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理论》2017,(5)
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属性,蕴含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关键就是要坚持人民群众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这一唯物史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尊重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实践主体和受益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2.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我们要紧紧抓住并切实解决好“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一核心问题。 坚持理论武装,自觉树立唯物史观。要解决好世界观问题,最要紧的是加强对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首先要结合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的学习,把对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江总书记“三个代表”思想教育经常化,使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思想,充分依靠和凋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落在实处。其次,自觉树立唯物史…  相似文献   

3.
党的群众路线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在群众路线中,人民群众始终居于主体地位,党始终发挥着关键作用。具体表现为人民群众是党工作和服务的主体,是党依靠和信赖的主体,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而贯彻群众路线的关键在党。重温党的群众路线,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务必全面把握这个理论体系,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党的关键作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做好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  相似文献   

4.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对人民的主体性地位的尊重和肯定。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意蕴,即:在实践视域中,人民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具有能动性和自觉性。在实践的价值应然性中,从个体出发,旨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社会出发,则是整合群众力量,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相似文献   

5.
李海青 《求知》2011,(6):4-6
一、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要求我们党必须以人民的权利与幸福为本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历史主体论或称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  相似文献   

6.
方雷 《求知》2013,(6):54-54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取得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一大法宝。党的群众路线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认识论,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体现了对群众历史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将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成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基本原理,始终坚持把人民主体思想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全部实践之中。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尊重并发挥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和社会建设中的"主人"主体、历史主体、价值主体、评判主体的作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过程和结果受人民监督和检验,将不断满足人民的需要作为自身的奋斗目标,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使发展成果不断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发展过程受人民监督,发展结果由人民检验。  相似文献   

8.
我党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人民主体的唯物史观,为把握群众路线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人民利益至上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为把握群众路线价值取向提供了清晰认知逻辑;依靠群众取信于民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运用群众路线工作方法指明了有效实践路径。从哲学高度深刻把握我党关于群众路线的思想,对于深刻领悟群众路线的丰厚意蕴,有效运用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切实增强贯彻群众路线的自觉理性,不断提高群众工作水平,具有特殊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思想,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基本理论、奋斗目标和根本利益上同广大人民群众是完全一致的;同时,在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考验要求党必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高度自觉。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最终关系和影响着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和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相似文献   

10.
"人民主体论"作为唯物史观的根本原则,为坚持"人民中心论"提供了基础;"人民中心论"是唯物史观关于"人民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在新时代中国的集中体现,为实现"人民主体论"提供了途径,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正确认识两者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应然关系,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习近平的人民观,无论是从认识论与方法论层面,还是从理论自觉与执政自觉层面或是从整体性与个体性层面,都体现了"人民主体论"与"人民中心论"的辩证统一,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思想具有深厚的唯物史观底蕴,以人民为中心是其重要内核。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出发点,是人类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了社会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思想是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发展,主要体现在:必须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必须把人民群众作为改革开放的依靠者、推动者;必须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开放的落脚点;必须把人民群众作为改革开放的检验者、"阅卷人"。在新时代的改革开放中,我们必须坚持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思想,紧紧抓住社会主要矛盾,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各项改革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本思想以恢复人的自由自觉的类特性为逻辑起点,以实践基础上的人为现实基点,以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为价值诉求,以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终极目标。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本思想对矫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坚持人民群众的实践地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由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的理论武器和重要保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理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现在党的治国理政实践和思想文化领域中,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不断发展壮大。科学把握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深刻内涵,需要明确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创造历史伟业,把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深刻理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价值意蕴,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根本立场,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实践导向,凸显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基本问题是为谁治国理政、怎样治国理政。为谁治国理政体现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价值指向,怎样治国理政则是实现价值目标的具体举措,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治国理政坚持了人民是社会历史主体的唯物史观。在新时代,能否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不仅检验着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也决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与否。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主动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优良精神品质,具有丰富的伦理意蕴。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认知具体化为遵循历史规律、把握历史大势的历史自觉精神,表现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不断深化对历史规律的科学认识,持续增强创造历史的主动性,实现创造历史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情感具体化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不忘初心使命的历史担当精神,表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创造实现美好生活的各种外在善,实现创造历史的主体性与价值性的辩证统一;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意志具体化为保持历史清醒和推进自我革命的历史自信精神,表现为始终保持坚定清醒地向着崇高理想前进的道德意志和坚持刀刃向内、勇于自我革命的道德品质,实现创造历史的实践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21,(1)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意蕴,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和鲜明特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思想既包含了厚植于中国古代传统的"民本"思想、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观的价值底蕴,又凸显了符合人民利益和意志诉求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评判党的政策思路和执政行为是否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尺度,对于在新时代党的治国理政诸方面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公仆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理论重要内容,它继承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旨归的理论逻辑,发展于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求解放、为民族求独立的历史逻辑,立足于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现实逻辑。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永葆公仆本色,实践地指向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牢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主体地位,依靠人民群众的动力主体力量,遵循人民群众的评判主体标准,不断书写人民公仆的崭新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8.
进入新时代以来,共同富裕的内容和结构形式发生了重要变化,人民主体与美好生活赋予其全新的内容要求和时代特征。人民主体内在要求增进共同富裕的主体自觉,更加凸显和明确人民主体地位与共享发展;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诉求及其需要层次与规律的变化集中呈现并构成了共同富裕的时代内容及其特征。伴随着人民主体的多元发展及其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升级和转换,个体富裕与群体富裕、富裕程度与评判标准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与问题日渐显现。由此,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展开方式与实践路径也必须发生相应转换,以此增强价值自觉与实践自觉。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既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的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又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和权力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继承和发展。 一、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权力观,首先正确回答了权力同人民群众的关系,端正对人民群众的立场和态度。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核心问题。 1.正确认识和自觉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是一  相似文献   

20.
任政 《理论导刊》2021,(8):25-30
进入新时代以来,共同富裕的内容和结构形式发生了重要变化,人民主体与美好生活赋予其全新的内容要求和时代特征。人民主体内在要求增进共同富裕的主体自觉,更加凸显和明确人民主体地位与共享发展;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诉求及其需要层次与规律的变化集中呈现并构成了共同富裕的时代内容及其特征。伴随着人民主体的多元发展及其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升级和转换,个体富裕与群体富裕、富裕程度与评判标准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与问题日渐显现。由此,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展开方式与实践路径也必须发生相应转换,以此增强价值自觉与实践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