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机马克思主义是中美学者推动建构的、正在兴起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唯一具有中国元素的新的理论学说。它以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生态和人道主义灾难为逻辑起点,以怀特海的过程哲学、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哲学基础,在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性思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为了人类共同福祉的、可持续地将生态原则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生态文明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全球生态治理及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学理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理念是因人类社会步入工业时代所呈现的生态危机应运而生,是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新思考。这一理念对人类实践活动具有重要引导作用,要求人类实现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方式、社会政治实践活动方式和科学文化实践活动方式的转向,将主体内在尺度与客体外在尺度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自然生态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共赢,建设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建立在实践和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之上,内容博大精深,哲理深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从生态视角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成果进行梳理,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历史影响的研究,对新形势下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巩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建立在实践和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之上,内容博大精深,哲理深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从生态视角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成果进行梳理,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历史影响的研究,对新形势下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巩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关系的演进历程及其未来走向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历久而恒新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在新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经历了"和谐—失衡—再和谐"的曲折发展历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对现实困境,建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平等观与价值观、生态伦理意识、生态文明、文明休闲和制度环境等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有效路向。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大同的广博胸襟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政治经济学的“红绿”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道德命题与新发展道路相结合,实现了从此前承袭西方绿色话语“跟着讲”发展到如今立足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接着讲”和结合当代中国实践语境“自己讲”。作为原创性思想与变革性实践的有机统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运用系统思维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统筹城乡区域陆海关系的空间环境正义以及洞悉全球生态危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阐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内生性向度,为破解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也为寻求人类社会永续发展道路提供了理论武器与制胜法宝。在以统筹共治为核心的治理逻辑牵引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准确把握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环境高水平治理的辩证关系,顺利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核心。人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自身的和解是我们构建“两型社会”的关键所在。马克思的自然概念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我们实现“两个和解”,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指南。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著作的文本解析,以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和共产主义维度为基础探究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人与自然的本质的统一和人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复活的统一——"两个统一"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的人文关怀,最终用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观指导当代社会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和发展持续型社会。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是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把人的全面解放与社会的解放、自然的解放统一起来。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能否把生态文明作为自觉的理念,能否形成具有健全的生态道德人格,将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因此,对大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重大。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理论资源,而且是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指南。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生态辩证法是关于"人—自然"系统的生成、演化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从理论上来看,生态辩证法不仅为自然辩证法和社会辩证法的统一提供可能,而且为解决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争论提供理论选择;从实践上来看,生态辩证法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人学就是以"现实的个人"为前提,研究人的存在、人的本质和人的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宗旨在于通过实践正确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争取实现全人类的自由、解放。所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说到底就是围绕着"以人为本"来展开的。近年来,我们不断的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所以,在人学方面,也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学思想。这些理论成果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最终使人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中内蕴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尊重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些充满智慧的生态哲学思想为人类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全新的哲学视角和思维方式,是建构科学的生态文明理论的思想基础,是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基本原则,为人类走出生态危机,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实现自然、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现实中国的环境生态状况面临较大挑战,而美丽中国的建设给中国人民以极大的动力和希望。美丽中国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主要内容;生态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基础探索生态危机形成的社会制度根源,探求既能解决生态危机又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思潮。要实现"美丽中国"目标,首先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当关注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中国化问题,他们的生态文明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很有指导意义,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生态意识对现代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4.
自然是先于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打上了人的意志的烙印,使自然界"人化";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把握自然界,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不可分割;按照美的规律再生产自然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一经形成就应用于其对各种具体问题的理论分析之中.  相似文献   

15.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即"两个全面发展",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又是我们的实践目标和根本目的."两个全面发展"梳理了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全面发展和辩证发展的思想,并在实践中不断升华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两个全面发展"有其内在的统一性,辩证地把握其内涵,对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以人和自然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内容,以实践的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逻辑起点,揭示了自然与人、人与人、自然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本文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与和谐社会的内在逻辑联系,并分析其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这个思想的要点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劳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中介;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这个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有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构人与人之间公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理论启示及实践启示的分析,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的共同参与,需要党员干部及全体群众的共同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融会贯通,丰富理论成果,推动实践发展,才能真正实现"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实现人与自然成为生命共同体,实现生态文明和社会和谐的双赢。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生态整体性思想是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生态为核心的"五位一体"思想、"山水林田湖草"的整体治理思想、从建设美丽中国到形成美丽世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这种生态整体性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创新性发展,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哲学史上,马克思主义哲学首次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这一观点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以往哲学的形而上学性以及不彻底性等缺点,实现了哲学的伟大变革.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开辟的一条新的哲学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