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批判学派科学哲学的后现代主义意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批判学派的科学哲学虽然属于前现代科学哲学,但是其中既保留了经典科学哲学的合理内核.又体现了现代科学的时代精神,尤其是包含着诸多后现代科学哲学的成分和要素。逻辑经验论的现代科学哲学忽视了这些后现代主义的思想遗产,而后现代科学哲学又把这些超越时代的睿智恣意夸大,从而走向极端。  相似文献   

2.
我们的时代是真正批判的时代,是需要哲学批判精神的时代。哲学是自己时代的产物,是自己人民的产物,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批判精神根源于一切事物内在的矛盾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导致了哲学批判精神的革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中我们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把它同当今世界和我国的实际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3.
论哲学的批判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哲学的批判功能是哲学的重要功能 ,它是由哲学的反思性的思维方式决定的 ,批判性是哲学的根本特性 ,哲学具有历史性、彻底性、学理性等特点 ,哲学批判的对象涵盖了科学、社会、现实和人生诸领域 ,哲学批判可以升华时代精神 ,养就人文理念 ,锻铸文化品格 ,当前尤应强化哲学的批判功能 ,充分发挥它在批判自我、批判社会、批判现实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最根本和最具现实意义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实或当前实践的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要获得新的发展和活力,研究中国目前现实存在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和其在中国传播的本土支点及其在中国思想界的影响、其与马克主义哲学的关系进而最后肯定其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视角的地位是具有一定学理上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尽管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立足费尔巴哈的自然唯物主义立场深刻地批判了黑格尔哲学,也确实揭示了黑格尔法哲学体系中的一些内在悖论,但由于此时缺乏应有的经济哲学的基础理论,他还没有真正意识到市民社会的经济属性和经济规定,因而也还没有真正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理念。就此而言,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只是"颠倒"而非"超越"了黑格尔哲学。重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思想史地位,对于准确把握青年马克思的思想脉络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臧峰宇 《理论导刊》2006,1(11):44-47
从现代性维度审视马克思哲学变革,可见资本现代性经济形态与现代形而上学思辨形态的内在关联,"现实的个人"的现实境遇反映了现代性基本特征。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实质是资本批判,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强烈批判揭露了异化的现实与资本增殖的秘密,同时将马克思哲学变革的重要意义引向纵深的历史视域。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早期的一部重要著作.该著作虽远未形成完整的"新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但却蕴含着对马克思后来完成哲学革命、创立"新唯物主义"哲学体系有重大思想价值和理论意义的四大哲学创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初次自觉结合、唯物主义矛盾辩证法的第一次实质性探讨、"具体对象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原则的基本形成、"经济因素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原理的初步阐明.本文对<批判>的上述哲学创新进行了深入阐释,并对前苏联和我国学界中长期以来流行的所谓"<批判>不成熟论"做了一个批判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幽默感的实证研究坚持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原则、立场和研究范式,因而陷入了方法论的危机。幽默感研究可以尝试以后现代主义哲学与幽默感的同一性为逻辑起点,扬弃、整合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寻求更为适宜的幽默感研究的目的、方法和重心,以实现幽默感研究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反思性的批判性的思维活动,哲学以批判的方式思考现实生活和哲学自身,通过自我批判实现哲学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并通过批判为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拿出优化的方案。正确理解和运用哲学的批判功能,不仅是哲学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赵华飞  陈飞 《学理论》2010,(21):94-95
马克思哲学的哲学批判思维方式在其本质上是实践,它是通过实践的思维方式和实践的思维逻辑对相关哲学理论展开批判的;马克思的哲学批判思维方式在其哲学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了不同的形态:一、思辨的哲学批判思维方式,二、“现实”的哲学批判思维方式,三、实践的哲学批判思维方式;马克思哲学实践批判思维方式的确立,使传统哲学由仅局限于单纯的纯粹理论批判向理论批判与实践批判相结合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21,(11)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在完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之后撰写的序言,重点阐述了马克思对人类解放问题的深刻思考与人类解放道路的初步探索。全文以"人的解放"为内在逻辑主题,以宗教批判来关切现实中的人为批判起点,以德国制度和哲学批判来回应现代国家难题为批判主线,以无产阶级担负的有原则高度的实践为批判旨归。进一步厘清《〈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内在批判逻辑结构,有助于我们深刻了解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数字劳动的兴起,劳动关系、劳动方式、劳动时空和劳动感受发生变化,人呈主体性复归表征,但这种复归是有限且表面的。资本垄断技术平台,劳资关系对立仍存;资本控制数字空间,规训人的精神世界;资本模糊劳动界限,诱发人的自发性过劳。因此,数字劳动并未摆脱资本逻辑,它只不过是资本粉饰增殖内核、扩张权力统治的隐秘形式。在“温柔式驯服”的资本剥削模式下,人的主体性既被建构又被否定,必须辩证地对其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13.
张晓萌 《理论视野》2012,(11):24-26
批判作为哲学重要的思维方式,直接关注人类的现实生存和发展,体现了解构和建构的双重努力。它一方面认识到人类的现实存在在历史长河中具有的时代特征,理解其局限性和不完善性,另一方面人们立足时代的高度对既有思想进行扬弃,建构更合理的哲学思维。  相似文献   

