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6 毫秒
1.
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外交犹如一幅浓墨重彩、气势恢弘的时代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国力得到了很大地提升。在外交策略方面,中国政府适时的加以调整,以适应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充分发挥中国在世界舞台中的作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的领导集体,针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适时地提出我国外交工作新策略——“和平崛起”。本文试就“和平崛起”外交策略提出的背景、内涵、意义诸问题谈点管见。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报告的外交部分逻辑清晰,准确分析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确定中国的身份和责任,并在此基础上指明中国新时期的外交理念和外交策略。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继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强化中国自觉自律的"负责任大国"的身份,建设"新型大国关系",实施公共和人文外交策略等多个新亮点,值得关注和深思。  相似文献   

3.
在党的十八大上,胡锦涛以"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为主题,对当前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部分作了精彩论述。十八大报告的外交部分逻辑清晰,准确地分析了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确定了中国的身份和责任,并在此基础上指明中国新时期的外交理念和外交策略,勾画出了中国外交战略的新蓝图,为正在稳步发展的中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继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强化中国自觉自律的"负责任大国"的身份,建设"新型大国关系",实施公共和人文外交策略等多个新亮点,值得人们关注和深思。  相似文献   

4.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立足于两岸实际的基础上,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系统提出了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战略框架,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党的“和平统一”理论,产生了积极的现实效应。笔者梳理了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战略的历史基础、现实维度与基本框架,对深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中国公共外交的演进:内容与形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通过对外宣传活动实施其对外政策的一种外交行为方式。中国政府虽然在过去未正式使用公共外交这一名称,但存在公共外交的实践。中国公共外交实践的演进经过了三个阶段,在各个阶段有不同的目标、任务和特点。第一个阶段:宣传新中国,支持世界革命。第二个阶段:促进改革开放,维护世界和平。第三个阶段:介绍说明中国,倡导和平发展。从总的发展进程看,中国的公共外交实践日渐摆脱传统的“宣传”观念的影响,愈来愈接近现代公共外交理念。实现中国和平发展,需要通过有效的公共外交,逐步打造一个合作的、友好的、负责任的中国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6.
胡艳华 《理论前沿》2008,(24):20-21
中国外交的新特,点是: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一条和平发展道路,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这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最大的特点;“执政为民”、“外交为民”的外交工作指导思想更加明确,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个显著特,苣;“掌握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中国外交更加主动、更加灵活、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这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又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外交战略思想,是建立在对当时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和世界局势的全面把握基础之上的。进入21世纪后,国内和国际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但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现阶段中国的综合国力、以及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都需要我们坚持“韬光养晦”的战略思想。“和谐世界”的主张是对“韬光养晦”外交战略的发展。“韬光养晦”战略将使中国把握机遇、有所作为,从而开创我国未来外交事业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黄金祺 《外交评论》2005,(3):100-104
《世界外交大辞典》“外交”条目提供了外交新定义,是在外交学中国化方面所作的尝试。新定义有如下理论特色:1.以中国的立场和观点来研究和表述一般外交学的普遍学理;2.突出主权和外交的关系;3.把“维护本国利益”和“实现对外政策”并列为外交的两大使命;4.把外交采用的方式限定为和平方式;5.兼容“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下的外交;此外还列举了不同含义外交所具有的共同特性。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化与中国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中国的文化、政治、军事思想与中国外交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关系。和平仁义的外交思想、和平宽容的外交实践和非功利主义的有限战争是中国外交的基本特征。历史和现实清楚地向人们显示:中国古代强盛时不曾恃强凌弱,以后强大了也必将保持和平外交传统。“中国威胁论”可以休矣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中国“睦邻外交”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是中国的一贯外交战略方针。新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为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立足亚太地区,从战略高度提出了“睦邻外交”的战略思想,主张“与邻为善、与邻为伴,加强区域合作,把同周边国家的交流和合作推向新水平”。一、新世纪中国“睦邻外交”战略背景分析。与过去20年相比,新世纪初的中国对外战略的背景在不变中酝酿着巨大的变化,认识和分析这些情况对于我们考虑是否调整对外战略有着重大的参考意义。1…  相似文献   

11.
不干涉内政原则是中国外交的重要基石之一。针对外交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理论界的探讨成果,作者以非洲为背景,以中非关系近些年的进展为案例,提出了丰富和发展这一原则的大体构想。作者强调,不干涉原则必须坚持,同时要大力创新、适合时代变化与中国需求。全文分上下两部分:上篇分析了中国对非外交实践的某些突破,总结归纳了这些良好先例对于不干涉原则的坚守与创新。下篇则探讨了中国对非洲和平自主能力的援助、对非洲区域组织的支持、对非洲援助的效率及监管、从政府主导的“小援外”向社会全面参与的“大援外”转变、中国外交新思路与内政新动向的对接、发展中非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新局面等方面,提出了探索争鸣的若干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在党的十八大上,胡锦涛以“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为主题,对当前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部分作了精辟有力的论述。十八大报告的外交部分准确分析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确定中国的身份和责任,并在此基础上指明中国新时期的外交理念和外交策略,勾画出中国外交战略的新蓝图,为正在稳步发展的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报告中还包含诸多的亮点和新提法,值得人们关注和深思。  相似文献   

