有中央级报纸及西伯利亚的部分报刊。所刊文章从标题和语气看,具有强烈的反华倾向,在内容上,主要是对在俄华人的数量及华人的存在给俄带来的“危害”进行夸大、渲染。这…  相似文献   

3.
走过     
晨声 《工会博览》2006,(2):37-37
大概是上午九点多钟的样子,突然听见陈老板在那边屋里对我爱人说:“覃姐,给您端几个饺子来。”我爱人说:“您自己吃吧。”陈老板说:“也不是个什么好东西,不晓得好不好吃?您儿子回来了,就叫他下去吃。”然后,我就听见爱人谢过陈老板,把陈老板送下了楼。这个陈老板,就是我们的  相似文献   

4.
1968年我出差回北京,我的伯父周恩来和伯母邓颖超,突然跟我谈起了“伍豪事件”。那时候“文化大革命”正在轰轰烈烈地展开,据说,有一天红卫兵小将翻出了上海20世纪30年代刊有“伍豪启事”的旧报纸,就把这张报纸送到了中央文革小组江青手上。当时江青正想整我伯父而愁找不着“黑材料”呢,一见这张旧报纸如获至宝,便意欲借此事,谋害伯父。  相似文献   

5.
谁的钱?     
90年代的工厂,厂里有个叫“我”的科员。有科员就有科长,早在进入90年代之前,他的上司——科长就把他当时储蓄了整整一  相似文献   

6.
我和章含之从相知、相恋、相伴到离婚整整24年(1949至1973年),我与她的婚姻于“文革”期间破裂.“文化大革命”的年代是疯狂的年代,在这十年间有多少人蒙受不白之冤?有多少人颠沛流离?这十年也是我一生中最不幸、最灾难深重的岁月,至今不堪回首.  相似文献   

7.
信誉的问题     
说中国人爱贪小便宜,这话有损我们的国格;但实事求是地说,我个人很爱占点小便宜的。在奥地利的时候打听到“Visa”、“Haster”这两种信用卡可以免费试用,当即闻风而动,两张卡都免费试过,而且还得了其中一家赠送的一瓶香水。到美国后才发现信用卡大有好处,没有钱的话可以先透支,所以学生手上大多有好几张卡。他们倒不是大款,而是将钱在卡上倒来倒去。这样你就有信誉了,以后透支也有额度了。  相似文献   

8.
人一旦自以为高明,矫情起来,是什么大话胡话都能放出来的。幸亏我还没糊涂到那步田地。比如,我就绝不好意思声称自己从不看深圳本地报章。因为事实上,我看过。自从深圳《晶报》前一段发表了我的《扔向中国文艺圈的54个糖醋鞭炮》——删了一大半,我就更是情不自禁地关注起这份报纸了。 不料,在日前的《晶报》,读到北大教授戴锦华女士有关“第六代”导演的一个访谈。整整一个大跨版,气势不凡;戴教授的近照赫然醒目,看上去也就40几岁顶多不到半百吧;“弟六代”代表人物张扬、昊文光、张元,也在旁边露了一小脸。以我刚够  相似文献   

9.
云边客 《法制博览》2010,(18):25-25
近读鲁迅,一段熟悉的话让人又一次惊心动魄。“倘使对于黑暗的主力,不置一辞,不发一矢,而但向‘弱者’唠叨不已,则纵使他如何义形于色,我也不能不说——我真也忍不住丁——他其实乃是杀人者的帮凶而已”(《花边文学·论秦理斋夫人事》)。这首先让我想到了“余含泪”,他那篇“含泪劝告”的大文,对于遇难学生家长泣血提出的豆腐渣校舍,“不置一辞,不发一矢”,反倒向“弱者”即学生家长“唠叨不已”,什么“这些往生者全都成了菩萨”;“地震到了七点八级,理论上一切房屋都会倒塌”等等。“余含泪”可谓是当今一个标准的“杀人者的帮凶”。  相似文献   

10.
十天后,工作和生活都上了正轨。司令部办公室李主任回军区了,只留下我。杨副司令叮咛道:“在生活上,对这些老前辈要照顾好,政治上不要打听,不要议论。”我一直把握了这个原则。不久,我同各家首长熟悉了。朱总司令年岁大,开始几天总要问我叫什么?哪里人?家里还有什么人?问多了,终于记住,见面就叫我小陈。这场“史无前例”的“风暴”,就连朱德这样德高望重、功勋卓著的人民的老英雄也不能幸免于难。  相似文献   

11.
“警察来了!”有一回我去参加作家们的聚会,听到有人这样开玩笑道。我说:“就算我是警察,可你们不是小偷啊!”我这个角色很特殊,是不是? 在一个满桌满地都是报纸、杂志的房间里,59岁的李汗就自己的特殊身份呵呵笑着。他的职务是:广东省新闻出版局报刊管理处处长。说我是“警察”,那是因为全省公开出版的数百种报纸、杂志,都得归我们这里管理。如何管理?我提出了一个八字方针:“引导、监督、调节、服务。”这八个字里,我认为服务是基础,这就不能满足于当当“警察”或是“消防队员”,因此,我更乐意当好一个合格的“引水员”。引水员并不比船长高明,但他熟悉自己这一带水域,可以顺利  相似文献   

