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所谓“可燃冰”实际上是一种被称为天然气水合物的新型矿物,它是指在低温、高压条件下,由碳氢化合物气体(甲烷、乙烷等烃类气体)与水分子组成的一种呈冰态的固体物质。  相似文献   

2.
艰苦奋斗是一种生活状态或者说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境界、品德和作风。它有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内容。简单说一是“艰苦”,二是“奋斗”。胡锦涛同志2002年12月在参观西柏坡时强调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  相似文献   

3.
硫酸存在时,酒精变成了乙醚。在酸的作用下,淀粉转化成了葡萄糖。水中的硫磺,加入硝石变成了硝酸。多么神奇!简直是令人叹为观止的魔术!一种物质向另一种或几种物质转换,加速或减缓,改变或分离-只因某种微量外加物。1835年,瑞典化学家柏齐里乌斯将这些神秘变化归纳为催化反应,将主导变化的外加物命名为“催化剂”。  相似文献   

4.
在自然唯物主义者的视野中,人与动植物一样是自然物质的一种表现形态,人没有能动性、主体性,人纯粹是自然的产物,完全受自然规律支配,“唯物主义变得敌视人了”,“人的一切情欲都是正在结束或正在开始的机械运动”,“人和自然都服从于同样的规律。”[1](P164)而作为人本唯物主义的典型代表—费尔巴哈不仅看到人与自然物质的联系,而且还看到了人与自然物质的区别,他认为“人是自然界最高级的生物。”[2](P248)“人就是人,而不是植物或动物。”[2](P313)  相似文献   

5.
新官上任,常常会遇到前任留下的一些没有处理或没有完全处理的“旧事”。如何处理好这些“旧事”,往往是对新官工作能力和水平的一次检验,也关系到新官到任后能否踢开“头三脚”的问题。所谓“旧事”,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常的“旧事”,即前任领导提出的一些工作...  相似文献   

6.
周旭 《新湘评论》2006,(9):51-51
“红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类型,其丰富的内容可以分为物质“红色文化”及非物质“红色文化”。物质“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创造出来或所使用的器物,如遵义会议旧址、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等。非物质“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过程中指导人们互动与解决困难的知识、信仰、价值和规范,如工农红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曲等。  相似文献   

7.
目前,基层群众有“四盼”,即盼富裕、盼平安、盼尊重、盼幸福。这“四盼”就是群众根本利益的一种反映。每一“盼”都和维护稳定密切相关,没有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而影响新疆当前稳定的主要危险是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要实现新疆的长治久安,只有夯实城市社区和乡村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思想基础,才能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当前,应着重把以下方面作为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同志早在60多年前就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是瞎说一顿。”这段话今天拿出来,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仍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当前有一种不好的现象,有些领导在抓思想政治工作时把过多的精力用到了“复述”任务上面,热衷于谈论“加强和改进”的“意义”。对一项工作,讲讲“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期引起重视,这本没有什么不安,但若总是在这上面打四圈,而在“怎样干”上无…  相似文献   

9.
刘兆忠 《新湘评论》2014,(23):26-27
党费最初的历史形式是以货币或物质形态出现的,其物质价值主要体现在“为组织筹措活动经费”“在物质上帮助党”。同时,党费不单单具有物质价值,它还能体现党员意志、思想和情怀等情况,这可以看作是党费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0.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这里所说的“精神”,不是平时所说的“思想”,虽然在不少场合,精神和思想有很大类同。精神是指导一种超越物质存在的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明知有些事情可能非自己力所能及,但仍然要去全力一搏,在表明自己的骨气、志气时,常常会说,不蒸馒头,争口气。这口气就是一种精神。没有了这口气,似乎生命便失去了意义和价值。所以,人们常形象化地说,死人和活人的差别亦仅此一点,即前者没有了气了,后者还有口气在。从现象上看,在这一点上人和自然动物没有多少区别。因为不呼吸、没有了气,哪种动物也…  相似文献   

