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今的二十一世纪,中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是将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力量。在当前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以及市场竞争不断激烈的新形势下,法律意识对中学生的保护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必须高度重视对于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基于此,本文将首先探索培养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对中学生的保护作用,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培养中学生的法律意识的主要途径,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有助于中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武磊 《法制与社会》2011,(35):248-248
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而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对于推进我国法制化进程,保证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代中学生的法制观念较为薄弱,近年来与中学生有关的违法犯罪案件也屡见不鲜,因此,加强中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中学生的法制观念,是我国教育制度中不容忽视的重点和难点,必须将中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作为刻不容缓的任务和职责开展下去。  相似文献   

3.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各项事业的建设者、创造者,更是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我国法制建设正在不断完善,能否真正践行依法治国方略,需要大学生有良好的法律意识,以此来指导规范自身行为,因而研究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问题就有其现实价值。文章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因素,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措施等几个方面,努力探究有效的方法帮助解决这一重要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4.
《政府法制》2014,(15):64-64
西安提出在中学校园超市销售安全套。有家长和老师认为,此举或诱导中学生去尝试,带来负面影响陕西省卫计委回应,这是省政府针对艾滋病发病规律,经过多番调研、慎重研究决定的,并非鼓励性行为,而是要起到预防(艾滋)作用。  相似文献   

5.
黄燕 《法制与社会》2014,(2):164-165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特别是对于当今时代的中学生,提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显得尤为重要。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将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主力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力量。基于此,在当今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以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深入地探索法律意识对中学生的保护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重视就业指导工作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减少和预防就业法律意识盲点的出现。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重视就业指导工作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减少和预防就业法律意识盲点的出现。  相似文献   

8.
过度维权行为在我国当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审判实践中对此问题做法不一,“同案异判”影响了刑法的公正性.域外审判实践对于过度维权行为的处理,与其特定的社会现状密切相关,但总体趋势是,基于对财产秩序的构建,过度维权行为入罪有扩大化的趋势.基于我国民众的维权渠道不畅通、法律意识淡漠、民众对弱势群体维权原因的过度同情,我国审判实践对于部分明显应入罪的过度维权行为作了无罪处理,这种做法有其现实必然性,但考虑到法制社会、财产秩序的良性构建,违反刑法规定的过度维权行为应逐步入罪.  相似文献   

9.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阵地.目前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大学生违法犯罪等行为时有发生.本文分析了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同时从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多渠道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加强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构建科学的育人合力体系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法律意识和行为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对法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两者之间的影响和反作用,也直接关系着我国的法治化进程。法治社会的建立离不开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也离不开公民正确的、合法的行为选择。  相似文献   

11.
法律意识逐渐成为衡量国家全面实现法治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人们规范行为、维护权益的重要保障。本文系统梳理相关文献,回顾国内外有关"法律意识"的研究现状,对我国法律意识总体研究概况、主要研究结果和发展趋势作出综述。  相似文献   

12.
孙春伟  董越 《法制与社会》2011,(10):244-244
法律意识对人们思想的作用是法律意识的教育作用的体现。法律意识的增强,可以提高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与评价水平,提高人们自觉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的观念。法律意识对人们行为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可以使人们自觉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相似文献   

13.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法律意识.一般由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理论、法律信仰等要素整合构建,其中.法律信仰是法律意识的最高层次.也是对社会成员进行法制教育的核心。法治理念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之中、引导人们进行法治实践的相关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思想认识的总称。法治理念源于法律意识.又高于法律意识。提高法律意识是树立法治理念的根基。因此。要树立法治理念,必须提高全社会特别是执政党和政府官员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4.
论法律意识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法理学领域内对法律意识的现代化进行分析,深刻阐述其内涵,详细的讨论了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模式,对当代中国的法律意识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现代化之实现机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法学》1983,(9)
一、概念题(一) 解释下列概念: 1.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2.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调整人们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包括法律规范、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等。3.立法解释立法解释是制定法规的机关对法律规范所作的解释,具有普遍约束力,属于  相似文献   

16.
论消费者保护意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客观的法律转换为主观的法律,成为制约人们的行为内在的道德命令,是法律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标志,这种转化有赖于法律意识的培养。从法律实施的层面来看,法律意识是与法律本身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因素。存在法律,而没有形成法律意识,心中无法,行为便不会...  相似文献   

17.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分析,法律意识是一个“处于自身相互关系之中以及与环境相互关系中的要素的集合”——即法律意识的系统。简言之,法律意识系统即指由一系列不同层面的法律意识作为要素构成的、其间交互作用的并同其存在的外部环境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集合。因此,影响法律意识总体水平的有两个因素:其一,法律意识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和制约;其二,法律意识系统的环境对法律意识系统的作用和制约。关于法律意识本体的研究,学术界已有较为成熟的理论,而对于法律意识系统存在环境的认识却尚显不足。为了寻求法律意识系统的发展规律和提高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系统总体水平的有效途径,本文拟对法律意识系统的环境及其种类、特征、作用等作些探讨。一、法律意识系统的环境的概念环境(Environment)一般指某事物 周围一切因素的总和,它包括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影响或间接影响该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各种因素。法律意识系统的环境,是指在法律意识系统的边界处与法律意识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并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因素的总和;它基本上包括了自然因素,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以及其它人为因素等。它对法律意识系统产生巨大的作用力,影响着法律意识系统的存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刘旺洪 《法学家》2002,(2):3-11
现代化的动力机制的问题,在现代化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任何一个民族的现代化的性格、规模、速率、道路和模式都与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和障碍因素紧密相关.因之,法律意识现代化的研究也离不开对其动力机制的研究和探讨.本文的主旨在于,在比较分析各国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基础上,就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和阻却因素进行一般理论分析,以获得对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动力机制的整体性把握,为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们的法律意识逐步增强,健康水平日益提高,医疗纠纷事件有上升趋势。医疗纠纷涉及医患双方的权益、道德和法律责任问题,医疗纠纷的防范就显得尤为重要。医疗机构应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依法调整和规范医疗行为,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意识,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建立统一的医疗纠纷鉴定机制,有效的防范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的思想、观点、心理和知识的总称.国家公务员的法律意识,测是公务员关于法律、尤其是行政法律、法规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和.公务员是各级政府的工作人员,是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主体.他们受人民的委托,担负着组织和领导国家行政事务的重任.其特殊的使命和身份,使之在依法治国中充当极为重要的角色.作为国家公务员不仅需要与普通公民一样学法守法,而且还必须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模范守法.因此,公务员的法律意识较之于普通公民的法律意识,具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