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这是一起由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医疗单位处理一具长期存放的尸体所引发的"行政侵权"案件.该案已经一审法院审理终结,维持了卫生行政部门的批准行为,驳回了原告的其他诉讼请求,双方均未上诉而结案.  相似文献   

2.
医疗质量是医院永恒的话题,医疗纠纷是医疗过程中的“副产品”。医疗纠纷的存在有多种因素,既有医院的因素、社会的因素,又有患者的因素。[1]对于纠纷不能正视,将会产生无穷的后果。作者将自己参与处理的一起精神科纠纷“私了”案例报道如下,以供同行汲取教训。案情介绍患者,男性,24岁。1995年8月24日因患“精神分裂症”,在其父和本院一位熟人(精神科医师)的陪同下到某精神病医院住院(病房在3楼)。次日,患者父亲来院探望,称儿子的病情较轻,询问能否出院?主管医师解释“不能出院”,患者父亲又去寻找那位熟人商量,未果,再未来找医师说出院的事…  相似文献   

3.
杨向东  王永红 《证据科学》2006,13(4):252-253
医疗质量是医院永恒的话题,医疗纠纷是医疗过程中的“副产品”。医疗纠纷的存在有多种因素.既有医院的因素、社会的因素,又有患者的因素。对于纠纷不能正视,将会产生无穷的后果。作者将自己参与处理的一起精神科纠纷“私了”案例报道如下.以供同行汲取教训。  相似文献   

4.
积极发展行政侵权的救济制度,逐步提高国家对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的矫正和控制能力,这是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我国行政侵权的救济模式以实行双轨制和复议选择原则为主导,同时兼顾单轨制的模式,并提倡复议前置原则.  相似文献   

5.
现行的医疗纠纷处理制度有许多不完善之处。消费者普遍反映医疗投诉和解决医疗事故有三难:一是找医院交涉难,医院既不给看病历,也不承认自己有错误;二是医疗事故鉴定难,到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不是借口推辞,就是一拖再拖;三是投诉和起诉难,由于鉴定难,不能确定医疗事故,消协和法院难以受理。尤其是诉讼,由于医疗事故涉及有关医学知识,作为一般的患者很难对医院的整个诊疗过程说出个所以然,加之,有些医疗事故鉴定机关缺乏起码的客观公正,其鉴定结论往往偏袒医院一方,这就使一些医疗事故诉讼倍加艰难。  相似文献   

6.
以一起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一审和二审在职务侵权中是否认定雇员责任的分歧为切入点,发现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职务侵权案件存在法律适用不一的问题。现有法律关于职务侵权的规定散见于多部法律,各法条如何衔接,如何确认效力,尚无权威说法。现有法律规定的偏失以及司法实践中的问题,致使职务侵权事故多发。因此,如何厘清现有法律规定,规范法律的适用以形成统一的司法共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杨帆  王贵君 《证据科学》2015,(2):209-223
在全国性医疗损害技术鉴定规范尚未出台的背景下,各省市制定的地方鉴定指导文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医疗损害技术鉴定实践,其内容涉及医疗损害鉴定的各个环节,为制定统一的医疗损害技术鉴定规范提供了有益经验。然而,目前地方鉴定指导文件中存在的法律层级过低、内容不统一等问题制约了医疗损害技术鉴定的开展,迫切需要制定全国性的规范性文件并就争议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行政不作为案件已经成为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主要类型。然而,目前我国行政不作为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在制度上还存在空白地带和灰色地带,致使法官们面对一些问题无所依从。从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行政不作为案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案件定性、原被告  相似文献   

9.
西方各国毫无例外地将政党组织排除在行政诉讼监督之外,这是符合其政治体制的。我国的行政诉讼法传承这一理论,也不承认行政诉讼对党组织的监督,这种做法无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和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特殊地位,既不利于保护人民的权益,也不利于实施党依法执政的方针。应该通过立法确认对党组织行政行为的行政诉讼监督,以进一步挖掘行政诉讼法的监督功能。  相似文献   

10.
我国目前实际发生的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几乎都是属于自益形式的公益诉讼,他益形式的公益诉讼在我国囿于起诉资格的限制尚难以展开。借鉴域外主观诉讼与客观诉讼区分理论,可以建构我国的行政公益诉讼,并丰富我国行政诉讼类型。未来我国行政公益诉讼的设置应遵循客观诉讼的法理和精神,建立一套符合客观诉讼法理的诉讼程序,诉权设计上可以采取多元的启动模式,诉讼类型应限制为非财产给付诉讼,起诉资格应以法律有特别规定为限。  相似文献   

11.
江湘瑞 《证据科学》2001,8(4):209-213
对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不服,当事人能否提起行政诉讼?对上,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做出了相互矛盾的规定。本文通过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及其做出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行为的性质进行分析,认为:做出医疗事故鉴定结论的主体具有行政主体的性质,依其职权做出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的行为是一种行政确认行为,且有可能侵犯病员及医疗单位的人身权、财产权,具有行政可诉性。司法解释规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不可诉与相关法律规定相悖,是无效的。  相似文献   