11.
《党课》2013,(8):56-57
富强主要是一个经济的概念。我国最早的经济学中文译名就是“富国策”或“富国学”,亚当·斯密的经济学名著《国富论》在19世纪末的中国亦曾被译为《富国策》。富强首先在于富民,使人民富裕。民富国强,没有民富就没有国强,也就谈不上富强。我国古代先贤早就有“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之说。按照马克思主义的道理,社会主义要创造更高的生产力,使社会财富极大涌流,人民享有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贫穷落后的国家搞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2.
飞机坠毁,火车出轨,轮船沉没,汽车翻车,都称之为交通“失事”。据说,这几种交通工具相比,以飞机的“失事率”为最低,所以尽管每年都听说飞机失事的消息,可坐飞机的人还是不见减少。 由交通工具的“失事率”,我不禁联想到了贪官的一“失事率”,两者还真有不少可比因素。其一,交通失事,是一种意外的偶然事故,如果没有人为破坏,驾驶员没有酒后工作,没有遇上突然而至的恶劣天气,没有安装假冒伪劣零部件,一般来说是不会出事的。而贪官“失事”也大都是偶然因素所致,或被人举报而露馅,或因另案牵挂拔出萝卜带出泥,或被小偷偷…  相似文献   

13.
曲靖是一个农业大市,全市共有527.7万农民,占全市总人口的87.3%。如果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市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市的稳定;没有农村的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就没有全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三农”,主战场在“三农”,难点也在“三农”。近年来,曲靖市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以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开展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有了新加强;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  相似文献   

14.
谈“官态”     
领导干部的“态”,说的是领导干部的作风和形象问题,也就是说领导干部要有“官态”。“官态”是什么样的“态”?笔者认为,这种“态”应是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在行为举止、态度上的表现,是内心世界与外在形象的统一。具体说来,就是领导干部应具有良好的心态、适合的仪态、超然的姿态。  相似文献   

15.
十多年前,我写过一篇《“哇”字牌通讯》。是批评通讯写作的华而不实。这几年看稿多了,又发现一种“要”字牌言论。这种言论,几乎是把文件拆分成段,要这,要那,要读者去照办执行。结构也简单,一“要”到底,有时一篇能数出十多个“要”字。“哇”字牌通讯,透出一种“嗲”气、“浮”气,有做作之态;“要”字牌则不用装模作样,是直截了当的横气、霸气,一股强迫命令之气。报刊和读者的关系是一种自愿结合的我登你看、我说你听的组合。并表现为一种自愿的市场供求,读者在自由地购买或订阅报纸。这中间没有任何的上下隶属、行政约束。一个报纸好看不…  相似文献   

16.
单奕 《唯实》2014,(4):87-90
“以房养老”,也称“倒按揭”或“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是指老年人将房屋产权抵押给金融机构,以定期从金融机构获取一定数额现金的一种养老方式。20世纪30年代起源于荷兰,当时是为缓解住房紧张而出现的,其操作方式是把人寿保险和住房贷款捆绑在一起,没有单独核算收益,投保住房抵押贷款保险或将住宅与人寿保险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党课》2008,(10):115-116
食品安全是指“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生产和食用时不会对消费者造成损害的一种担保”,要求食品绝对安全是不可能的,食品安全是指一种食物或成分在合理食用方式和正常食用量下不会导致对健康损害的实际确定性。在有效控制食品有害物质或有毒物质含量的前提下,一切食品是否安全,还要取决于食品制作、饮食方式的合理性,适当使用数量,以及食用者自身的一些内在条件。  相似文献   

18.
论权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力是什么?古往今来,虽然人们对权力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是权力却毫不留情地将人类社会划为两个层面:统治与被统治、管理与被管理、官员与百姓、当局与公众、干部与群众……谁拥有了权力谁就自然成了强者。因此,权力就成了无数人追逐的目标。它虽不是具体的物质,但却比任何一种具体物质更具诱惑力。戏文里不是常有“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的感叹么?有专家定义:“权力是与影响力、支配力、控制力与权威相联系的概念,它渗透于人类社会的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可见,没有权力的约束就没有国家,没有社会。我们生活在权力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9.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云:“君子安贫,达人知命?”一个人要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人生,保持平常心是关键所在。何为平常心?即“布衣之态,宁可清贫自在,不求浊富多忧。”这既是一种生存智慧,一种战胜自我的豁达和大度,又是一种拒绝庸俗的超脱和清醒,更是一种为人为官之道。  相似文献   

20.
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落实从严治党、从严治政的重要保证,直接关系到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但一些地区、部门领导至今对这一规定贯彻不力,出现了“不常抓、不愿抓、不会抓”的“三不”现象。归纳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一,“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有的地区、部门领导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仅仅看成是一项具体规定或具体工作,认为是党委和纪检监察机关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整体规划、长久作战、统一管理、一抓到底的思想和决心,习惯于做表面文章。表现二,“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