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始初的含义是指个人在做事时的意向、动机,以及因而产生的支配行为的目的。《老子》论证了“无为”与“道”、“自然”的密切关联,从中可知“无为”并不是字面意思上的无所事事,而是既有所肯定,又有所否定的结合体,主要是指顺自然而为、不妄为,天地万物都依“道”而为,没有多余的人为因素加入。而“有为”则是以“正言若反”的方式出现,是《老子》“无为”思想展开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2.
杨师群教授的论文《老子政治思想批判》深入批判了《老子》政治思想对中国社会的消极影响,实为对中国传统文化之扬弃和开新的学理探索。“杨文”的批判对象指向比较模糊,在批判中存在多重逻辑,个别论断有失公允。一是把理论与实践、价值与事实相混同,有断章取义之嫌;二是以现代学科分化视角审视《老子》思想,不予以历史的分析,有苛责古人之嫌;三是没有辩证地看待《老子》思想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有厚今薄古之弊。《老子》政治思想的扬弃和开新,应当明确批判的对象和进路,整体把握“南面之术”和“有道治世”的思想主题,以及“正言若反”和“形而上学”的言说特征,在“《老子》注我”和“我注《老子》”的辩证统一中探析《老子》政治思想跨越时空的的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3.
就变易思想而言,《老子》上承《易经》,下启《易传》,是中国传统变易观念形成的重要环节。《老子》认为,生生不息是世界存在的形式,反、复、复归是事物变易的模式,道之动是事物变易的动力。这些认识已上升为理性的思考,但老子哲学的基本立场不可能揭示变易的真正动力,这也为后来《易传》对变易思想的进一步阐释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求同存异、体谅包容是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胡锦涛同志的"同心"思想蕴涵着求同存异的理念;统一战线要敢于求同,善于求同,在协商与合作中求同;作为党的领导干部要有存异的胸怀、求异的气度、辨异的本领。  相似文献   

5.
在楚艺术的哲学美学研究中,刘纲纪做出了独特的探索。他揭示了"流观"意识是楚艺术美学的基本观念;阐述了"流观"与远古神仙思想的关系;提出了作为观看方式的"流观"是与审美相连的。"流观"思想朴素地肯定了人与自然的统一,而"流观"的审美把握则造就了楚艺术自由灵动的气象。  相似文献   

6.
道家是先秦诸子中重要的学术流派。道家学者以"道"为思想原点,引申出自己对人生、社会及国家的看法。道家在与各家争鸣的同时,其内部也在分化演变。老子是道家的鼻祖,他铸造了道家思想的雏形并构造了道家的问题观。庄子学派和黄老学派既保留了老子开启的"身国同治"的思维方式,又因各自道论的不同,导致了身重而不治国的内圣型超越道路与身正而国治的外王型现实道路的区别。这种区别决定了两派道家学说在中国法制文明发展中的前途。黄老学派的治国主张在汉初盛极一时,之后为儒家吸收并一直活跃于中国的王朝循环史中。庄子学派的修身体悟则不断融入民间文化,成为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和人生态度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蒋伟  胡良桂 《求索》2014,(1):42-45
“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思维的总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道”的思想体系。然而,对“道法自然”的分析,学术界已经形成了“道自己如此”、“道无从效法”的抽象思维定论,忽略了“法自然”具象的一面。其实,如果从水与老子思想的关联来看,会发现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学思维不仅具有唯象理念的色彩,更具有水原型的意蕴。水原型的提出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对“道法自然”的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8.
徐同来 《传承》2010,(24):150-151
孔子、老子作为儒、道两大学派的创始人,他们的思想对我国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和老子皆论述了"道"这一概念,并且孔、老之"道"最后是发展到了殊途同归的境地。  相似文献   

