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批评活动的美学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批评活动是什么?号称“批评的世纪”的19世纪的文学批评家们开始进行了理性思考。英国批评家阿诺德言其应为“超然无执”的“人生的批评”。俄国诗人普希金说“批评是科学”,“批评是揭示文学艺术的美和缺点的科学。”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别林斯基则认为:“批评不停地运动,向前发展,为科学搜集新的材料,新的素材。这是运动着的美学……”这些对文学批评的论断比  相似文献   

2.
元批评话语与批评导向张荣翼文学批评与文学史、文学理论共同构成了文学研究的学科。当文学批评针对文学现象加以言说时,它会受制于文学史与文学理论的观点体系,因此不妨说文学批评在某种意义上是由相应的文学史和文学理论所生发出的文学谈论。①然而,文学批评在谈论文...  相似文献   

3.
在文学批评史上,主观批评在本世纪初的西方颇为流行,影响较大。它把批评描述为批评家面对作品所产生的一种印象式感受、联想式思考和主观化感悟,认为批评家只须在作品面前保持自己微妙的感受性,如实说出自己的内心感觉和潜在印象,就等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至于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真实完整地  相似文献   

4.
刘旭东 《求索》2013,(8):137-139
苏雪林的新文学批评把众多批评家的特点熔于一炉。其中,既有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知人论世”的特点,即把人格标准置入对作家的整体评价之中;同时,受茅盾的影响,重视对作家创作时代背景的分析;也遵循梁实秋对批评家的要求,在批评中敢于下判断;又不忘面对作品的感性体悟.认同李健吾式的“同情”,与所论者多处于同一处境,寻求心灵的呼应。  相似文献   

5.
侯顺 《理论月刊》2003,(11):123-124
泛文化时代的文学批评过度注重文学的文化内涵,使得文学不再是单纯的语言问题或者美学问题,而成了文化问题,文化批评也成为了文化研究。在泛文化时代,文学批评与文学批评家的“退场”正不易察觉地被认同,甚至被合理化。这要求批评家区分文学批评中的文化批评与文化研究,回归于文学批评,立足于文学本身,注意文学本身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6.
李松 《理论月刊》2005,(6):131-133
后经典批评着眼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变动的思考,是对文学发展与文学批评方法嬗变情形的一种描述,因此要给后经典批评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是很困难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不断接近这一问题的核心使其意义显现出来.在对文学经典的内涵及其形成进行分析的前提下,本文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发展与文学批评非经典化现象,探讨了后经典批评的内涵及其走向.  相似文献   

7.
原型批评是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流派,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同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和加拿大文化批评家弗莱密不可分的。弗雷泽在其巨著《金枝》中详细探究了世界各地原始部族的神话和仪式所体现的原型意义,他所提出的金枝国王原型模式在后来的文学批评中被广泛运用。荣格则将其集体无意识理论应用于原型研究,突出了原型意象的心理能量。弗莱在继承弗雷泽和荣格的原型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原型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和手法的地位,并着力考察了一些反复出现在不同文学背景中的原型的原始意义和它们在形成共同文学经验中所起的作用。总而言之,原型是从原始到现代的不同民族的人们的智慧的积存,原型批评的价值就在于利用人类学和心理学所构建的横向、纵向的坐标系,来阐述世界文学的象征体系的普遍性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国银 《求索》2012,(9):173-175
生态批评指的就是文学批评家探讨文学文本所呈现出来的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是兴起于西方社会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一种新的派别与模式。文学生态批评模式研究关注的是文学文本的叙述话语是如何来缜密思考人类自身的行径与大自然界其它万物之间以及周围世界之间的密切性的隐性关系的,它试图发现在文学文本的叙述之中涉及自然界万物的思想观点对人类自身行为所产生的深刻性影响。"生态批评"的生成和兴盛有着其特定的历史性渊源和发展性过程,同时它也有着其多样性以及本质性的含义界定和研究模式。在对文学文本的研究长期处于旧有模式之上时,生态批评无疑为当下文学批评的从事着们进行文学批评提供出了一种全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在文学界掀起了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讨论和运用的热潮,我们在肯定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现实意义的同时,也要走出伦理批评的误区,不能片面夸大其作用,只有把它和其他文学批评方法相融合,才能发挥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的生命力,促进文学批评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的文学批评方法采取一个较宽泛的概念 ,即指批评主体从事文学批评活动时所采用的途径、手段、切入角度、研究程序等。批评方法最初伴随对文学活动的反思自发产生 ,随后在批评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科学化的方法体系。这些批评方法 ,一方面是文学现象客观规律的主观引申 ,另一方面又受到人类一般认识规律的制约。本文试图从宏观的角度来总结一下文学批评方法的整体特征。一 批评方法的“受动性”特征。批评方法的“受动性“ ,是指一种方法不止要适应文学对象的特殊性 ,也不止被选择使用时受到批评主题的个人因素和时代特征的制约…  相似文献   

11.
论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  侯天皓 《求索》2008,(10):161-163
女性主义批评是当代西方文艺批评理论之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张以独特视角对以往的文学作品进行多维视角的女性主义解读,对男权主义文学歪曲妇女形象的事实进行批判和拆解;努力挖掘不同于男性霸权主义的女性主义文学传统,重评文学史;构建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书写与表达方式,关注女作家的创作心理状况;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同化和淹没,提倡一种全新的女性主义写作范式。  相似文献   

