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是否存在新剥削阶级分子?一种意见认为,只有一个阶级形成以后,才会有阶级的分子。现在没有新的剥削阶级,所以,只能叫新剥削分子,不能叫新剥削阶级分子。另一种意见认为,在生产力落后的条件下,阶级消灭不大可能。我们打击经济犯罪活动是防止新剥削阶级的出现,而不是说不可能出现新剥削阶级。一切阶级产生之前都是先产生分子的,是先有削剥分子,再有剥削阶级。因此,现在的新剥削分子,可以叫新剥削阶级分子。  相似文献   

2.
为什么在我国剥削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呢;十二大报告指出:“这不但因力历史上的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在各方面的遗毒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清除干净,而且因为我们祖国的统一大业还没有最后完成,因为我们还处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资本主义势力以及某些敌视我国社会主义的势力述会对我国进行侵蚀和破坏。我国的经济和文化还比效落后,年轻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还不可能完全防止某些社会成员以及我们党的某些党员发生腐化变质的现象,不能社绝极少数剥削分子和各种敌对分子的产生.”上述分析告诉我们,阶级斗争还会在一定范围长期存在,有国内和国外两方面的原因。从国内来看,虽然剥削阶级消灭了,但是剥削阶级残余分子还存在,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遗毒还长期存在,正如列宁所说:“旧社会  相似文献   

3.
既然我国现阶段的阶级斗争是以人民同各种敌对分子的斗争为主要内容的,因此(?)真研究和掌握这些敌对分子活动的特点,对于正确处理这种阶级斗争就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那么,他们活动的特点主要有哪些呢?第一,这些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同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相比较,已是一种残余形态的阶级斗争。在我国大陆,由于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敌对分子已经失去了以往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所赖以存在的那种经济、政治和社会基础,他们不可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阶级,而只能作为历史上的剥削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残余存在。从总的发展趋势来说,他们的数量和力量也将是逐渐削弱的。因此,我们对于他们的破坏活动,在任何情况下,既不能放松警惕和斗争,也不能主观随意地加以夸大。应当坚信,依靠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依靠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力量,经过坚持不懈的正确有效的斗争,我们一定能够最终彻底消灭这种阶级斗争现象。  相似文献   

4.
一种意见认为,剥夺了剥夺者,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也就标志着作为阶级的剥削阶级被消灭了。其理由是:阶级是一个经济实体,它是一定社会经济结构的产物。当其经济制度消灭以后,剥削阶级也就因失去了存在的条件和根据随之消灭了。作为阶级的剥  相似文献   

5.
首先要明确激化的含意。激化是相对于缓和而言的,从哲学上来说,是指矛盾斗争非常激烈,已到爆发的程度。但是不同时期阶级斗争的激化程度是不同的,这取决于双方力量对比的发展变化。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激烈程度比无产阶级武装夺取政权时期和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显然要缓和得多了,而且斗争的总结趋势只能是向着缓和的方向发展。这是因为作为阶级的剥削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的对象已不再是完整形态的剥削阶级,而只剩下一些旧剥削阶级的残余分子和新生的剥削分子,也就是五种分子、两种残余。他们人数极少,由于他们所代表的旧的生产尖系已不存在,他们手里不掌握生  相似文献   

6.
《党风党纪月刊》2001,(11):44-44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不但国家财产归全体人民所有,而且劳动者也拥有了个人财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求实》1990,(9)
来稿认为,农村残余形态的阶级斗争,大量还是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剥削阶级作为一个完整的阶级被消灭后,社会上仍然存在敌对的势力和敌对分子,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但是,大量存在的是反映这个阶级的意识形态。这是由于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的特点决定的。就农村的现状来看,一是远远落后于时代水平的封建社会基础和传统意识形态还仍然存在,旧的习惯势力作为  相似文献   

8.
一种意见认为,这是因为阶级的消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阶级斗争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演变:由剥削阶级占主导地位的阶级斗争转到被剥削阶级占主导地位的阶级斗争;由整个阶级的对抗和斗争,进到残余形态的阶级  相似文献   

