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向平 《南风窗》2013,(21):10-10
曾几何时,我们拥有理想,却又为实现理想的方式而痛苦,或者是苦于无法实现我们曾经拥有的理想。于是乎,理想之拥有就被转换成为一个痛苦,我们不再希望去实现固有的理想;甚至不再期待理想的拥有,以一种不再理想的形式,成为我们实际上的"理想"。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念,曾经给中国人提供了一种理想模式,要求理想者从个体身心到家国天下,必定要寻找一种贯通一气的内在精神,曾经给中国人以荡气回肠的道德要求,成为无数中国人的理想传统,难以超越。即便是遭遇了时代变迁,人们一旦出离了这一理想传统,很有可能就会被批评为中国理想或理想中国的失落。  相似文献   

2.
论社会发展进步的理想尺度和现实尺度的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的理想尺度 ,是人类社会发展所追求的至善至美的终极状态 ,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 ;生产力的状况是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的现实尺度 ,体现对人的现实关怀 ;以人的价值及其实现作为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的理性尺度 ,既保留和肯定了前两个尺度的必然性、客观性、合理性 ,也克服了各自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环境伦理思想,始终充满着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关怀。马克思对人类生存发展理想状态探索的基点是现实的人。人类生存发展的理想状态包括人与社会关系的理想状态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想状态两个基本层面。人类生存发展理想状态的构建,从社会制度层面来说,必须铲除私有制和异化劳动;从人类生存发展的实践层面来说,它依赖人本身的积极作为,即人成为健全的利益主体与责任主体。  相似文献   

4.
理想不死     
石勇 《南风窗》2013,(20):40-41
在今天,理想已然是一种隐痛,但它并没有死。或者,它收藏在人们的心中,梦中,继续潜伏。或者,它写在一张张年轻,但在世俗层面上过早成熟的面孔上,以"梦想"、"目标"、"愿望"、"价值"等替代性方式说出。指责今天的年轻人没有理想也许是错的。只要一个人不拒绝未来,他就难以放弃理想,至少理想是他在残酷的世界中往前走的拐杖。不同的只是,理想的内容变了,它的指向,它的表达变了,正如社会变了。我们不会一直呆在一个没有变动的世界中。当现在的社会结构,离过去已经很遥远的时候,理想和它的经典意义,也拉开了很大的距离,甚至彼此之间显得陌生。这正是理想在今天的本质:它已经世俗化、生活化、利益化。人们无法有一个好的社会背景,好的心态去仰望天空,而只能关心脚下,随时担心生活的地基是否不稳。  相似文献   

5.
石勇 《南风窗》2013,(20):42-44
今天的中国政治、社会结构,可以给年轻人受挫的世俗化理想,以及更年长一些的人对于政治和社会的想象以一个什么样的出口呢?一个人要彻底弄死他的自我的话,是绝对不可能的—理想也是如此。但在今天,说到"理想",已然是一种社会隐痛了。这正暗示了某种秘密:"理想"在今天的命运,大概就是无数年轻人—无论他是大学生、白领、新生代农民工,还是公务员—以及这个社会的命运,反之亦然。被压抑到内心深处的"理想",它所指向的现实,还有未来,似乎隐含着某种玄机。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和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指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方向.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时期,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墨宁 《南风窗》2013,(20):54-55
如果人们都没有理想,现实的确是不会改变的,现状就是未来,未来也就是现状。如果让今天的年轻人,和20世纪80年代的年轻人在某个时空中相遇,要他们就心中的理想相互理解,估计是艰难的。换了一拨人,换了一个社会结构,就像换了一个世界。而现在可以通过"理想"这个词描述、捕捉的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可以从过去,从对现在的考察中,找到哪些走向未来的可能路径?这个社会多元化的理想,它们共同需要的制度和社会背景,从道德上而言,应该是什么?本刊记者就此专访北京大学哲学  相似文献   

8.
我们大家都是普通人,但是否每个人都能抓住机会,让自己成为人才呢?用我的话讲,就是怎样做一个有理想的机会主义者? 第一个问题,做人要有理想、要有原则、要做好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朴实的  相似文献   

