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婧  申锋 《法制与社会》2012,(2):249-250
官员道歉作为一种新的政治现象,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反映了官员和百姓间关系向着平等方向变化的新趋势.当前官员道教存在着制度化的困境,具体表现为:一是官员道歉法律效力等级低下,制度供给不足;二是道歉主体不明晰准确,存在“替代”道歉的异化想象;三是官员道教缺少外部监督.为了实现官员道歉制度化应该做到:提高官员道歉相关法律效力等级,增加制度供给;明确官员道歉主体;加强官员道教的外部约束.  相似文献   

2.
在武汉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周文轩就2003年共有包括2名副院长和3名副庭长在内的13个法官因涉嫌受贿受到法律追究一事而向与会人大代表道歉。1月12日有报纸就此发表题为《法院院长向人民道歉勇气可贵》的文章认为,“勇于道歉说明官员对人  相似文献   

3.
也许,这是时代的进步。近年来,政府官员因重、特大责任事故而公开道歉的新闻,表示自责和道歉,不时见诸报端。也许,这是因为进入了风险社会,官员们因为失职、失误而道歉的事情将会越来越多。某地官员因为自己决策导致了经济利益的损失,他道歉了;某某官员没能尽到行政责任,使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他道歉了;或者因为官员的失职而造成了重大的意外事故,他道歉了,甚至是因为官员没能很好履行职务,没能实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也主动道歉了……  相似文献   

4.
就立法原意而言。官员道教的制度化是对官员道教行为的规范约束,还是鼓励这种形式的权力反省?进而言之。官员道教制度化以后,道教行为将会越来越多。还是变得越来越少? 日前,深圳市监察部门出台了《深圳市政府部门责任检讨及失职道歉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暂行办法》明确规定,政府部门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严重后果或严重社会影响的,应当向公众道歉。  相似文献   

5.
舒杰 《检察风云》2015,(5):11-13
近些年,有关官员道歉的新闻见诸报端的频率不断增加,而且已经常态化。自2004年启动官员问责以来,日益发达的网络把诸多热点事件中的官员履责问题,摆在公众舆论的聚光灯下。不少地方的官员在辖内发生了一些重大事件,包括突发事故或出现了其他一些工作失误时,马上向公众道歉,有些还代表党委、政府向群众道歉。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6.
沈小平 《政府法制》2005,(17):22-24
近一个时期以来,政府官员因为工作不力或失职公开向公众道歉的现象屡见不鲜,从突发灾难、特大事故,到民众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通过媒体神态凝重地向公众公开道歉,成为官场生态中的一大热点。一声道歉,表明了政府官员们已经从思想和态度上充分认知了公仆的服务意识,确立了“有权必有责、有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的权力观,彰显了执政理念的进步和执政水平的提升,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政府官员公开道歉,作为一种主动承担责任的行为,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和对抗情绪,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改进政府工作, 无疑给我们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政治空气。  相似文献   

7.
不久前,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为爱女买新车惹起了不小的风波。大概由于喜添千金高兴的昏了头,忙中出错,他被指控在增加汽车登记税前“突击”买车,是为了“避税”。尽管他向公众一再道歉,并提出辞职,还是受到了舆论的强烈指责,行政长官董建华也向梁锦松发出措辞相当严厉的函件,批评他在买车事件中的严重疏忽,违反《问责制主要官员守则》。梁锦松其后发表声明,表示完全接受行政长官对其作出的正式批评,并向市民致歉。梁锦松这事,其实可大可小。说其小,也确实是小事一桩,因为他不是偷税、漏税,而只是避税,严格地说,避税并不违法,甚至是一种合理…  相似文献   

8.
2月15日,江西各地一把手向数百万民众电话拜年。3分钟的电话拜年内容先是报告政府一年来的成绩,然后向市民送祝福,最后是展示未来的发展计划。官员称之为“花小钱,办暖人事”,而百姓则认为是浪费公款来宣传政绩。  相似文献   

9.
时事点击     
《江淮法治》2009,(9):7-7
新交通违法行为处理程序施行“天价滞纳金”被叫停;广州市规定官员被问责须公开道歉;常州市政府颁发《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吉林省将3月8月定为“无会月”;宁夏石嘴山市干部任前公示内容更加丰富;呼和浩特市重点治理特权车  相似文献   

10.
唐明两朝严法署置官额傅光明在我国历史上,唐朝和明朝对官员定额十分重视,纳入了法制轨道。《唐律·职制》上的“官有员数”条规定:“诸官有员数,而署置过限,及不应置而置(谓非奏授者)一人杖一百,三人加一等,十人徒二年”。《期律·吏律、职制》的“滥设官吏”条...  相似文献   

11.
汪瑶 《政府法制》2014,(20):15-15
纵观两宋,保持相对宽松的言论自由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难以比肩的.如在宋代,就有人敢改皇帝“语录”,进行无尽嘲讽的例子.南宋洪迈在《容斋续笔》记载宋太宗曾书写《戒石铭》云:“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并令“语录”书写于各级衙门的大堂上,告诫各地官员他们的工资与福利是各类“纳税人”提供的,不好好为百姓服务,就是对不起百姓,对不起苍天.宋太宗这种“超前”的意识足以让今天读到这段史料的现代人惊叹了.  相似文献   

