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吴韦人 《江淮》2012,(6):21
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本质上要求我们更加重视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现代产业与现代城镇联动。提高工业经济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向依靠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建立科研院所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2.
张欣庆 《前线》2010,(10):38-39
<正>高技能人才是北京市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全国人才工作会  相似文献   

3.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作为一种新型融资方式,得到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广。与传统融资方式相比,知识产权融资对于扶持中小科技型企业成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技术创新,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哈尔滨市要实现全面振兴发展的关键就是要针对科技成果转化这一突出短板,着力解决诸如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匮乏、科技成果转化内在管理机制不畅等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多重问题,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哈尔滨新区先行先试;建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构筑"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改变政府宏观管理理念,加快实现从"研发管理"到"创新服务"的转变,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落实;等等。  相似文献   

5.
但继恩 《学习月刊》2009,(10):75-75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湖北是高教大省,省委、省政府多次强调要将高教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湿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环节,是全面实施技术创新活动计划的重要内容。科技成果转化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以科学技术成就及其创新理念为基础,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成就来达到社会资源的有效与合理使用,获得与传统经济相比高得多的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
中小企业历来被认为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和技术创新的主要来源,是国民经济中一支重要而活跃的力量。近几年,买方市场逐渐形成,竞争加剧,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中小企业必须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客观环境的要求,选择适合的发展道路。1.技术创新型。企业通过研究、开发或专利发明,把最新的高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创造出可以直接使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产品。本世纪的心脏起搏器、光学扫描器、个人计算机、光纤监测设备等等都是小企业发明的。由  相似文献   

8.
经济知识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主要趋势。科技进步和创新已成为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面向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从根本上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和机制,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这既是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紧迫要求。一、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  相似文献   

9.
<正>“加速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是破题的关键。”成都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丁小斌表示,2024年,成都科技创新工作将着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打造技术创新优势,放大要素集聚优势,发挥平台溢出优势,培育成果转化优势,扎实推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相似文献   

10.
技术创新主要包括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其主要特征在于体现技术与经济的结合。技术创新企业与其它企业相比往往更具有竞争优势。而我国现行企业制度及不完善的市场环境,阻碍了创新资源的合理流动,不利于充分发挥创新者的积极性。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大力深化企业改革,使企业具有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  相似文献   

11.
《奋斗》2017,(15)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取得显著成效。科技成果转化:全省累计开展成果专题对接活动1000多场次,推动省内落地转化3000多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连续五年突破百亿大关。产业技术创新:争取国家科技计划项目5300余项,争取经费支持50余亿元,全省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7.5%。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我国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像一个“围城”:城内的科研单位守着众多的科技成果,却无法将其向企业转化,自然没有回报可言,更难以推动新一轮的科技发展;而城外的企业,苦于没有更新换代的科技成果,发展后劲乏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境艰难。我国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很低,这是一种技术资源、经济资源及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已逐渐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那么,“围城”是怎样形成的呢?从科研这方面来说,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第一,技术趋同,创新不足。目前我国科研机构重迭现象十分严重。同一学科的科研单位,国家有,省里有,市地有,甚至…  相似文献   

13.
马旭东 《学习月刊》2012,(18):85-87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技术创新能力比较弱反映在以下六个方面:(1)企业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投入不足。企业理论研究表明,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只有达到其收入的7.8%以上,才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5%只能基本维持企业的生存,小于3%的企业则极易陷入破产  相似文献   

14.
<正>高技能人才是产业工人中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操作性难题的人员。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有效发挥他们的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企业的稳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贵州卷烟制造企业,使用大量的先进生产设备,对操作设备的人员有更高  相似文献   

15.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应避免走消费巨额资源的老路,而应更多地寻求技术支持.为此,我们应强调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特色,考虑实现技术引进创新的战略转型,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以求提升老工业基地的技术创新品位.  相似文献   

16.
民营科技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兴办民营科技企业,也是我国科技人员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重大创举。他们探索并成功地实践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创新,发展科技产业和企业自身发展的新路子,以及相应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民营科技企业已经成为科技进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小企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在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加速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加快技术创新,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各级政府应致力于创造一个有利于科技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科技企业创业和成长的环境,尽快形成发展…  相似文献   

17.
苏屹  梁德智 《奋斗》2023,(6):49-5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健康成长,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近年来,黑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硕果累累,全省科技成果库汇集入库成果6510项、在研项目2572项,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净增867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463.5亿元,同比增长31.4%,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榜单38个项目成功揭榜,带动企业出资2.36亿元,占比60.94%,  相似文献   

18.
《求是》2012,(17):40
近年来,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断创新,激励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一大批科技成果得以转化和应用,持续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大幅提升。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还存在一些短板:技术供给不足,原创能力不强,企业创新需求和内在动力较弱,产学研用结合不够紧密,中介服务机构能力和人员专业化水平偏低。收益分配政策不清晰,股权激励缺乏实现路径。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创新体制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19.
发展先进生产力,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科学地选择技术创新价值转化政策.一要完善技术创新价值转化的社会条件政策;二要完善技术创新价值转化的经济杠杆政策;三要完善技术创新价值转化的主体建设政策;四要完善技术创新价值转化的中介组织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20.
科学评价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对于准确了解企业技术创新现状,揭示企业技术创新优势与症结所在具有重要意义。企业技术创新本质是一种投入和产出要素形成的"结构",而这种"结构"要素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成败,因而提出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的关系结构视角对技术创新绩效进行评价,并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指标体系可以作为实际评价和测度的有效工具。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山东某大企业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投入产出关系层次结构,并为其改善技术创新绩效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