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悠悠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煌煌数万卷辉煌灿烂书.这其中,那博大精深、流传千古的中华诗词,那妙用诗词的文化传统,那继承传统开创新风的诗词创作实践,熏陶、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春秋以来,妙用诗词的艺术不仅世代不衰,而且不断发扬光大,先贤们在军事斗争、外交谈判、人际交往中运用诗词巧妙击破对方诘难,被传为千古佳话.及至近现代,尤其在中共党史上,不少革命家、军事家乃至当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政治、经济、外交等诸多场合,常常将古人诗词信手拈来,或是吟诵明理,或是录写寄意,或是抒发胸臆……使得其文章、演讲精彩绝伦、熠熠生辉.笔者辑录数例,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他们独特的风采和气度.  相似文献   

2.
正一首好诗,总是有让人铭记在心的名句。这些名句经过时间历史长河的沉淀而熠熠闪光,散发着永久的魅力。毛泽东的诗词之所以有永久的魅力,其原因之一就是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哲理名句。诸如:踏遍青山人未老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不到长城非好汉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人间正道是沧桑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无限风光在险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家喻户晓,给人以美感、智慧、勇气与力量。  相似文献   

3.
《党课》2009,(8):118-118
走进万里家中,家具是旧的,床是旧的,连沙发也是过去机关里常见的套着灰布套的那种。万里退休后的生活很有规律,每周的活动可归纳为“三打、两看、一接见”,即打桥牌、打网球、打高尔夫球,看文件、看报纸和接见客人。一周下来活动安排得满满的,生活充实而有节奏。淡出政坛的万里保持着一种平和的心态,过着平常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大都是在上世纪初旅居海外勤工俭学活动中走出国门的。这批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在异国他乡经历了艰苦的生活磨炼,亲身体验到了资本主义的文明以及日本和苏联的崛起,形成了开放性的思维和世界视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藉以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对于工农党员占多数的中国共产党来说,这个优秀基因是非常宝贵的。  相似文献   

5.
正杨奇清1928年参加革命,1933年开始从事保卫工作,曾任红三军团保卫局执行部长、侦察部长,后任红十五军团保卫局局长、八路军总部保卫局局长、八路军野战政治部锄奸部长、北方局社会部部长、晋冀鲁豫中央局社会部部长等职,建国后长期担任公安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杨奇清一生跌宕起伏,极具传奇与神秘色彩。他是战争年代我党隐蔽战线的重要领导人,参与了历史上诸多重要案件的侦破与重大  相似文献   

6.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中共领导机关迁移到延安之后,当时代表中共中央政冶局的电报末尾常署"洛恩博泽"4字,这是四大常委名字的简写。即洛甫、周恩来、博古、毛泽东。其中的"洛甫"、"博古"都用的是化名。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妙用传统诗词楹联吴直雄诗词和楹联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神韵,深受人们青睐。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对祖国的传统诗词和楹联也十分喜爱,在研究问题和指导工作中,不时运用,有顺手拈来之妙。他所创作或引用的传统诗词和楹联,紧...  相似文献   

8.
西欧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新中国成立后,我党领导人对西欧的看法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从美帝国主义的附庸到可以争取团结的力量,再到今天中欧战略伙伴关系。本文将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个时期分别论述他们对西欧的认识。一毛泽东时期,中国对西欧的认识以及中欧关系受到世界两极格局和冷战大环境的制约,并且受到中美关系、欧美关系、中苏关系的影响。1、他们“都是帝国主义国家,殖民主义国家”,不会“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1949年前后,冷战已爆发,世界分裂成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毛泽东提出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三条…  相似文献   

9.
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领导人最为关注的问题。他们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荣辱不牵于心,名位无动于衷,一切从党的利益出发,从人民的事业着眼,全面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把党建设成为了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和坚强领导核心。他们也以诗言志,就党的作风建设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这些有着火一般炽热、玉一般圆润、钢铁一般铿锵的诗词至今读来仍动人心魄、扣人心弦。这些诗词蕴含的深刻哲理、真挚感情、殷切期望,对党员干部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具有巨大的教育和感染作用。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是一位充满诗人气质的伟大政治家,他不仅在诗词创作上古今独步,令“千古词人共折腰”,而且在巧用历代诗词妙句上,亦是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关于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已有不少研究著作问世;关于毛泽东巧用诗词妙句的艺术,以前尚未看到研究专著出版。吴直华同志是位勤思好学、著述丰富的中年学者,他所著的《毛泽东妙用诗词》一书,是国内第一部研究毛泽东巧用历代诗词妙句的著作。该书论述了毛泽东妙用诗词艺术的缘由、特色和手法。作者选取650首对)例证,每篇选例均列出毛泽东妙用诗词的精湛文字,找出被用诗词的原诗原词,简述…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立起来的新文化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为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倡导和推进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最终代替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文化  相似文献   