14.
单欣欣 《学理论》2012,(13):66-67
杜威,实用主义的典型代表人物,其对传统哲学的批判在西方哲学史上称得上是独树一帜。他详尽剖析了传统哲学中"二元论"产生的原因及其后果,提出哲学要抛弃二元论,进行自身的改造,使哲学成为追求美好生活而不是终极知识的工具。他受达尔文生物进化思想的影响,提出了"新经验论",并用这一新经验的哲学观对传统哲学进行改造。通过杜威对传统哲学的支撑基础———"二元论"的批判,来分析其对哲学的批判和改造。  相似文献   

15.
伊格尔顿的文化批判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哲学批判内容,他的政治哲学批判思想立足于无产阶级政治立场,与时俱进地继承马克思主义,立足于社会主义发展现实,以文化视野进行政治批判。伊格尔顿的政治哲学批判理论几乎涉及到政治哲学的各个概念,其中重要的有民主、意识形态、权力等方面的倾向。伊格尔顿的政治哲学批判启示我们:要重视继承和维护马克思主义方法,重视批判性话语方法的运用及现实矛盾分析方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王勇 《学理论》2012,(13):60-61
批判是哲学的根本特点,批判精神是哲学最重要的精神。马克思既是传统哲学批判精神成果的积极继承者,也是变革传统哲学批判精神的伟大革命者。马克思以实践的方式解决了旧哲学的根本缺陷,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哲学批判精神的内在超越。  相似文献   

17.
批判实在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批判实在论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就是自觉地与马克思主义密切联系起来,并认为自己在很多方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事实上二者有很多本质区别,这些主要区别可以从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和价值论四个领域分别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7,(3)
近年来,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的研究日益增多,涌现出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不仅加深了对《导言》文本内容的理解,提高了对《导言》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地位的认识,而且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上也在不断扩展。这些研究在文本解读、《导言》的历史地位、部分观点的运用上也存在一些不足。对《导言》的进一步研究应与我国面临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相结合,与当代工人阶级相结合,指向现实的宗教问题,不断挖掘《导言》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高鸿 《理论导刊》2007,2(3):42-45
西方近代主体性哲学的形成和凸显经历了一个从原始社会主客混沌不分到古希腊哲学通过本体论的建构初步区分人与周围世界,再到近代哲学在认识的主客体关系中突出主体性以及德国古典哲学把主体性理论发挥到极致的过程。主体性哲学在确认人的主体地位和理性力量、将人从中世纪宗教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同时,又因对人的主体性的极端强调而陷入理论上的“唯我论”困境和实践中的人类中心论困境。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和中国现代化的哲学诉求与我国的哲学现状形成了悖论,经济发展与文化的相对滞后是这一悖论的集中表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解决现存问题的重中之重。只有深入反思和批判哲学的理论前提及其对社会的制约,确保社会实践对理论发展的源头活水,实现不同观点的碰撞和融合,凸显实效性、多元性和渗透性的哲学碰撞与融合,才能在社会多样化的今天,达到哲学重建,以便适应各种挑战。思想觉醒,理论创新,是哲学肩负的神圣使命,也是实现哲学自我超越、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