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疾莫忌医     
中学时学过一篇古文《扁鹊见蔡桓公》,讲的是战国时蔡国君王蔡桓公得了重病,神医扁鹊向他屡次提出忠告,让他去医治。可蔡桓公却每每大袖一拂,“寡人无疾”,导致从最初“病在腠理”逐步发展到“病在肌肤”,再到“病在肠胃”,最后终于“病入骨髓”,彻底失去了医治的良机,结果可想而知。后来有人将此类事概括了一个成语:讳疾忌医。蔡桓公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人物,他的愚昧无知和刚愎自用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然而时至今日,蔡桓公  相似文献   

2.
丁华乾 《当代党员》2006,(11):51-51
据《史记》载,魏文侯曾问扁鹊:“你们三兄弟中谁最善于当医生?”扁鹊回答说:“长兄医术最好,中兄次之,自己最差。”文侯说:“可以说出来听一听吗?”扁鹊说:“长兄治病,是治于病情未发作之前,中兄治病,是治于病情初起之时,而我是治于病情严重之时。”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家兄弟三人,皆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说: “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很好奇,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说:“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  相似文献   

4.
贪官见扁鹊     
秋名医扁鹊因发明“望色、听声、写(观)形”,开创中医号脉诊病之先河而千古留名。韩非子在《扁鹊见齐桓公》一文中用如椽大笔盛赞了他,扁鹊的名气因此更大了。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今年8月在纪检监察干部培训班的讲话中,引用了中国古代“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希望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借鉴其中的经验。据史书记载,扁鹊三兄弟都精于医术,但扁鹊自己却认为长兄医术最好、中兄次之、自己最差。扁鹊言:“长兄治病,是治于病情  相似文献   

6.
大医喻政     
边鸿基  杨自明 《求贤》2008,(2):46-46
扁鹊是战国时的名医.遍游名地,临床各科无所不精。史料记载,他是中医脉学的倡导人。一次,他来到秦国,此时秦武王面上生一肉瘤,很是痛苦,听说扁鹊到了秦国,急忙唤人去请。扁鹊见武王后说:“大王的肉瘤应及时割除,如果不割除必将危及性命。”秦武王点头称是,连忙说:“敝国有名医数人,均不如先生医术,先生之论实在高明,请先生择日医治。”  相似文献   

7.
《新湘评论》2014,(4):63-63
作为我国“三大国粹”之一的中医,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堪称中医理论的奠基人,被誉为“开山鼻祖”。  相似文献   

8.
《奋斗》2016,(3)
正《韩非子.喻老》中记述了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故事内容是讲名医扁鹊发现蔡桓公有病,接连拜见蔡桓公,发现病情不断恶化,并再三劝其医治,都遭到傲慢拒绝。蔡桓公因此病入膏肓。后来,桓公感到浑身疼痛,便派人寻找扁鹊,这时扁鹊已跑到国外去了,桓公不治身亡。这则故事通过蔡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教训,告诉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和帮助,更要接受批评改正  相似文献   

9.
史载,扁鹊三兄弟都精于医术,扁鹊认为长兄医术最好、中兄次之、自己最差。扁鹊言:“长兄治病,是治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名气只及于乡里;而自己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所以群众以为自己的医术最高明,名气因此响誉天下。”  相似文献   

10.
正反"四风"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中之重,对凸显出的作风问题,要对症下药,治已病。但更值得重视的是要"治未病",防范于未然。一、"治未病"要树立忧患意识名医扁鹊三次见蔡桓公分别指出蔡桓公病在皮肤、再到肌肉、进而到了肠胃,蔡桓公听不进扁鹊多次"不治将恐深"的劝告,一口咬定"寡人无疾",结果病情由"腠理"之疾而至一命呜呼。蔡桓公因没有对"小疾"引起重视,没有"治未病"的忧患意识,结果病入膏肓,  相似文献   

11.
《鹖冠子》中讲了一个故事: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到底哪一位医术最好呢?扁鹊回答,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文王问,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说,我大哥是治病于未发,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我二哥是治病于初起,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传于乡里。而我治病,是在病情严重之时,所以大家认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这个“良医治未病”的故事,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同样很有启迪.  相似文献   

12.
治病之道     
扁鹊是战国时的名医。一天,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位最好?"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可为什么你最有名?"  相似文献   

13.
正说"上上医",得先从"上医"说起。据《黄帝内经》载,魏文帝曾这样问扁鹊":你们哥儿仨都行医,谁的医术最高?"扁鹊立马儿就答了":要说医术高,还是我大哥呀!他预防工作做得好,能让人不生病,也就是‘治未病’‘。上医’非他莫属。可是,就因为是‘未病’,没有常规的治病过程,大哥反而默默无闻了。我二哥是‘中医’,他能‘治欲病’,即得病的初始阶段。在乡里,也算有点儿小  相似文献   

14.
吴作明 《新长征》2014,(7):64-64
想必大家都知道扁鹊见蔡桓公的典故,这一典故教育人们,得病了就要认识到疾病的存在,趁小病治疗以免发展成不治之症,既不能自欺欺人,更不能讳疾忌医。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知道,得了病就要把准脉、积极治,及时医治是除病的重要手段和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传统经典《鹖冠子》中有一个故事: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到底哪一位医术最好呢?扁鹊回答,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文王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说,我大哥治病,是治病于未发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我二哥治病,是治病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吴官正今年8月3日在纪检监察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中指出,纪检部门要继续保持查办案件的高压态势,要深挖腐败分子,震慑腐败分子,让他们政治上身败名裂,经济上倾家荡产,思想上后悔莫及。吴官正指出,要深刻认识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工作作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一刻都不能放松。吴官正指出,中国古代有“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对于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启示很大。反腐倡廉要加大预防力度,像扁鹊大哥那样,治病于未发之前;发现同志有问题要早打…  相似文献   

17.
《冠子》中有一则故事,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到底哪一位医术最高明?扁鹊回答,长兄最高明,仲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回答,长兄治病,是在刚出现病灶而未发病之前,他用很低的成本,很短的时间,很小的代价,防范于未然,将大病治愈于萌芽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18.
正《扁鹊见蔡桓公》中,蔡桓公有病而不自知,结果从"疾在腠理""病在肌肤",一直到"病在肠胃""病在骨髓",终不可治。讳疾忌医,必然病入膏肓。这里面"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的道理,可谓振聋发聩。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原主任委员(松原市委原书记)蓝军小病不治,从开始的不讲规矩,发展到后来的"随波逐流",从逐渐地沉沦其中,到最后的执迷不悟。这四次"病变",让他破纪破法,断送一生功业,埋葬一家幸福。  相似文献   

19.
<正>昔日魏文王曾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  相似文献   

20.
正据历史记载,名医扁鹊有两个哥哥,大哥医术最高,能在人生病之前看出前兆,并及时预防;二哥其次,能在病症迹象出现后及时治疗;而在人病入膏肓时发现并医治的扁鹊,反而是医术最差的。大邑县纪委副书记郑志林觉得,谈话的作用就像是大哥一样,找到违纪的前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