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司徒雷登 《各界》2011,(11):10-12
在中国现代史上,司徒雷登是一个不可忘却的人物,他对中国的教育和中美关系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最近,海南出版社翻译出版了司徒雷登的自传《在华五十年》,更可使我们增强对他的了解。现将司徒雷登在自传中记叙的离开中国的过程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早在建国前夕,中美双方曾有过建交谈判。当时美国一方面逐步拉开与国民党政府的距离,一方面伸出试探的触角谋求与中共建立新的关系。国民党政府撤逃了,而美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却奉命留在解放了的南京,他的秘书也多次给周恩来、邓颖超等人写信,想“看看中共动向如何”。这些举动引起了中共中央的注意,对此作出了积极的反应。“我们认为如果美国(及英国)能断绝和国民党的关系,我们可以考虑和他们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为此,周恩来特地委派曾是司徒雷登学生的黄华出任南京军管会外侨事务处处长,出面与司徒雷登会谈。黄华表示新中国愿…  相似文献   

3.
刘肃勇 《侨园》2012,(5):66-67
1876年6月,司徒雷登生于浙江杭州,其父林顿·司徒是奉命美国基督教南长老会,首批派到中国的传教士,他带着新婚妻子玛丽·霍顿一起来到中国. 司徒雷登幼年在家里领受启蒙教育,1887年12岁时,跟随父母回到美国度假,即留在美国亚巴拉马州莫比城,进入公立小学插班五年级读书,寄住在姨母家里.小学毕业,顺利升入同一城市的中学.  相似文献   

4.
冯远理 《各界》2011,(5):31-31
今年4月,我来到了无限向往的北大燕园。来到这里,主要是想拜祭一个人,一个在中国曾经家喻户晓的一个在20世纪上半叶曾经在中国政治、文化尤其恒教育领域有着巨大影响的人--这个人就是创办了燕京大学的司徒雷登。  相似文献   

5.
四十六年终入土 司徒雷登遗嘱中的菲力傅,是指傅泾波. 傅泾波,满清贵族后人,燕京大学政治系毕业生.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傅泾波夫妇陪伴司徒雷登左右,直至跟他去美国,照料晚年生活起居,为他养老送终.  相似文献   

6.
爱的回音壁     
<正>现今中年以下的夫妻,几乎都是一个孩子,关爱之心,大概达到中国有史以来的最高值。家的感情像个苹果,姐妹兄弟多了,就会分成好几瓣。若是千亩一苗,孩子在父母的乾坤里,便独步天下了。在前所未有的爱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物有所值,感到莫大幸福?我好奇地问过。孩子们撇嘴说,不,没觉着谁爱我们。我大惊,循循善诱道,你看,妈妈工作那么忙,还要给你洗衣做饭,爸爸在外面挣钱养家,多不容易!他们多么爱你们  相似文献   

7.
《党政论坛》2014,(12):29-29
1.不怕封锁——毛泽东说: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吗?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美国在1950年12月3日宣布对新中国实行全面封锁禁运。面临美国的封锁,毛泽东的态度一是反对,二是不怕。早在1949年8月评论美国白皮书时,毛泽东就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吗?”  相似文献   

8.
世界上,最不可缺少,也是被引用最多的,大概就是“爱”了。爱是空气,爱是阳光,爱是雨露,爱是粮食,爱是营养品,爱是发动机……早就有不少人这样说过了。因此,不断地被引用,也就在意料之中了。一个会引用的人去引用,一个不会引用的人也去引用, “爱”就名声大振了;同  相似文献   

9.
<正>你是一个中国人,你爱你的祖国是天经地义的,因为你的血液里浇筑了炎黄子孙的图腾,擦不掉抹不去,不管你走到哪里,你都是一个中国人,爱你的祖国,不需要任何附加的条件。你是一个中国人,你是五千年传承而来的中国人,这个叫中国的地方,长眠着你的祖先,深埋着你的根,是你血脉中的基因,洗不掉的标签,你爱她就是爱你的生命你的传承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农村的汪洋大海里,小岗,只是一朵浪花,但是它在二十世纪中叶,旋起了多少喜怒哀乐! 它在安徽省凤阳县的版图里,仅仅是小小的一个点。本世纪五十年代它曾经笑过,六十年代哭泣过,七十年代呼嚎过,踏上八十年代它又笑了,笑得爽朗而又清醒。 小岗笑什么?又是怎样笑起来的呢?  相似文献   

11.
傅铿 《各界》2010,(1):32-35
1749年9月3日,伏尔泰早已过了知命之年。这天晚上,在巴黎以东四百多公里的洛林省卢纳维尔(Luneville)的一座波兰流亡国王的别墅里,和伏尔泰断断续续生活了十多年之久的恋人爱米丽生下了一个别人的孩子——一个女孩。爱米丽已经42岁多了,是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的女儿,父亲曾是国王路易十四的外交礼仪司长丈夫佛伦特一克劳德·夏特莱侯爵则出身于一个高等贵族的军人世家,  相似文献   