12.
4月18日,新华社一篇署名评论文章中批评了政府调控房价以来,开发商囤积土地的现象。文章说,这种现象,“很容易让人想起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一些奸商囤积粮食扰乱供给的景象”。作者提醒说,如果政府不对开发商们的圈地行为立些规矩,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就有可能变成“空调”,市场泡沫风险会越来越大。评论文章明确提出,一些房地产企业已经出现了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有的媒体关于长三角地区部分地产商借高利贷度日的报道印证了这个判断。按照评论文章的分析,如果规矩到位,“政府有关部门切实负起责任”,那么资金链的断裂势必将冲跨部分企业。从目…  相似文献   

13.
李睦 《工会博览》2008,(20):13-15
宣武区的椿树街道面积仅有1.0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4万人,是北京市面积最小、人口最密集的街道。就在这片区域,以“沃尔玛”超市为代表的300余家非公企业近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相应的,非公企业职工数量也在迅速增长。如何按照“哪里有职工,哪里就要建立工会组织”的原则,最大限度的把非公企业职工团结到工会组织当中来?  相似文献   

14.
佚名 《法制博览》2011,(13):52-53
“东施效颦”的故事出自《庄子·天运》一文:“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絮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这一段文章说的是,春秋时期,越国有一位美女名叫西施,无论举手投足,还是音容笑貌,样样都惹人喜爱。西施略用淡雅妆扮、朴素的衣着,无论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很高的“回头率”,没有人不惊叹她的美貌。但是,西施常有一心口疼的毛病。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个中型企业的普通工人。1981年我结婚时,家里的住房条件非常差,一家6口人挤在一间12平方米的小房间里,厨房和卫生间都是几家合用的。我们将这间斗室一分为二,前边6平方米用来吃饭和会客,后边6平方米是父母的卧房,“空中楼阁,则“三分天下”:妹妹与弟弟各占东西,北面便是我和爱人的“新房”。生活很不方便,阁楼只有1.2米高,稍不留意,脑壳就会平添“一座小楼”。一到夏天更是闷热难熬,辗转难眠。  相似文献   

16.
企业家立市     
过去我们讲了很多诸如“科技立市”、“教育立市”、“贸易立市”等等,而从中国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讲,我提出一个观点叫“企业家立市”,为什么? 从80年代初期开始,“市场调节”这一改革步骤,已经开始向市场经济的方向努力。市场经济有三个方面的内涵:市场机制、市场主体、市场秩序。广东80年代改革的主要成就是在市场机制方面,就是怎样放宽价格,由市场决定供求。下一步要向创造市场主体方面发展,这里重要的是在90年代要培养一个企业家阶层,也就是“企业家立市”。我认为在中国,目前“企业家立市”比“科技立市”、“贸易立市”更为急需。这是90年代市场经济在中国发展的必然,因为机制放开了,主体必然进入市场,这个主体就是人——有经济意识,有眼光的人。中  相似文献   

17.
一生做渔夫?     
有两个捕鱼高手一起到海边捕鱼。隔了不久,两人各凭本事,皆大有收获。忽然间,海边来了十多名围观者,见两位渔夫轻轻松松就把鱼捕上来,不免感到几分羡慕,于是都到附近买了渔网来试试自己运气如何。没想到,这些不擅此道的围观者,怎么下网也是毫无收获。两位渔夫这时表现迥异,一人“独善其身”,不搭理别人;另一人热情豪放地说:“这样吧!我来教你们捕鱼,如果你们学会了,每捕十尾就分给我一尾,  相似文献   

18.
1954年出生的刘一达,创作精力总像个小伙子,刚过本命年就又有新作品问世——《传世猫碗》.他为这部堪称“京味生活大全”的小说花费了5年心血,光成稿后删减的阶段就花去了一年时间,从40余万字删减到20余万字,文章开头反复写了四十多遍才定稿.《传世猫碗》也是刘一达创作的最新一部长篇小说. 评论家张颐武认为,北京的文学里很大特色就是对传统北方民俗文化的表现.刘一达的作品把民俗穿插在里面,穿插得非常自然.另一方面,他把北京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剧烈变化中的生活形态,逼真地表现了出来.“我只是想努力写一部精品.其实,到我这个年纪还非要摁着自己写一部长篇小说的人不多了,我坚信我的功夫不会白下.别忘了,咱是吃过大苦的人.”谈到创作,勤奋的刘一达骨子里总是透出一种自信.  相似文献   

19.
从零开始     
《南风窗》1992,(4)
7年前,我们的杂志刚刚问世时,当时的广州市市长叶选平同志告诉我们:“让那些从‘0’开始的人说话。”贴近每一颗普通的心灵,扎根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与广大读者同呼吸共命运——这也是我们办刊人的心愿。又到4月,《南风窗》的“纪念月”。刚逢佳音,岭南期刊之林中我们步入“十佳”。再回首时,我们倍感读者朋友们的诚挚和热忱:去年我们实行“包退”服务,你们却褒奖有加,几无退刊。今年我们广揽批评,你们则纷纷来信,动辄千言。孔子说: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关于中国问题的较大争论有过四次。第一次是1992年,美国世界经济研究所布朗提出“谁来养活中国人”,引发了一场大争论;第二次是1994年后,国际上泛起一股“中国威胁论”,直接影响到西方大国对华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