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近来,在舆论鼓励和相互影响下,很多人纷纷“下海”、“捕 鱼”、“捞虾”.这一点,不仅不能指责,还应肯定,人们需要从心理 上为适应市场经济做准备。 对“下海”的宣传和评价,有值得研究的问题.如有的单位为 “下海”者提供资金时,少则千元,多则数千元,报刊不遗余力地 正面宜传;有的报刊以大号字标题赞扬“下海”者是“好样的”、 “有觉悟的”等等。以致有些人“下了几次海”,星期六便不见踪 影。有的单位星期一找不到几个上班的。 对于事实上存在的“下海宣传副作用”,有很多人反映,现在 上班的不如混的,混的不如“下(海)的”,甚至有人反驳…  相似文献   

2.
去年以来,社会上一片“下海”声,人们一般把“下海”理解为经商做买 卖。从“下海”的目的看,各不相同,有的为增加收入,多挣钱;有的要实现人 生的自我价值;有的想赚钱后再创业;还有的为分流多余人员。我们应对“下 海”赋予深层次的意义,即我们要下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党的十四大提出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产党人就是要为党的根本利益,为民族的利益积 极下到市场经济的大海中去。 首先,“下海”要与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联系起来。十四大后我国进入 新时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世纪的选择。现在世界上都在研究二十一 世纪是谁的?二十…  相似文献   

3.
近期以来,媒体纷纷报道江苏、浙江、广东等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官员辞职“下海”的现象。媒体报道中,有拍手叫好的,认为这是对中国长期以来“官本位”意识的冲击;也有称这种现象是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某些法律和规定不够完善的空子,官员“下海”,实际上是一种“期权化”,是一种“权力下海”,是另外一种腐败现象。如何看待辞官“下海”?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正确地、客观地看待这一现象。 所谓官员“下海”,即一些现  相似文献   

4.
1.“下海”的原则不等于“下海”时下,人们的热门话题之一是“下海”。所谓“下海”,意即做生意,捞钱,如同到海里、河里、湖里去捕鱼捉蟹一样。何谓“下海”的原则?我以为,就是指物质利益的原则和竞争的原则。以本来意义的下海为例,下海人之所以下海,是因为希望得到鱼和蟹。鱼和蟹就是他们的物质利益。在捕鱼捉蟹的过程中,必然会有竞争,因为大家都想多捕一些鱼,多捉一些蟹。而往往那些不怕风浪、能吃苦耐劳、手脚麻利的人,获得的鱼蟹较多。这无疑是竞争的结果。下海的事实说明,物质利益的原则和竞争的原则,是这一事物机制体系中的动力系统。然而,“下海”的原则不等于“下海”。因为,“下海”是事物的现象和形态,要出现这一事物,或者说要出现这一特定的现象和形态,需  相似文献   

5.
“下海”必富 跳出 陈旧的体 制,摆脱 无所事事 的清闲而 置身于商 品经济的 海洋当然 是一种好 现象;然 而不辨利 弊,不分 长短,不 论环境, 不看前 景,一味 闯“海” 以为“下 海”必富,恐怕不好收拾。勇气只有建立在智慧之上方为可取,否则只能是鲁莽。教授卖馅饼而不是“卖点子”、“卖策略”,政府官员摆摊卖自家的“剩余物质”之类的“下海”只能算是对市场经济的扭曲。现在许多人的“下海”,多以公家为依托,看谁的“事头”大,“路子”野,如此不公平的“竞争”,下海必富只是对少数人的定义而言之。 “竞争”就不要讲别的 不择手段,唯利是…  相似文献   

6.
何须人人“下海”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化,“下海”的人越来越多了。一时间,海浪滔滔,英雄竞渡,潮起八方,惊涛裂岸,中华大地大有“陆沉”之势!有人把“下海”比作“奔延  相似文献   

7.
关于下海的冷思考徐婷往常,人们见面的问候是:“嗨,吃了吗?”现在,最亲热的招呼是:“嗨,哥们儿,最近哪儿混呢?下海了吗?”“下海”──这个经商最形象的表达语言由市场经济繁衍出来后,正以异常博大的诱惑力刺激着人们的大脑,成为利用频率最高,炒得最火爆的一...  相似文献   

8.
《唯实》1995,(5)
1989年3月,杨寿海“下海”了。原来他是县农业局的干部,现在已成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优秀企业家。他勇于开拓,又乐于奉献,是一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敢于“闯海”的弄潮儿。  相似文献   

