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矫治青少年不规范行为,预防和遏制青少年犯罪角度出发,上海市卢湾区人民法院对1991年至1993年该院判处的25件32名少年犯案件进行了调查,并对其中18名重点对象进行了跟踪回访。现就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主客观原因,尤其是对形成当今青少年犯罪急剧上升的一些社会原因进行剖析,并就今后如何对青少年犯罪问题进行综合治理,以及法院如何在加强青少年教育和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进一步发挥审判职能,提出一些初步设想及对策思路。 一、基本状况 通过对1991年、1992年、1993年近三年来该院判处的32名少年犯调查分析:(一)从犯罪类型来看,犯盗窃罪25人,占78.1%;强奸罪3人,占9.4%;伤害罪2人,占6.3%;抢劫罪1人,占3.1%;放火罪1人,占3.1%。(二)从犯罪对象来看,待业在家13人,占40.6%;在校学生9人,占28.1%;在职职工4人,占12.5%;外地民工3人,占9.4%;  相似文献   

2.
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仍然非常严重:青少年犯罪的总体上升趋势或格局,在短期内仍难以改变,降低青少年犯罪率还没有持续稳定的基础和保障;青少年犯罪性质、类型、危害的严重性趋势,是比数量更应值得关注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创新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中,应积极树立动态战略思维,不断研究新情况、新动向、新变化,将日常管理的统一协调实现制度化、规范化,严格落到实处,并强化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和自我预防意识。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犯罪何以频发:我国青少年犯罪原因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其犯罪原因的复杂性和预防的艰难性已经形成共识。通过对青少年犯罪数据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青少年犯罪数量上呈上升趋势,且以青年犯罪为主。青少年犯罪具有以下特点:单亲家庭青少年犯罪数量增多,且多是暴力行为;犯罪中留守儿童犯罪增加;犯罪前多有不良行为或不良嗜好;犯罪动机的突发性和单一性。根据青少年犯罪的最新特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深入系统的分析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变量如何影响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4.
临海市公安局关工委金荣 秀,金昌龄来稿认为: 青少年走向犯罪,外因只是条 件,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青少年走 向犯罪在主观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 面原因: 1.“以自我为中心”价值观念的 滋长是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 据他们调查,50%以上的犯罪青 少年都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有关资料表明,自七八十年代以来,未成年人吸毒与犯罪越来越呈现出低龄化趋势。截止2000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已达86万,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占80%,未成年人占有一定比例,最小的只有8岁。刑事涉案的的未成年人占同龄人的比例也从1986年到1995年十年间提高了一倍;未成年人违反社会治安管理规定的现象常有发生,人数也逐年增加。近几年来,刑事涉案人员中14岁到25岁的青少年占60%以上,其中14岁到18岁未成年人犯罪逐年递增;从某少管所1997年~1999年在押的未成年犯人数据显示,其每年的增长率在17%左右。一些未成年犯罪人员从10岁,11岁起就有严重的不良行为,因吸毒诱发的犯罪已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从笔者的一些调查结果中显示,未成年吸毒者中,男性90%有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其涉及的案件性质有杀人、抢劫、强奸、故意伤害、盗窃、贩毒等;女性则几乎以淫养毒,少数涉及刑事犯罪。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承载着对青少年这一群体如何进行犯罪治理的概念,通过对青少年犯罪概念史的考察可以发现:在青少年犯罪概念诞生前,我国对青少年犯罪采取的是一元化的刑事政策。伴随着西方juvenile delinquency概念及其知识谱系的启蒙,国家逐渐开始对少年这一群体有了很多新的认识。但在其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却被我国日益严重的青少年犯罪这一社会事实所建构。青少年犯罪概念的建构,不仅使得我国重视并科学化理解青少年犯罪问题成为可能,而且还具有包容juvenile delinquency知识谱系的功能,使得有关少年司法的理念能够通过青少年犯罪这一概念载体顺理成章的进入中国。然而,这种"暗度陈仓"的方式,不仅为青少年犯罪概念争议和理论分歧埋下隐患,也使得青少年犯罪的治理结构存在二元张力。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治理结构既非一体化治理,也非二元化治理,而是少年与成年二元混同治理结构。随着少年司法在我国渐臻成熟,尤其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全面修改,"少年"与"青年""犯罪"与"非行"在概念和知识谱系上的分离不仅必须,也是必然。这也意味着,青少年犯罪二元治理结构混同模式到了必须分离的时候。少年与成年犯罪的二元化的治理结构转型不仅关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改的准确定位,还关乎未来的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7.
悬崖勒马缰何在──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青少年犯罪与吸毒贩毒和环境污染被世人并列为“三大社会公害”,青少年犯罪排在首位,其中未成年人犯罪日趋严重,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不安。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形势亦相当严峻。少年犯罪10年来提高了一倍,且呈低龄化、智能化、团伙化、恶性化趋势。悬崖勒马组何在?对此,西方国家可谓各有所见,各有对策,但成效如何,唯有试目以待。我国也一直在积极探索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之良策。专家们研究认为,未成年人犯罪是由多因素引起的“综合”症。基于此,专家们提出了“综合治理”策略,党和政府把它列为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的工作方针…  相似文献   

