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尹怡斐 《人民论坛》2011,(10):120-121
目前我国实行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体制,监管法制不够完善,监管目标不明确,缺乏合理的信息披露制度,面对快速发展的金融衍生品市场,金融监管相对滞后。通过对开放条件下金融市场可能存在的风险及金融监管新特点的研究,结合我国金融开放的实际情况,提出金融监管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开放条件下我国金融监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实行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体制,监管法制不够完善,监管目标不明确,缺乏合理的信息披露制度,面对快速发展的金融衍生品市场,金融监管相对滞后。通过对开放条件下金融市场可能存在的风险及金融监管新特点的研究,结合我国金融开放的实际情况,提出金融监管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以金融转型促经济转型 增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中央进一步提出要注重推进结构调整,加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转型必定引致金融转型。如何更好地通过金融转型来促进经济转型,值得认真研究。带着这个问题,调研组一行赴上海、浙江两地调研,了解  相似文献   

4.
游占芬 《前沿》2006,(2):30-31
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加强信用建设,整顿和规范信用秩序,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良好市场经济秩序、推进整个经济健康发展的一项全局性工作。因此政府、社会、企业和银行必须齐心协力,联手打造中国金融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5.
入世伊始,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就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中国的经济改革、社会转型进入关键期,国内众多经济社会矛盾汇焦于金融,但是在金融危机迁延不愈的情势下,这一矛盾被国际社会动荡、经济低迷所掩盖,金融开放显得更加扑朔迷离。一金融开放固然重要,但是开放本身并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从国内来说,金融开放应该服从国内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在合适的时间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金融开放。  相似文献   

6.
全球金融危机与我国经济结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着内需与外需失衡、投资与消费失衡、收入分配格局失衡、产业结构内部失衡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当前,需要抓住金融危机的倒逼机遇,深化改革,积极推进城市化发展,扩大内需,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实施技术创新战略,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加快产业转移步伐,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积极实现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  相似文献   

7.
黄培雄 《理论月刊》2007,21(6):146-149
在古典开放理论框架中,金融开放应伴随着巨大的预期收益。金融开放与经济体发达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也似乎支撑上述理论假说。然而,上述相关性分析存在着因果关系悖论。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的收益效应的深入反思揭示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开放对社会福利的增进效应的兑现,存在着严格的“阀值”条件约束。主张金融开放的发展中国家必须针对该“阀值”采取相应的策略安排。  相似文献   

8.
欧盟的金融开放是欧盟国家的资本账户和金融市场逐渐开放的一种状态,它是一种围绕金融一体化目标的金融国际化。受欧盟模式的影响,欧盟的金融开放具有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并行且差异显著的特点,并尤以银行业和证券市场突出。在金融开放的过程中,欧盟主要采取了坚持对等开放原则、长期实行混业经营、保持庞大的公法金融体系和对外资并购的重重限制等措施,这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是一种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本文从我国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通过信用体系的构建和完善,确保经济活动行为主体的各种形式经济交换活动的有效性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0.
王永成 《人民论坛》2014,(11):73-75
现今“调结构、促转型”已成为经济发展共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离不开金融支持.文章从金融支持和产业升级的相关性出发,对金融支持经济转型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分析优化金融支持和产业发展宏观环境,以期实现“调结构、促转型”的顺利实施,最终实现社会经济持续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范型的转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价值观是回顾、观察、预见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尺之一。我们以此为基点,不仅可以验证当代中国社会的演变,而且能够解析时下许多社会问题。本期发表徐贵权先生的文章,以期引导广大作者、读者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对外开放关乎国家核心利益,是党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历来重视对外开放的经济建设工作,始终把发展对外开放事业和夯实国家经济基础作为头等大事。本文从探究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入手,以对外经济发展中取得的实际成果为依据,将百年探索过程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通过梳理经济对外开放的发展历程,分析各个历史阶段经济对外开放的主要任务、工作重心、取得的成效等,从中概括其特征,把握其逻辑,并总结其经验。为新时代党领导我国在经济等领域,以“高质量”和“大规模”的姿态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国际金融危机下的台湾经济形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衰退,严重冲击了外向型的台湾经济。在内需提振乏力、外需市场萎缩的双重压力下,岛内生产和服务业增长停滞,财政状况恶化,民生痛苦指数提高。导致台湾经济衰退的原因有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其中产业升级不力是根本性的因素;而两岸经贸关系的逐步开放和正常化回归有助于纾解台湾经济困境。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不仅在外语界是议论的热点,更成为社会关注的文化视角。跨文化交际能力既是一种特殊的交际能力,也是一种现代社会理念在多元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同时还可视作微观层面上的一种世界观、哲学观、文化观和社交观。文化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必然多元化 多元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三千多年来,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为代表的希腊文化传统,以孔子、老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传统,以犹太教先知为代表的希伯莱文化传统,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统以及非洲文化传统等始终深深地影响…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30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和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改革开放30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概括为一句话,就是我们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主要搞清楚了三个问题:一是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二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涵和实质,三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其基本经验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服务于"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近日,中共上海市闵行区委党校与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联合举办了"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潘世伟,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夏军,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吴解生,中共上海市闵行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王洪,沪上多所高校、党校以及<解放日报>、<纹汇报>、<党政论坛>、<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共5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与会人员从社会、经济、民主政治、党建、法治、文化等方面纵观30年改革之成就与发展,总结经验、探讨现状,为今后的改革之路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二战后,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世界上新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先后确立起斯大林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改革斯大林模式既是社会主义各国的共同历史使命,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要求.尽管包括苏联在内的各国,改革斯大林模式的努力都未能开花结果,但是历史不会因此而忽视它们为此所作出的牺牲.中国共产党自力更生取得革命的胜利,并根据本国国情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和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的政权体制.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在全面学习苏联经验的同时,毛泽东也开始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但是,直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中国始终没有走出斯大林模式的误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从根本上否定了斯大林模式.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问题上,经过20年的实践,1992年6月,邓小平最终确定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终于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樊篱,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8.
从经济学角度看,根据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的原则,经济人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失信往往成为其理性选择.在我国现实生活中,对失信现象的惩罚力度不够,失信比守信更容易获利,在很大程度上纵容了失信,成本收益失衡成为当前信用缺失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建立信用激励和约束机制,使失信成本大于失信收益,从根本上减少失信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秩序建设的信用制度供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保平  钞小静 《思想战线》2006,32(1):122-128
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信用制度的缺失与市场秩序的混乱形成了经济转型的阻力,经济转型中信用制度的缺失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了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规范市场经济运行秩序,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要规范市场秩序,优化信用制度环境,加强信用制度供给,完善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20.
杨秀萍  马云泽 《桂海论丛》2011,27(4):103-107
经济发展是指经济由不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的转变,包括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两个方面。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主要由其发展模式决定。以物为本的经济发展模式虽然带来了财富的增加,但引发的社会问题已成为我国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必须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注重技术进步和知识创新,强调经济运行的协调性和人的全面发展。通过转变经济结构,改革分配制度,完善社保体系和创新体制、机制来实现发展模式由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根本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