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2 毫秒
1.
白虹 《学理论》2009,(27):102-103
托马斯·阿奎那以强调人的“全整性”为特色的人学思想是中世纪人学发展的重要成果,它反映了欧洲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代潮流,不仅对后世人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而久远的影响,认识和理解这一思想,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
石镇平 《政治学研究》2022,(2):127-137+171-172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新发展阶段”是对马克思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坚持和发展,深入理解“新发展阶段”对于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对立起来,否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观点是错误的。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在社会主义发展的现阶段,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波谲云诡、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阶段,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凝固化、永恒化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相似文献   

3.
“文明”一词在我国出现得很早,起码在《易经》和《书经》里就出现了。唐朝孔颖达指出, 所谓“文明”就是“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可见,古人认为文明的起源是和文字或文章的出现相联系的。我国古代文明的概念已经具有与蒙昧、野蛮相对的意思。《易·乾·文言》中有这样的话:“见(现)龙在田,天下文明”,把文明和比较稳定的农业经济、社会开化联系在一起。我国清代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更有“求辟草昧而致文明”这样的话。可见当时社会“文明”涵义之一斑。但是,“文明”一词在古今中外的涵义却不一样。一种指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即由蒙昧时代到野蛮时代,再到文明时代。文明时代是指私有制出现以后的时代,所以它是相对蒙昧和野蛮而言的。另一种文明的涵义等同于文化,把古代东方文化又叫古代东方文明;把物质文  相似文献   

4.
王玉云 《理论导刊》2003,1(7):15-17
中共十六大通过的党章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对党的性质作出了新的表述:“两个先锋队”是对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辩证关系的新概括;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执政党实现政治整合功能的前提条件;“三个代表”是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途径;关于党的最高理想与最高目标的表述把“共产主义”理解为静态的目标与动态的过程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5.
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一文发表以后,陆续发现了四处错误(其中第一点是高宝柱同志提出的,第四点是季定洲同志提出的)。现依人民出版社单行本页次更正如下: (1)15页2至3行:“而应该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这里的“经济学”应译为“经济”。 (2)27页1至2行,“专门追逐个人利益”后面的“(所谓‘商品拜物教’、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等等)”应删去。商品拜物教是马克思为了描写人们由于不理解隐藏在商品中的价值关系即人们的社会关系而误认是商品的天然属性所采用的一个比喻。马克思指  相似文献   

6.
青年毛泽东“自我意识”的发展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把对“自我”的发现和理解,作为“自我意识”的基本内容,于是,我们来到了一个当今很流行的课题面前,这是一个主要地属于青年人的永恒课题。值此纪念毛泽东诞辰九十周年之际,探讨毛泽东青年时期的“自我意识”发展方向,决不会因为时间相隔了半个多世纪,而对于我们达一代青年失去意义和亲切感。一、一个唤醒“自我意识”的时代近代中国的特点是什么?就哲学世界观而言,有人把它简括为四个字:由“静”到“动”。这是有道理的,因为,正是在这几  相似文献   

7.
辛杰 《理论探讨》2001,1(2):5-8
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中伴随着马克思世界历史观的形成,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这一思想更显重要,对它的当代阐释集中了"四个正确认识"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产生、现状和未来发展具有合规律性与合价值性.作为对资本主义的否定,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价值否定与科学否定的辩证统一;作为对资本主义的扬弃,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与世界文明的基础之上,实现对旧文明的超越.社会主义是人类新的价值选择,它的优越性可能不是现实的(尤其就某个方面而言),但是必然的.我们理应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在全球化时代赢得对资本主义的最后胜利.  相似文献   

8.
维护共识还是维护歧见,是后现代主义哲学论争中一个重要的话题。一般人们认为哈贝马斯在强调达成共识时抹杀歧见的价值。这应该说是比较简单的一种看法。哈贝马斯把对同一性的追求视为形而上学思维的重要特征,但哈贝马斯并不完全赞同形而上学思维,而是对它进行了改造,形成他的“后形而上学思维”。在这种改造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形而上学的同一性思维进行了批判,并在这种批判中提出了:“只有在多元性的声音中,理性的同一性才是可以理解的,”这体现了他力图要把差异包融于同一之中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9.
张云阁 《理论探讨》2007,2(3):54-58
科学把握“费尔巴哈派”和“中间环节”概念的内涵,是理解费尔巴哈哲学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关键。“费尔巴哈派”实质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欢迎”态度,二是费尔巴哈哲学对他们的“强烈地影响”。“中间环节”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唯物主义的解释原则;人本学的思维路径;无神论的宗教异化思想。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费尔巴哈阶段,费尔巴哈哲学“在某些方面”是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哲学之间的“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10.
“国学”就是“中国思想家的思维方式”,就是渗透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中国史学等具体学问之中的“有别于西方思维的中国思维”。它主要表现为:只讲“相关律名学”(correlation-logic),而不讲“主谓式句辞”(Subject-predicate proposition);只讲现象论,而不讲本体论(ontology);只讲符号论,而不讲实在论(realism);只讲“内在关系”(internal relation),而不讲“外在关系”(external relation);只讲“大心论”,而不讲“人类中心论”(Anthropocentrism)之类的任何“中心论”;只讲“职司主义”或“功能主义”,而不讲基础主义或本质主义等等。这是一整套有别于“西学”的独立的“思想体系”,有了这套独立的“思想体系”,中华民族不怕没有复兴的一日。  相似文献   