8.
杀人犯罪是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人际互动的过程,也是两者之间利益冲突的结果。被害人方面存在的被害因素在杀人犯罪的结构、罪前情景中具有了一定的促使杀人犯罪产生的作用。我国杀人犯罪中存在易被害群体。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被害预防对于控制、减少杀人犯罪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后继力量,其健康成长和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中国近年来的社会变革带来了很多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数量的逐年递增就是问题之一。从社会分层的角度出发,以及从教育资源、文化资源、身份资源的分层出发,阐述了社会变迁中的公民资源冲突、公民资源分层与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犯罪的层级轨迹、青少年犯罪的层级预防,列举了三起青少年杀人案件,从层级角度讨论了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犯罪的趋势、犯罪的种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青少年犯罪中,大学生实施的杀人伤害等暴力犯罪有明显增多的趋势。导致这类案件发生的原因很多,但犯罪人有缺陷的心理和性格因素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且,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性格缺陷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除了有天生的遗传等因素外,它们的形成还受到家庭和社会发展变革过程中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生活贫困和暴力文化对犯罪人危险心理和个性的形成有最直接的影响。这是我们预防和减少青少年暴力犯罪必须着力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犯罪居高不下,是多年困扰瑞安市社会治安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1991—1993年,检察院批准的犯罪青少年分别为315人、395人、693人.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本着对人民负责、对下一代负责、对历史负责的宗旨,从1994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为了下一代”系列活动,对青少年实施了学校、家庭、社会、司法“四大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当年青少年犯罪人数下降为673人,比1993年下降2.8%;1995年又略有下降.特别可喜的是少年犯罪1995年比1993年下降34.6%;在全市16万名在校生中仅1人受逮捕.我们的基本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实施学校保护,寓保护于教育之中学校保护的主要特点是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通过多种内容、渠道和方法,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相似文献   

12.
在美国,家庭法院的建立已有一百年的历史。然而,近些年来,美国青少年司法体制发生了非常重大的变化,几乎所有的州都对原有的法律进行了修订,允许将成年人的刑事司法体制运用于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使这些青少年在恶劣的环境下,遭受到严厉的惩罚。 支持这种变化的人士认为,制止日益泛滥的青少年犯罪,唯一的办法就是对其严厉惩处。资料表明,在过去三十年里,14年17岁的青少年因杀人而被逮捕的比例上升了三倍还多,而且预计在今后十年,这个数字还会上升20%。许多犯罪学家都预测一个新的犯罪高潮即将到来。 1899年,在芝加哥建立了最初的少年法…  相似文献   