13.
在“和谐世界”理念指引下,2006年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展望未来,中国只要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的和平和谐外交就会不断开创新格局,中国一定会对世界和地区的和平、稳定和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在和平、发展、合作旗帜的指引下,坚持“和谐世界”新理念,2005年,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展望未来,中国只要坚定不移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一定会取得更大成就,中国一定会对世界和地区的和平、稳定和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外交是以和平方式实施国家对外政策的工具,其和平本质决定了外交手段与军事手段的根本不同。外交不是权力政治,也不是对外政策,而是按照一定规范和平处理国家间关系、落实对外政策的过程。外交在不同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提供了不同的历史经验:晚清并非弱国,晚清及近代中国的经验不是"弱国无外交",而是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家的失败;美国对待外交的经验是强国无(需)外交,有实力即可,这是强权政治的逻辑;不少小国成功的经验是,外交是国家存亡和兴替的关键、立国之本和"小而不弱"的保证;曾经发动世界大战的德国和日本的经验是,选择战争走向毁灭,而放弃战争、选择和平的外交战略,则走向繁荣。对于崛起大国的战略选择,不同的历史经验昭示:和平的外交战略而不是军事和战争战略,才是国家崛起的明智选择。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崛起的中国需要坚持和平的外交战略。坚持和平的外交战略,不是期待国家为外交准备任何成功的利器或其他实力资源,在国家强大之后展示武力,而是要充分利用好作为国家资源的外交工具。为此,不仅要关注和讨论外交,而且要把握外交的本质,从外交的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按照外交规律办事,注重制度创新,让外交资源尽其所能,让外交人员人尽其才。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和平崛起”的进程中,中国外交所扮演的角色是显而易见的。一个开放的国度,在日益加速激荡的全球政治背景下,没有奠基在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基础上的外交,是不可能实现“和平崛起”的。然而,怎样才能始终让中国外交扮演好她的角色呢?这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特别是需  相似文献   

17.
杨闯 《外交评论》2004,(4):22-29
本文主要论述外交决策理论的内涵、冷战后亟待解决的国际秩序论和中国应该选择和平发展安全合作的外交战略。文章认为,外交决策理论应回答世界格局、世界主要矛盾、国家定位与国家核心利益等问题。冷战后世界向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没有改变。冷战后世界两大主题没有变,但和平与发展的内容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南北关系问题。中国的周边环境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中国的国家定位应为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台湾问题都属中国的核心利益。当前应建设中国关于国际秩序的理论和中国外交战略理论。中国的外交战略宜提出“和平、安全、发展、合作”为好。  相似文献   

18.
中国战略性外交话语建构的效果如何,是否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产生话语权力,是目前中国外交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选取“韬光养晦”、“和平发展”、“和谐世界”这三个比拟性的战略性外交话语为分析对象,探讨战略性外交话语的建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中国战略性外交话语开始影响国际议题设置,进入国际新闻、学术、官方议题.国际社会部分认同“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的概念,也基本认同其目标,但是对于它们是否可以实现存有疑虑,认同度较低.中国战略性外交话语建构效果不显著的主要原因在于:话语的官方解读不足,受众意识不强以及对外媒体发展相对滞后.其核心症结在于目前的战略性外交话语更多的是一种政策宣示,缺乏理论论证与可操作的路线图,并不具备成为“战略”的基本要素.战略性外交话语的建构需要来自学界的理论支撑.中国学者亟须加强对战略性外交话语的理论论证,从而更有效地提升中国外交话语权.  相似文献   

19.
建立信任措施是一种实现地区稳定与和平的安全制度。冷战后中国政府在东亚地区积极推动新安全观,与东亚国家之间发展具有地区特色的建立信任措施,把中国传统的和平外交原则逐渐具体化为新的外交实践,结果加强了与东亚国家之间的互信与合作,有利于化解“中国威胁论”的消极影响,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气候变化问题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成为影响国际格局走势的一个重要因素,并将引起世界各国外交领域的“气候变革”。当前,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中国“领域外交”的一项重要任务。气候外交作为中国整体外交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优化对外战略布局的一项重要举措。认清形势并进行战略布局,积极开展气候外交,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升国家形象,更好地履行国际责任,也是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