9.
理想,你这个题目出得很好,现在很少有人关心这个题目了,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老人来说,人家会说:都60岁了,还“理”什么“想”? 其实,60岁了,也还是有理想的。过去有,现在也有。回想过去了的40多年,我们不断为理想而奋斗,说起来,像梦一样,可人又怎么可以没有理想呢? 40多年前,我18岁那一年吧,看了一部描写地质队员的电影,那时候我的理想就是当一名地质队员,为祖国效力。我父亲是个老知识分子,学医的,他很不同意我去学地质,他说学地质有什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先后提出了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人类安全共同体、人类发展共同体、人类人文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五个共同体"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系统化的理论阐释,形成了更为全面的理论架构,实现了"社会理想—治理理念—科学理论"的三段式发展.从"五个共同体"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科学理论抽象性、系统性的基本特征,建立在明确的判断、正确的推理和实践证明基础之上,构成了完整的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11.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始终要从宏观上处理好十大关系,即经济方面的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政治方面的民主与法制、自由与平等的关系,文化上的一元与多样、平顺宽容与互信友爱的关系,社会方面的活力与秩序、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与生态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确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理念,认为社会主义的最终理想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现实的社会主义是在落后生产力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而呈现出发展的阶段性。从生产力发展角度来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然凝缩着一个较大的历史跨度,其中必然包含着前资...  相似文献   

13.
朱善杰 《南风窗》2013,(12):45-47
曾经的青春理想让他们不愿出卖灵魂,而现实的重压又逼迫出卖它。那么,是"困守"还是"逃离",成为摆在这群人面前的二难难题。青春期成长于八九十年代的人,现在已经不再年轻了。回望过去,感慨现在,他们会走向何方,又会影响到中国走向何方呢?无论如何,经历怎样的青春,将拥有怎样的青春遗产。这个群体的青春具  相似文献   

14.
改善民生、推进人的现代化、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奋斗理想和价值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生问题取得巨大改善,人民经济、政治、教育、医疗等权利和资源日渐丰富,但仍存在不少亟需改进之处.当前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地推进我国民生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互动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 ,人的全面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又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表明列宁改变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和途径,并非表明列宁改变了社会主义观。列宁的社会主义观中存在理想与现实的交织。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如果不能科学地把握传统的社会主义观与新社会主义观,就会导致在发展的旗帜下牺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的危险。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本质上是价值观更新。社会主义价值观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灵魂,当下亟待从宏观层次予以确认:首先,它展示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确立生命自由理想;其次,它体现对资本主义的超越,确定个人平等目标;最后,它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采用集体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18.
正当首都理论界为“新权威主义”“精英政治”“硬政府”等观点议论纷纷的时候,在广州,一次民意测验的结果.勾勒出据说并不那么关心政治的广州人心中理想政府的形象。这是广州社情民意中心和明兴制药厂民意调查系统利用500户抽样调查网进行的政府形象民意测验。市民说:一要决策高明二要保持廉洁问卷罗列了理想政府的五要素.要求市民选择第一重要的是什么。结果按比例排列如下: 制定决策,政策的水平高44.7%  相似文献   

19.
天人调谐说是文明早期人类对自我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探求,阐发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理想,对于当代人们扭转工业文明发展对自然的悖离,理性地、合理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继承、升华先哲关于天人调谐的理想,有助于我们为构建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实现文明的自觉发展作出更理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既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制度的理想,也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无产阶级革命是使社会主义理想变为现实的途径,无产阶级政治实践决定着社会主义的理想性与现实性能否实现统一.巴黎公社在政权建设实践中,出现了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在政权初创时期,公社错估了社会成员的政治能力,将无产阶级国家权力全部移交给社会,由布朗基派和蒲鲁东派领导的政治组织未能贯彻执行加强政治建设、军事领导、消灭私有制等任务,造成了政治实践的超阶段性和不彻底性,巴黎公社最终走向失败.纪念和缅怀巴黎公社,就要妥善对待巴黎公社的历史遗产.“不应当盲目重复他们的每一个口号”,而应当吸取公社政权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充分考虑现实条件下社会成员政治能力的负载力和政治组织的执行力,及时对政治实践作出调整,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这是巴黎公社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