13.
一、合同欺诈领域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近年来,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合同已成为人们进行经济交易活动的主要形式。与此相关,合同欺诈成为近年来在数量上呈上升趋势的一种违法行为。近年来在合同欺诈案件中,不乏有青少年涉足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行为还构成了犯罪。这已成为青少年犯罪日益成人化、智能化的一个标志。   而且青少年犯罪的物欲性、盲目冲动性等特点,又往往导致合同欺诈行为出现与经济诈骗活动的重合性质的情况出现。即在实施民事欺诈的同时,也构了经济诈骗。比如,用一份伪造的空白合同套取买方的预付货款,而实际…  相似文献   

14.
杀人犯罪是凶杀性的暴力性犯罪。以往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如何预防杀人犯罪以及如何对杀人罪犯正确的定罪量刑,而忽略了对杀人犯罪被害人及其遗属的研究,尤其是对他们如何进行援助。从另一方面看,最好的犯罪被害人援助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本文从被害人的角度对杀人犯罪被害人进行了研究,重点探讨了对杀人案中的被害人的援助问题。  相似文献   

15.
近日,湖北省宜城市公安局在“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中,一举打掉刘安立、刘德全两个带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现已查明,自1995年以来,刘安立,刘德富两个带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在3省10余县市,采取持枪械等暴力手段,实施杀人、伤害、绑架勒索、寻衅滋事、开设赌场、诈骗、暴力讨债等犯罪活动,作案80余起,致死1人,重伤多人,非法敛财数百万元。笔者通过对这两个犯罪组织的分析,谈谈带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投身于恐怖主义活动一线的人员年龄在二十岁左右。青少年暴恐犯罪呈现以下新动态:极端激进分子、青少年黑客与暴恐犯罪人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恐怖分子中青年少数民族女性成员的数量呈递增趋势;网上暴力恐怖音视频已成为当前青少年走上暴恐犯罪道路的重要诱因。基于上述态势,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我国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加强对青年少数民族女性"去民族极端化"的宣传教育和转化;依据《刑法修正案(九)》出台《反恐怖主义法》,将煽动恐怖主义行为纳入刑事法律惩治框架,以法律的威慑力防控青少年被暴恐音视频洗脑。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对未成年人在法律上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保护,是现代国际社会及各国立法的一种思潮和趋势。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社会问题,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犯罪,是各国司法界乃至整个社会十分关注,并且多年来一直在努力解决的问题。多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上升,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作案人数每年始终在15万人左右徘徊,并呈现低龄化,多样化的趋势。但至今,我国尚未建立起一整套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诉讼程序,其结果是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受到刑事追究时适用的程序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社会问题,全世界已将其列为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社会公害。在我国,近些年青少年犯罪问题也日益突出,不仅在案件数量上急剧增加,而且犯罪成员在案件总数中所占比例也在大幅度上升,给社会发展和稳定构成了一定的威胁,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比较研究了几个主要国家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本做法,并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在我国应采取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9.
当前青少年犯罪现象的基本特点与生成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我国青少年犯罪现象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在主体上多表现为无业人员、共同犯罪,且前科、累犯率明显增加,在犯罪类型上表现为侵财犯罪突出等;犯罪现象是研究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前提,青少年犯罪的生成规律符合历史合力法则并受相关因素的影响,青少年犯罪现象在演化上契合质量互变规律与犯罪饱和定律。  相似文献   

20.
从控制理论看转型期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青少年一直是最为引人注目的社会角色和群体,青少年犯罪问题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当前对转型期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研究大多缺乏广泛性、全面性和系统性。控制理论历来是解释青少年犯罪原因的重要范式,现代控制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是与青少年犯罪原因研究相伴而生的,是随着对青少年犯罪原因研究的逐渐深入而展开、发展、完善起来的。从西方控制理论出发,可以发现我国社会转型期还存在引发青少年犯罪的三个主要特殊变量,包括腐朽思想文化、社会转型与教育教学改革;本文尝试 “移植”和“整合”控制理论,建构“三层面八因素”犯罪变量模型,并把它作为我国转型期青少年犯罪原因研究的一种“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