9.
在一般人眼里,平凡的音乐是崇高的,是难以侍侯的“上帝”。一句“搞艺术的”道尽了人们对它的羡慕,所以,音乐学院也多了一层神秘。眼下,“下海”潮只涨不落,花样翻新,有些八杆子不沾边的人,也居然满嘴里念叼着汽车、钢材、汽油之类。其结果是“恋爱”者虽多,“结婚”者却寥寥无几。与此类人相比,音院学子们“下海”要实际多了。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的经济大潮中,不少人“下海掏金”,而弃教“下海”十余年的个体老板杨儒献却不一样,他正在生意兴隆之际,党和政府叫他“上岸”当“官”,带领家乡人民共同致富,他就冲破家庭和社会上的各种阻力,毅然跃上“岸”来,甘为人民作贡献。这在家乡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11.
机关“创收”该停了!王绍博前一时期,很多党政机关都开展了“创收”活动。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口号下,机关干部纷纷“下海”经商,兼职办公司、搞实体,甚至直接以党政机关的名义搞“经营”。的确是热闹非凡。对这一奇特的现象,笔者认为,党政机关搞“创收”...  相似文献   

12.
仲成文 《世纪风采》2010,(12):39-42
这两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上刘谦的魔术让人惊叹。然而更让人惊叹的是,如今一些贪官玩的捞钱“魔术”,比起刘谦来,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不过是一个普通官员,靠工资生活,财产并没有多少;下海后仅对一块土地简单操作一下,顿时便成了亿万富翁。此公到底是何方神圣,竟有如此神通?他叫刘有贵,曾任江苏省南京市江浦县(现与浦口区合并成浦口区)副县长、六合区常务副区长,辞官下海后靠“人脉”资源,玩“倒地魔术”,瞬间暴富。  相似文献   

13.
衣服上扒皮     
学校并非衙门,本该是一池清水,干干净净才是。校长呢,也不属倚势弄权的官僚,在其位本应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方为正道。市场经济大潮涌起,即便未下海的人也难免湿鞋,或溅得一身浪花水沫。有些人果然不甘寂寞,竟将满脑袋的大义真理抛得光光,腾出足够的空间来,填塞“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金钱至上”的“新”意识,并不无欣喜地自诩为“观念更新”。很不幸,这支“新潮”队伍中就有那么几个我们原本视作清高斯文的学校校长。有报道说,浙江瑞安市的13位中小学校长,在订购学生校服时共收受服装生产商的贿赂43万元,其中9人因…  相似文献   

14.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提出之后,社会上出现了各界人员纷纷“下海”经商的热潮。这一方面表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经济生活中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各部门分工不明、职责不清、市场紊乱的局面。有人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此话有一定道理,但不能因此就可以任其自然。否则会严重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体系以及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从而影响实现市场经济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敬平 《廉政瞭望》2003,(12):15-17
2003年7月根据湖南省人事厅的政策,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务员可以领取工资补偿,到私营企业去上班。这种公务员虽说辞职下海,却与私营企业原有员工存在着至少三点不同:辞职者“身”在私营企业,“官”在原来的机关;辞职者人在私营企业,却享受干部的待遇;三是辞职者下海到私营企业后,不仅可以领取“海上作业”的薪酬,还照样领取国家财政拨付给他们的基本工资。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07,(9):122-122
81万名 根据中组部的统计,截至去年底,全国非公有制企业中中共党员达286.3万人,还有81万名中共党员来自个体工商户。事实上,自上世纪90年代国家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以来,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一些党员干部“下海”日渐成为社会热议话题。一些专家认为,很多个体工商户党员在党组织活动中锻炼较多,素质相对较高,对企业经营很有帮助。这些党员将会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海阔乎?鱼跃乎?──“下海热”降温的沉思邴正自从中国大张旗鼓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下海经商热”陡然升温。一时间教授弃笔,文人绝墨,学子封书,官员挂印,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下海经商大军。于是国中公司林立,经理多如牛毛。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  相似文献   

18.
我们正处在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经济浪潮汹涌澎湃。首当其冲的是人文学科,尤其是哲学。哲学似丧失了昔日的光辉,它正在困境中挣扎:或者抛弃哲学下海,俯身去拣拾“金苹果”;或者固守哲学阵地,在孤寂贫困中走向没落。事情仿佛只能如此,别无选择。 这种情况正常吗?不正常。 市场经济和哲学并不是绝对对立的。整个资本主义发展证明了这一点。在资本主义社会,哲学就是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他曾经是一名国家公务员,是在省级党政机关工作多年的县处级干部。曾多次在工作中被评为“国家优秀公务员”、“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等。2003年2月,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影响下,他放弃了党政机关优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毅然下海了。当时,《青海日报》先后两次以《初识聂亮》、《聂亮,亮堂堂的名字》为题,大篇幅专题报道了他下海创业的举动,曾在青海广大党政干部中引起了很大反响和共鸣。  相似文献   

20.
反腐     
《廉政瞭望》2014,(10):8-8
广州“城建系”官员,7/8离职进房企 近7年来,广州市有8名出自城建系统(长期在国土、规划、建设部门任职或分管城建工作)的处级以上官员辞职下海。除了一人进入建筑行业的央企外,其余7人全进入房地产企业“落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