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外文化产业在推动城镇化发展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给我们很多启示。成功经验如以单一文化主题为核心打造小镇、文化产业推动城镇化的最终落脚点是人、城镇化过程中形成的产业链是小镇发展的关键、产业发展在城镇化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等。启示如城镇化过程中产业发展是基础、需要形成产业链促进集群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落后地区城镇化跨越式发展的最佳途径、城镇化过程中政府以引导为主、文化小镇建设可以避免城镇化变为房地产化问题等。  相似文献   

2.
《当代党员》2013,(10):46-47
近年来,黔江区濯水镇通过旅游开发,探索了一条以历史文化保护为基础,激活产业发展的城镇化新路。  相似文献   

3.
今后几年,松桃将发扬敢为人先精神,坚持"环境立县、产业富县、城镇兴县、民生和县、人才强县"的发展思路,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文化旅游产业化和社会和谐化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邓遂 《理论研究》2019,(6):40-45
在中国社会城镇化转型、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紧要关头,中国需要在紧扣"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灵魂的前提下,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借鉴古今中外社会治理文化精华、吸取西方城市化经验的基础上确立城镇化新理念,以实现社会治理文化创新。以社会治理文化创新破除制约城镇化的社会治理制度枷锁、重塑新型城乡关系、打造有利于城镇化的包容性文化环境,引导我国由集中型城市化升级为分散型城市化,开启城镇化新进程。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是现代社会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根据中国的发展阶段和特殊国情,逐步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提出新型城镇化理念的现实背景是,一方面,城镇化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进一步凸显;另一方面,我国城镇化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要求至少包括六个方面:新型城镇化是"质量明显提高"的城镇化;是"四化"同步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是体现生态文明理念的城镇化;是"以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是注重文化传承和历史文化保护的城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要解决人往哪里去的问题、地从哪里来的问题、钱从哪里来的问题、现代农业谁来搞的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改革。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在本质上是人的城镇化和城镇的人本化的统一。推进城镇化不仅仅是为了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打造适宜人们居住的人文城市。而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往往看重的是其规模和速度,看重的是经济效益,对城镇化的文化考量不够,以至造成了大量的"建设性破坏"和"文化硬伤"。为此,在新一轮城镇化进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文为基",以文化之道引领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的文化涵养,实现城镇化与文化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7.
冉晓东 《当代贵州》2011,(33):42-43
今后五年,松桃将坚持“环境立县、产业富县、城镇兴县、民生和县、人才强县”的发展思路,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文化旅游产业化和社会和谐化同步发展,努力建成贵州经济强县。  相似文献   

8.
赵畅 《党建文汇》2014,(4):53-53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腱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蔡杨 《前线》2014,(6):32-34
<正>去年底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召开的第一次城镇化工作会议。会议明确了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从战略和全局上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标志,是中华民族不懈奋斗不断前行的重要精神寄托。在大规模  相似文献   

10.
付诚 《新长征》2014,(1):44-45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的新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提高。这标志着中国开始走进城镇化质量提高的新时代。我省作为经济后发地区,必须抢抓机遇,稳中求快,迅速推进这项工作。要  相似文献   

11.
张涵 《理论学刊》2014,(4):80-84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文化经济在新型城镇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应从"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城镇化中的文化经济,把握好二元体系向一元体系转化的历史进程,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重视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开发和保护,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统计体系作出新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李坤 《当代贵州》2014,(29):20-21
依托最具优势的战略资源——生态资源,铜仁市确立“四化同步、一业振兴”战略,规划建立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将旅游产业培育成全市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欲识铜仁近,奇山满眼生。”这是清代大儒郑珍沿锦江大峡谷乘舟进入铜仁境内后的咏叹。关于铜仁,贾平凹《说铜仁》这样解读:“美在有梵净山的蕴蓄,美在有锦江水的茂润。”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铜仁市将旅游业作为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撑产业,以梵净山景区为龙头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13.
山西城镇化建设,一是走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同步发展的道路;二是走集中型城镇化与分散型城镇化相结合、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三是走以政府主导型的多元的主体推动城镇化道路;四是走建设特色城镇的道路;五是走以大中城市为龙头,小城镇为基础,城乡联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求实》2013,(11)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首先必须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互补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为此,要坚持城市建设与村镇建设互动;要坚持基础建设与城乡产业建设互融;要坚持一手抓城镇化建设一手抓新农村建设。其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再次,以统筹兼顾的方法,同步实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刘云成 《当代贵州》2013,(35):44-45
近年来,地处乌江中下游核心区、有“黔中首郡,乌江明珠”之称的思南县紧紧围绕“历史文化、乌江、石林、温泉”四张名片,在铜仁市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中先行先试,以“改善基础、特色为根、文化铸魂”强力推进“旅游活县”战略,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以文化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主动融入文化旅游创新区及全省旅游发展“大公园”。  相似文献   

16.
永泰县不仅风光秀美,而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极其丰富的与历史文化有关的旅游资源,研究挖掘永泰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保护好永泰历史文化资源对提升永泰旅游品位和旅游产品竞争力,发展永泰旅游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永泰历史文化资源旅游:一要大力宣传永泰历史文化,让永泰历史文化资源"撩开面纱惊世人";二要科学规划整体布局、确立永泰历史文化旅游主题;三要实现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风光资源有机结合,提升永泰旅游产品品位;四是以永泰历史文化资源为素材开发文化创意产品。  相似文献   

17.
喻丹  吴文仙 《当代贵州》2011,(35):14-16
城镇化动力来源于工业化,着力点在产业化,本质在市民化。2010年,是贵州"三化"同步的第一年。在1978-2010年贵州与全国城镇化水平增长比较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在2009-2010年区间,贵州的线段在最后那里,扬起了俏皮的尾巴,有一个明显上升的幅度。这一年里,贵州城镇化建设处于什么态势?取得哪些进展?存在什么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相关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8.
台历     
《当代党员》2014,(12):15-15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10月17日,重庆市委召开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贯彻落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实施意见》,要求推进城乡互动、产城融合,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集约高效、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9.
试论郴州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郴州的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是旅游形象定位不够充分,要想在旅游市场中独树一帜,赢得旅游者的特别眷顾与青睐,郴州必须充分整合、利用本地的历史文化,赋予本地旅游产品更多的文化价值。郴州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整合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耕文化、福地文化、简牍文化、红色文化、地方曲艺文化和体育文化,对郴州的历史文化进行解读,并将其转化为旅游经济资源,一要增加郴州历史文化旅游的丰度和深度,二要包装郴州历史文化旅游的精品,三要文化地宣传郴州的历史文化旅游。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中国发展逻辑和城市体制的建立体现在复合多元力量的运行和博弈,国家逻辑/资本逻辑的强势化使城市化过程中市民/农民工的权利保障逻辑大大被弱化与忽视。在此背景下,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体制机制创新和城乡关系转型研究要符合和体现我国城镇化逻辑的安排与展开:体制创新要体现出权力配置的理性化与合法化。动力机制创新注重从国家现代化/廉价劳动力需求到权利保障与救济的转变;注重从单纯城市化驱动到"四化同步驱动"转变。能力建设机制创新注重从强制能力、汲取能力到监管能力、吸纳能力转变。城镇化类型注重从行政化单一型到多元一体化转变,从而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但是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有其自身制度和环境的限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