9.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个基本任务。在这里,我仅就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中的一些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一、在现阶段,人民民主专政职能的侧重点是打击敌人,还是保护人民? 我认为是保护人民。因为现阶段和建国初期不同,剥削阶级已被消灭。敌人还有,但不多了。社会上大量矛盾发生在人民内部。可能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剥削阶级消灭了,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列宁曾经给阶级下过一个科学的定义,他告诉我们:“阶级”这样的社会集团,只能是经济关系的产物,阶级是经济范畴,阶级斗争则是社会范畴,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阶级斗争是通过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和思想斗争三种形式进行的。  相似文献   

11.
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报告中重申:“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我国社会存在的矛盾大多数不具有阶级斗争的性质,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阶级斗争还将在我国社会的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并且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我们党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所作的这一基本估计,是完全正确的,得到了党内外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拥  相似文献   

12.
三、关于反腐败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关系在反腐败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关系问题上,有的人认为,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在我国已经消灭,当前的反腐败斗争不再具有阶级斗争的成份,而纯属人民内部矛盾;有的人认为,腐败现象是党和人民的大敌,腐败分子就是阶级敌人,反腐败斗争就是阶级斗争;还有的人认为,反腐败斗争同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反腐败斗争包含有阶级斗争的内容和成份,但又不等同于阶级斗争。(一)我国现阶段的反腐败斗争是阶级斗争在新形势下的特殊表现  相似文献   

13.
一种意见认为,正因为阶级不仅是一个经济范畴,而且也是一个广泛的社会范畴,所以剥削阶级的消灭也必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大体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推  相似文献   

14.
支部要不要关心党员对待吃、穿、用这些生活问题的态度,要不要在这些方面对党员进行教育呢?要关心,要教育。因为在生活问题上有阶级斗争。如果党组织不用无产阶级的思想去教育党员正确对待生活问题,党员就可能从社会上、从家庭里,从他的亲戚、朋友,从这些地方的剥削阶级分子和一切有剥削阶级思想的人那里,接受剥削阶级思想的教育,走到邪路上去。  相似文献   

15.
一种意见认为,剥削阶级“已经消灭”或“不再存在”后,作为其对立面的、原来意义的无产阶级和贫下中农也就不再存在了。因为,无产阶级是大工业的产物,它与资产阶级组成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在资本主义社会,它处于“无产”的被剥削的地位。在无产阶  相似文献   

16.
80年来,我党主要有三大历史贡献:完成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逐步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对这段历程进行回顾与反思,对于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有力保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不能削弱,而且要大大加强,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之所以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这主要是因为剥削阶级在我国虽然已经消灭,但是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我们必须教育人民不要忘记对极少  相似文献   

18.
虞云耀认为,现在,在对待党的阶级性问题上。有一些模糊认识需要澄清。比如: 一、有人认为,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剥削阶级已经消灭,阶级关系已经发生很大变化,要淡化工人阶级意识,不应再提党的阶级性。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随着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失去其占有的生产资料而归于消灭。但是,我国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党的阶级基础的工人阶级,它的历史使命尚未完成,将长期存在,而且会不断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9.
当人类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消灭了剥削和剥削阶级,这时,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是怎样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什么?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都未能对此作出准确的判断,毛泽东同志对此曾有过一些正确思考,但也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未能对此作出准确解答.  相似文献   

20.
建立在阶级对抗基础上的社会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集中表现为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两大对抗阶级的斗争,阶级斗争成为各种社会矛盾斗争的中心,阶级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斗争具有全社会的性质和规模,因而,这时的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已结不同了。现在我国地主阶级、富农阶级已被消灭,资产阶级作为阶级也经不存在了。社会基本矛盾不再集中表现为阶级矛盾,阶级矛盾不再是支配其他矛盾的主要矛盾,阶级斗争只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不再具有全社会的性质和规模。大量的社会矛盾不再具有阶级斗争的性质,因而就不能说阶级斗争仍然是推动我国社会前进的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