11.
从"实在论"走向"价值论"的当代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在其本性上是思考人类生活及其世界的“价值问题”的理论。哲学范式的转换,从根本上取决于人对自身生存发展、生命本质的意义、实现方式和内容的改变,它体现人类对自己生存命运的关注,对理想境界及本性完善的价值追求。纵观西方哲学形态演变的历史,可以认为是从“实在论”范式向“价值论”范式转变的历史。当代价值论范式转向的实质,就是要从“实在论”思维范式中解放出来,走向一种立足于人的价值性活动的哲学思维,进入价值论所面对和关注的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创造人与社会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所需要的当代哲学。  相似文献   

12.
回溯美国公共行政理论的发展历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 ,它就是一部理论各派别的兴替史。其兴替之快 ,值得深思。学界常把新出现的理论看作“革命”、“范式转换”。其实 ,自公共行政学诞生以来 ,还没有过真正的“革命”、“范式转换”。其后所出现的各派别或是发掘了传统理论尚未发掘的领域 ,或是在其基础上进行整合 ,都没有超出其宏观框架。新出现的各派别及其频繁兴替只是表明 ,美国公共行政理论缺乏相对比较统一的哲学辩证法基础 ,从而无法达到较为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13.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的宣传中要把握导向,注意分寸:一是在宣传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时,一方面要引导职工认识在旧体制下所形成的企业机制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加以改进;同时,又不要否定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国有企业的进步和它在国民经济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要否定国有企业的优势,避免给人造成国有企业一无是处的印象,丧失“搞活搞好”的信心,甚至把“转换机制”误解为“改换门庭”,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误解为“搞私有化”。二是在宣传企业改革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社会发展阶段论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求改变世界的条件和基础,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运用历史辩证法,从当时资产阶级社会出发,建立了社会发展阶段论.马克思社会发展阶段论并不是通常意义上“五大社会形态”论或“三大社会形态”论,因为它并不致力于社会历史过程的全面考察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具体划分和描述.实质上,它既不是解释社会历史的完美模式,也不是为现存社会辩护的实证理论,而是以改变世界为目的的社会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15.
马恩设想的社会主义是与资本主义“历时态”的理想社会主义,它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经济文化落后国家首先实现的社会主义是与资本主义“共时态”的现实社会主义,它不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而是前共产主义形态的社会主义,它应当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当其超过资本主义时,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把现实社会主义作为一个独立社会形态有助于警惕右倾、防止“左”倾,加深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有助于克服信仰危机,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学说由空想发展成为科学。科学社会主义,只有用科学的态度才能理解和掌握。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做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01页)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表明,在这个根本问题上,仍然是需要深入研究和认识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其中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对社会主义进行了再认识,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重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7.
政府改革的成功和政府治理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多元因素的支持 ,“非政府领域”的成长是其中重要的支持因素之一。“非政府领域”包括非政府组织 (NGO)、家庭及社会中介组织、企业及市场中介组织等 ;特别是其中作为战后大规模兴起的组织类型的非政府组织 (NGO) ,它对政府改革和政府治理的重要性不但体现在它本身作为公共组织的一种类型所具有的公共管理属性上 ,而且更体现在政府组织和“非政府领域”之间应建立一种良性互动的机制上  相似文献   

18.
荆学民  于淑婧 《政治学研究》2020,(2):14-26,M0002,M0003
政治传播秩序系政治秩序与传播秩序有机耦合而成。自媒体时代政治传播秩序变革呈现出新图景:“传-受”关系角色融合,信息流动立体对冲,“权势”格局去中心化,“节点”移位流程再造,线上线下双层互动,参与沟通机制转向,情感意见高度聚合,政治目标共生共享,文明契合价值转化,总体模式类型蜕变。应对自媒体时代政治传播秩序变革,中国应做出主动调适:确立政治传播秩序由“一元主体”主导到“多元主体”共享的总体理念;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秩序要求贯通到政治传播新秩序的建构中;更新对政治传播“内容”的理解,扩充“政治信息”的内涵和包容量;释放政治信息的生产权和传播权,激活政治传播秩序中媒体的独有能量;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传播秩序的优势,为全球政治传播新秩序贡献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依据个体性标准和区域性标准分类回应农民利益诉求,以增强农民政治认同。中国共产党建构农民政治认同的经验可以归纳为“分类建构”。“分类建构”的运作基础是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网络,显著特质是动态调适,思想源头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念,发展方向是精细化,作用机制包括四重:一是分类施策带来的精准效应;二是身份认同带来的传递效应;三是突出重点带来的感召效应;四是覆盖面广带来的全局效应。“分类建构”对解码“中国之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黄映然 《理论探索》2007,1(3):23-26
“物质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之争由来已久,近年来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果。但仍存在诸多分歧,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重新审视。其中有几点不能忽视:一是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即世界的物质客观实在性;二是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本体论”归结为“实践本体论”;三是物质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辩证统一”的说法值得商榷,它容易造成理论上的混乱,也不利于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