12.
闻一在2004年4月23日的《环球时报》上撰文《高薪未必养廉》介绍,2004年4月10日,普京签署了《关于完善劳动报酬》的总统令,其内容是大幅度提高国家官员的工资。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高薪养廉”。前几年,俄罗斯的一家权威机构在官员中做过一次调查,得到的答复是:“官员们只要每月能有600—800美元的工资,就不会贪污了。”但实际情况是,当他们拿到了这个数额的收入时,贪污现象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更严重了。经验表明,官员是否贪污并不在于收入的高低,而在于权力的使用。若对官员的权力使用不加以监督和限制,若对官员的晋升没有一个从群众利益出发制定的标准,贪污是消除不了的。  相似文献   

13.
在“既要打老虎也要拍苍蝇”的反腐语境下,曾经让百姓无比艳羡的“官员群体”,这一年过得越来越不自在了。“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大到停建楼堂馆所,小到严禁公款贺卡,约束官员的规定越来越细,中纪委“亮剑”成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唐宝民 《政府法制》2014,(22):15-15
陈突是东汉时期的官员、学者,曾经担任过太丘县的长官,他修饬德教、无为而治,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有一次,上级官员要来视察,他手下的县吏害怕百姓上诉,就告诉陈定,想让他想办法以制止百姓向下来视察的上级官员喊冤,但陈突却说:“上诉是为了求公道,如果加以制止,百姓还怎么申冤明理呢?不要约束百姓上诉。”前来视察的官员听说后,叹息说:“陈君能说出这样的话,难道会冤枉人吗?”  相似文献   

15.
一个被称作“隐性监督”的制度,在江苏泗洪县已推行了半年有余。去年7月,泗洪县纪委公开招募了68名“特别监督员”,让他们对党员干部8小时工作之外进行隐性监督,随时向纪委举报。泗洪纪委称此举是为扩大群众监督路径。当地官员称被许多双眼睛盯着“如履薄冰”。而当地纪委官员认为,“如履薄冰”恰恰是隐性监督的成果。秘密监督官员8小时之外,是纪委对官员生活的“无孔不入”,还是群众监督的有效途径?自该方法推出至今,争议之声从未断过。(3月5日《新京报》报道)  相似文献   

16.
“去年,我市有几项任务没有完成,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和全体代表表示深深的歉意”。据报道,前段时间召开的某地人代会上,市长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了上面的一番话,令在场的人大代表“深受感动”。各级各地人代会召开之际,政府行政首长须在人代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向全体人大代表“交账”。纵观以往各地的《政府工作报告》,其大部分篇幅是在总结过去的成绩、谋划今后的工作,有的也简要分析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的则对没有做好的工作或未完成的任务避而不谈,而就“任务没有完成”向人民和代表道歉的则很少。在如此背景下,…  相似文献   

17.
从古至今,历朝历代都有百姓评议官员的制度,但是,纵观数千年的封建王朝史,还是明朝。尤其是明朝初期,可以说是民意评议官员最为活跃的时期,堪称史上百姓评议官员最活跃的黄金时代。那么,为什么明朝的百姓敢于评议当朝官员?这还要从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颁布的《大诰》说起。  相似文献   

18.
较量     
何建明 《政府法制》2007,(12):30-32
2002年,著名作家何建明的长篇报告文学《根本利益》曾轰动一时,一百多家报刊连载、转载,并被改编成话剧《百姓书记》、电影《信天游》与《决不放弃》。作品主人公梁雨润被评为2003年“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之一。2007年1月,何建明又推出了《根本利益》姊妹篇《为了弱者的尊严》,该书仍以梁雨润为主人公,记录了他在任运城市纪委常务副书记和山西省委省政府信访局副局长的不同岗位上,以其心系百姓的工作理念和灵活创新的办事风格,为我们谱写的一曲曲令人感动的和谐之歌。  相似文献   

19.
“总理,今年百姓能吃上便宜猪肉吗?”2008年3月4日下午3点.当温家宝总理出现在京丰宾馆时.等候多时的《中国证券报》记者大声向总理喊了一嗓子。 从“两会”一名普通记者向温总理喊出的这一嗓子中,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媒体记者们对国家总理所饱含的真情和信赖。  相似文献   

20.
刘炜 《政府法制》2012,(6):12-14
出了错案,不仅法官,甚至法院,在评优评先和各项奖励时,将被“一票否决”。这或是司法系统对错案二字极为敏感,对道歉二字,能不提,尽量不提的原因。2001年,麻旦旦卖淫案被纠错后,索道歉而不得;2011年,河南省高院院长张立勇两度向错案当事人道歉。10年间,司法系统为错案道歉的波折与变迁,令人依稀看到了道歉勇气的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