12.
陈海艳  詹艾斌 《前沿》2010,(5):173-176
文学批评实践作为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具有一定的也是根本性的意识要求和方法论特征。面对批评对象,批评家必须具备当代意识。这首先是指批评家必须具备自觉地以其批评实践参与当代文学、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意识;同时,它也要求批评家必须具备开阔而深邃的当代视野与眼光。如是,文学批评实践也就能直接地介入当代先进文化的建设。在文学批评实践中,方法论特征表现为多个方面;从根本上说,文学批评需要做到宏观考察与微观剖析的结合,实现美学观点、历史观点与人学观点批评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文学意义研究是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重要成果。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围绕文学意义的研究大致有三种理论范式。第一种研究范式以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为代表,它们认为文学的意义内置于文本之中;第二种研究范式以美国读者反应批评、德国接受理论和解构主义为代表,该范式以"作者—文本—读者"为批评理路,强调读者的解读功能;新历史主义把文学看成历史的组成,强调文本生成的社会文化语境与权力话语,标志着西方文学批评由"作者—社会—作品—文化—读者"的新的历史转向。三种文学批评研究范式的演进是文学批评从文本研究走向文化研究的历史转型,这是文学批评范式的理论地图。  相似文献   

14.
以研究文学批评思潮著称的古远清教授,向有传马可待的“快手”之称。不过推我所知,他的快是以过人的勤奋和长期的积累为某础的。即使是开会的空隙,不是找人担集写作资料,就是一头钻书店。对学术事业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使他在推出70万字的(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后,又献出50万言的(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史)。这是一本拓荒性的学术著作,值得称道的地方很多。近年我常看到一些标名为批评史的著述,实际上是批评家论,而非史。批评家当然是批评史研究的重中之重,坦是这种研究不能离开文学思们的技体,否则就成了就事论事的孤独的描述,…  相似文献   

15.
<正> 应该承认,新时期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是以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为触发点的,对于长期定于一尊的传统社会历史批评的突破与发展,随着西方各种新的批评流派与方法的引进,构成了中国文学批评活跃而多元的格局。然而,人们的所谓传统往往是指解放以来的某些左的或封闭式的社会历史批评,这种批评和历史上的社会历史批评区别很大,并且受到苏联批评界的影响,和中国特定的政治、文艺形势紧密相关。因而,对这种传统的突破与反思,并不能看成是对整个社会历史批评的反拨,我们的所谓开放的社会历史批评也不是以这种传统为基础,而是以整个社会历史的批评为基点。这里的开放,一方面要科学地全面总结研究社会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20年代,革命文学倡导者以激进的反叛姿态步入历史的前台,创作具有革命的意识形态的文学作品成了当时的时代潮流。与阶级叙事的强势号召相比,当时的文学宣传的功利主义文学观,于是以现实政治需求为主要导向,忽视文学审美特性的批评便成为1930年代文学批评之风尚。在这种评判创作者的作家论写作氛围里,沈从文立足于文学本位的批评立场,试图让批评回到文学自身的作家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主流批评相对忽视文学独立性的缺憾,而且体现了在30年代的特殊时空语境中注重文学审美特性的作家论创作的可能性要求。  相似文献   

17.
李彦姝 《探索与争鸣》2023,(9):167-176+180
新时代召唤真正的文艺批评,尤其召唤有使命感、有能力、有胆识去“剜烂苹果”的批评家。当下文艺批评现场存在一些人们习焉不察的问题,如阐释的越界、批评家与批评对象关系过近、文风僵化、代际性明显、受市场宰制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文艺批评向着犀利诚实、生气淋漓的方向发展。文学批评界需要正视这一系列问题,不辱批评使命,改进批评作风,精进批评技艺,避免不虞之誉与求全之毁,切实提升批评的有效性和说服力,创造出更具思想及美学价值的批评。  相似文献   

18.
<正> 在中国文学批评界的“新方法热”渐趋冷却的时候,王先需同志希望对固有的社会历史批评进行重新估价,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期待由此诞生一种“开放性的社会历史批评”,对此我是深表赞同的。但是,对于这方法是否能够成为文学批评的“主干”或“基干”,是否能够包笼已有的诸家批评方法,我还有些疑问。马克思、恩格斯本人并没有提出过一种系统的文学批评方法,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学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只是后来马克思主义阵营中的一些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如普列汉诺夫、卢那察尔斯  相似文献   

19.
安琦 《求索》2013,(8):158-160
艾略特的早期诗论极大地推动了英美现代批评的转型与发展。概括地说。他的非个性化理论和对文学传统的重新阐释,他在“情感的机制”的理论框架下对英国诗歌史的改写,以及他的“客观对应物”理论,都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因此,探讨艾略特早期诗论与英美现代批评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客观评价艾略特在批评史上的贡献。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英美现代批评所涉及的重要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 社会历史批评任何时候都是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的原则,这是因为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社会的精神现象,就其根本性质来说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是社会历史批评作为一个批评流派,严格地说还是十九世纪初在法国诞生的。它的创始人是法国的作家斯达尔夫人。她在《从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论文学》和《论德意志》等著作中,否定了当时文学理论界广为流传的以作家的天才和个人生活当作说明文学现象依据的观点,试图从文学与宗教、风俗和法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