12.
对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不服 ,当事人能否提起行政诉讼 ?对此 ,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做出了相互矛盾的规定。本文通过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 ,对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及其做出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行为的性质进行分析 ,认为 :做出医疗事故鉴定结论的主体具有行政主体的性质 ,依其职权做出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的行为是一种行政确认行为 ,且有可能侵犯病员及医疗单位的人身权、财产权 ,具有行政可诉性。司法解释规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不可诉与相关法律规定相悖 ,是无效的。  相似文献   

13.
张世崇 《证据科学》2006,13(3):218-219
鉴定结论属于证据的一种。其正确性、可采性由案件法官确定。虽然当事人对司法鉴定结论质疑的情况不少,但当事人以鉴定单位作为被告诉讼到法院的鲜见。笔者因为很偶然的机会,受领导指派,作为××省公安厅的诉讼代理人,参与了“宋××诉××省公安厅侵权”一案的出庭应诉工作。该案经过两次审判,4次开庭。历时8个月,××中级人民法院的终审判决认定:××省公安厅的鉴定科学、合法、有效,不存在侵权。现将应诉经过及体会报告如下,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4.
鉴定结论属于证据的一种,其正确性、可采性由案件法官确定。虽然当事人对司法鉴定结论质疑的情况不少,但当事人以鉴定单位作为被告诉讼到法院的鲜见。笔者因为很偶然的机会,受领导指派,作为!!省公安厅的诉讼代理人,参与了“宋!!诉!!省公安厅侵权”一案的出庭应诉工作。该案经过  相似文献   

15.
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作为对传统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与补充,有效地弥补了对公共利益救济的空白,为民众提供了监督制约公共权力的重要机制,拓宽了公民关注公益事业的途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对于我们这个缺乏法治理念的国家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制度创造,能够让民众切身感受到实现正义的气息与维护公益的活力,对于民主法治建设的推动、公民权利意识的培育、公民社会意识的形成具有深远的意义.行政公益诉讼与传统行政诉讼相比,在受案范围、原告资格及有关诉讼保障等问题上都有不同的内容.从一定程度上讲,行政公益诉讼打破了传统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原告资格的限制,完善了行政诉讼的类型,强化了行政诉讼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王钦清  沈鸿伟 《证据科学》2001,8(4):213-215
医疗自主权是一项专属于患者的民事权利,是人的生命健康权在医疗服务领域的延伸,它的正确行使有赖于患者知情权的实现。在患者因客观原因不能行使医疗自主权时,法律得授权他人代行使,并应本着有利于医疗活动的正常开展,有利于患者的及时治疗的原则,正确解决医疗自主权代行使的冲突。医疗自主权并不是绝对的,特殊情况下医疗机构的征询义务是以免除。侵害医疗自主权与医疗事故虽时有交织,却不能相互替代,既不能以未构成医疗事故为由免除侵害医疗自主权的民事责任,也不能仅以未履行征询义务而认定为医疗事故。无论是否构成医疗事故,侵犯医疗自主权造成损害的应承担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7.
论公益行政诉讼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彦 《法学论坛》2002,17(6):98-104
本文在借鉴国外公益诉讼制度的基础上 ,指出公益行政诉讼是为了排除传统的原告适格理论的阻却而在无传统诉权人的情况下 ,为公益目地而设定的一项救济制度 ,分析了公益行政诉讼的范围 ,赋予了检察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的起诉资格 ,并进一步探讨了通过纳入法律援助制度、设立前置程序、放宽原告起诉条件的审查标准及防止滥诉来保障公益行政诉讼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18.
因医疗侵权行为引起的损害赔偿问题,司法解释采取了以是否构成医疗事故为依据适用不同法律法规的制度,引起较大争议。作为一种侵权行为,医疗侵权造成患者损害的,应以全部赔偿为原则,辅之以过失相抵规则和衡平原则。对患者因医疗行为带来的损害,医疗机构原则上应全部予以赔偿;由于患者本身的原因与医疗过错共同作用造成损失的发生和扩大的,应适用过失相抵规则,适当减轻甚至免除医疗机构的赔偿责任;在精神损害赔偿方面,还应当考虑医疗机构的过错程度和偿付能力等因素,适用衡平原则。  相似文献   

19.
李大平  易海燕 《证据科学》2006,13(2):103-108
国外有关医疗等服务业的立法,除对高度危险作业如航空业采用无过失原则外,对其它服务业很少有采用.在英、美等国判例中,分专门职业人员之服务性的医疗行为责任和商业上的交易性医疗行为责任,在这两种医疗行为中又分单纯的医疗行为责任和混合医疗行为责任,而采取不同的态度.对医师的责任应以过错责任为原则.对混合医疗中,因药品或医疗器械的原因造成的损害,医师应承担替代责任.对医师无过失患者造成的损害,可借鉴相关国家的制度,建立无过失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