12.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美国的关系付小青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美国的交往,不仅和双方对日作战的战略意图联系在一起,而且与各自对待中国革命的立场以及对前途的看法密切相关。因此,既有“欢迎美国观察组的战友们”的热烈,又有“别了,司徒雷登”的冷清收场。一、愿与美...  相似文献   

13.
在哲学世界里,我是个闲人游客。我爱到野外眺望日落,爱在幽静的林间小路散步,也爱逛大街小巷看众生相。唯独见了挂着“闲人莫入”、“游客止步”招牌的严肃去处,我就知趣地规避。  相似文献   

14.
"亲其师,则信其道"这句古训时刻告诫我们:但凡能够赢得学生尊敬和爱戴而且在教育上有所建树的教师在他们教育生命的词典里决不会少了"爱"这个字。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尊  相似文献   

15.
爱晚亭记     
正 在美国洛杉矶探亲的符梦麟先生 ,从《人民日报》海外版上 ,看到“李双双”和她的儿女亲家、退休教师顾毓青创办爱晚亭敬老院的报道 ,心想 ,我回上海以后 ,一个人在家里住 ,难免冷清寂寞 ,何不去找“李双双”呢?他显然是看过张瑞芳主演的电影《李双双》并留下难忘印象的。于是 ,他就叫上海的朋友去爱晚亭敬老院预订个位子。符老回到上海 ,来到爱晚亭敬老院 ,一看就很满意 ,尤其为张瑞芳年过八旬 ,还这样热心为老年人服务而感动。他对顾毓青院长说 ,你为了办这敬老院 ,把自家的房子都卖掉了 ,就在敬老院一间最差房间里住 ,实在不容易啊!…  相似文献   

16.
北风 《侨园》2012,(7):64
从人性的一般特点看,产生仇富的深层原因是个人对财富所具有的强烈占有欲,仇富是仇富人,爱富是爱财富,不是爱富人.仇富的本质是爱富.这里仇是手段,爱是目的,对别人拥有财富是仇,对自己拥有财富是爱,一个国家里的一些人有仇富倾向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是如果个别国家也怀有这种心理,那就不是一个简单问题了.  相似文献   

17.
我读张爱玲     
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另类作家,自出道后,盛名至今不减i“张迷”遍布全球。李欧梵说过,唯有小说才是张爱玲的意义。所以,认识的结果就是,将张爱玲从小说中攫出来,然后再还给小说;张爱玲说过,我的作品,旧派的人看了觉得还轻松,可是嫌它不够舒服。新派的人看了觉得还有些意思,可是嫌它不够严肃。但我只能做到这样,而且自信也并非折衷派。我只求自己能够写得真实些。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连她的书信都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笔者以为读爱玲的作品就是在读到了爱玲的心灵幽深处,张爱玲的人比她的小说,更像一个传奇。爱玲是一个常读常新,常读也常放不下的文人、女人。爱玲太过凝重太过率真,我读张爱玲,对张爱玲只是又懂得了一点点,明白了一些些,也只是渴望把这一点点、一些些告诉大家。  相似文献   

18.
李可 《侨园》2013,(4):46-46
<正>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就和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不论是富贵贫贱,亦或是欢喜哀愁,都离不开酒。饮酒与文化,更是纠缠在一起,千百年来水乳交融。中国文人嗜酒的最初记录已无从可考,战国时代,这一现象并不是很明显,虽然当时也有过一些爱酒的侠士,但从严格意义上讲他们还算不得是文人。而真正将文化与酒并在一起,大概应从土族的初兴算起,以后,文人和酒就纠缠在了一起,演绎出诸多美酒佳话。东晋陶渊明,当了80多天的县令便辞官归田,过着隐逸诗人的生  相似文献   

19.
温莎堡掠影     
李长锁 《侨园》2016,(4):24
正温莎堡所以被我知晓,一是早年不止一次拜读过莎士比亚名作——《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写于此,且首演于此;其二,被传为千古绝唱的"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爱德华八世,也于此为其所爱的美国有夫之妇辛普森主动向他的国民宣布逊位,由英王自贬为温莎公爵。有人说,到伦敦不去温莎堡等于枉来一趟。在英国伦敦探亲的日子里,去温莎堡应该不是问题,更何况这座温莎古堡离孩子在伦敦的家距离挺近的。于是,趁星期天休息,我就和孩子们一起去温莎转了转。  相似文献   

20.
寻寻觅觅,选定燕京大学新校址1919年春天,司徒雷登正式走马上任,出任燕京大学的校长。"那时的燕大是一无可取。我们很局促地住在城内,没有教员也没有设备……学生不到百人,教员中只有两位中国人,许多西方教员不合于大学教授的条件。"更要命的是"常年经费有一半是落空的"。学校当前的情况需要更换一个更适合发展的校址,不然燕京则没有办法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