9.
孟子和庄子在中国儒家和道家文化中都处于"亚圣"地位,两者在音乐审美思想上的认识论分别是对孔子和老子的继承与创新,深刻地影响着千百年来中国音乐的审美认知。从孟子和庄子对音乐审美的思维特点与认知目的出发进行比较,可以从认识的过程到认识的结果来概括和对比两者的音乐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老子之“道”,其内容涵盖了他对生死本质的认识,生死价值实践观和生死之超越的思想。老子对生死问题的重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对待生死的认识上,老子有一种自然的生死观、辩证的生死观,在生死的价值实践上,老子信奉返朴归真的养生之道,追求长生久视的精神境界。老子还认为如果人的精神与自然之道融为一体,就能摆脱死亡对生命的限制性。老子的生死观对现代社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老子“圣人”观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老子》一书中,虽然“圣人”有几种不同的含义,但老子一般是指他理想中的统治者。这个“圣人”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应如何看老子的“圣人”观?本文就此谈点个人浅见。老子理想中的“圣人”至少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品性: (一)、无欲。老子认为,社会的种种问题都是由人们对外在物的强烈欲望带来的,治理好社会的关键是消除人们的欲望。  相似文献   

12.
老子哲学以"道"为本,具备唯物主义精神,但又区别于绝对的物质观。老子崇尚阴阳,《道德经》是一本充满辩证法的伟大哲学著作,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相得益彰。同时,老子的政治学说带有民本思想,追求"小国寡民"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学说的古典表达。  相似文献   

13.
1996年12月16日至19日,由广东省社科院、广东老子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的“中国道学与当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省博罗县道教胜地罗浮山举行。来自祖国大陆与台湾的学者,以及瑞典、日本的学者共计6O余人与会。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先秦诸子中,老子的哲学思想和道家学说,以其整体思想、和谐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协调的思想以及返朴归真、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无为而无不为的独特思维方式,给当代人类社会解决所面临的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精神压抑、人性扭曲等问题以新的启迪和希望,引起来自海峡两岸学者及海外学者们的极大兴…  相似文献   

14.
王慰 《求索》2012,(2):128-129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价值诉求之一,这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公平正义"的社会思想。本文从老子"公平正义"思想的哲学基础、道德修养、政治手段、现实保障四个方面进行的挖掘和诠释,以期为当代以和谐社会为核心的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资源。  相似文献   

15.
正"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思想观念。先秦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的天人观不断交锋,促使了后来"天人合一"观的形成。荀子在批判总结先秦诸子思想的基础上,大力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发展,特别是荀子的"天人有分"论,有助于我们切入"天人合一"观的精神内核,更加深刻认识当代人类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天功与人功有别  相似文献   

16.
□柔弱式思维□妥协退让式思维□虚软式思维□放弃排除式思维□糊涂式思维□自然无为式思维“反”思维是和正面思维、常规思维相对而言的,着重从事物的相反方面或对立面研究认识、思考分析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领导干部学点“反”思维,将有助于全面辩证地认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驾驭领导工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将老子的道和高级辩证法的矛盾概念相比较 ,认为它们的基本内容相同 ,有很大的重合面。笔者以此断定 ,道实质上就是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是高级辩证法矛盾概念的雏形。同时 ,道又包括本体论 ,体现老子独特的思维方式 ,在哲学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8.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史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观"是指人们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流变,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阶段、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阶段。研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流变,对于我们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有着深刻的思想启示。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当前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9.
王晨旭 《重庆行政》2021,22(1):98-101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是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社会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的研究生选修课程,帮助硕士研究生"了解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培养硕士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1].自然辩证法课程的内容和性质决定着它具有突出的思想教育和科学教育功能,是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提升硕士研究生政治素质、科学素养和理论思维水平,造就符合时代需求的高层次人才不可忽视的一门课程.  相似文献   

20.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以"德"来蓄养之,但"道"和"德"的生成和畜养也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而且事物又都遵循着"反者道之动"的规律,都要回归于"道",万物的这一过程就是"法自然"。但老子的聪明之处是,他又用"知常曰明"来弥补其循环论的不足,"常"就是规律,并认为"知和"与"复命"就是"常"。所以应该遵循的规律也就是要懂得和谐与回归自然,这就是老子中所包含的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