12.
《党的建设》2012,(10):60-60
我党县委组织及其领导人的管理问题,从历史的角度看,自建党以来,大致经历了建党初期至抗战前、抗战至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改革开放以来等时期。在革命年代,县委设置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个别设置到普遍在根据地设置的过程。在全国普遍设置县委是在新中囝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执政党之后。翁有为在《史学月刊》上撰文指出,县级单位无论在革命年代还是在建设时期,都是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和组织层级,是毫无疑问的;  相似文献   

13.
正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勇于探索、不断实践,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既不是‘传统的’,也不是‘外来的’,更不是‘西化的’,而是我们‘独创的’,是一条人间正道。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14.
韩冰 《发展论坛》2002,(11):21-21,46
共产党人具备自身鲜明的阶级性和先进性。自《共产党宣言》发表到江泽民同志“5·31”重要讲话,革命导师及中国党的三代领导人都具体地、历史地对党的先进性作过精辟的论述,且一脉相承又创新发展,使我们党对自身先进性的认识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又一新水平。革命导师:共产党人代表整个无产阶级利益,实践上最坚决,理论上最前瞻。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作过最初的论述。《宣言》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  相似文献   

15.
刘福兴 《学习论坛》2000,(11):20-22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党重要的建党理论和实践,是我们党的三代领导人一脉相承的文化建设思想。建党以来,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我党三代领导人都极为重视文化建设,并始终把握文化的前提方向,为文化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为中国革命时期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毛泽东作为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对我党的文化建设的贡献是不容置疑的。 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以来,就与中国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相联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世界先进文化的结晶,它传入中国后,对我们党的成立和发展,起了根本…  相似文献   

16.
程俊丽 《求实》2012,(Z2):1-3
当前,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代领导人都十分强调创新。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就要认真学习历代领导人的创新思想,在工作中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一、邓小平的创新思想  相似文献   

17.
名句遐思     
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此语出自《孟子·离娄上》。诚,真实无妄的意思。天指自然,天之道就是自然之道,或自然的规律。自然界的一切,宇宙万物都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的,没有虚假;真实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础,虚假就没有一切,所以说诚是天之道。人之道,是指做人的道理或法则。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道与天道一致,人道本于天道。《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教”;《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都反映了这种思维方式。讲到诚也是…  相似文献   

18.
“人名”入诗古来有之,作为伟人,毛泽东既是诗人政治家,又是政治家诗人,他在创作充满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词时,常用“人名”为诗词增亮添彩。  相似文献   

19.
《学习导报》2015,(5):8-12
习近平总书记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善于向古人借智慧,常以"适当的引经据典"阐明透彻的思想。他引用过的古典名句,对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均有参考价值。修身篇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最要在"速改"上著力。——习近平在河南兰考县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3月18日)典出: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二十一释义:意识到自己不善的言行,就应该立刻改正从善。最要紧的是在  相似文献   

20.
相辅相成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 园不值》)这两句诗,历来称誉人口,叫人称妙。然而,它究 竟“妙”在何处呢?其实妙就妙在这两句“相辅相成”、互相 配合的“关系”上。即:前句为后句开道,后句为前句撑腰。 如果没有前句渲染气氛,打开台锣鼓,则后句的出现,只 显得突然而平淡无奇;反过来,如没有后句的亮相、弄姿, 而前句也显得是虚张声势。而当前后两句巧妙地合在一 起时,则如《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未出场时,先声夺人;而 话音未落,一个满身珠光宝气、玲珑乖巧、风姿翩翩的绝 代佳人就走到了你的前面。正是:粉面含春藏不露,朱唇 未启笑先闻。此时,你能不“惊艳”,能不为之叫好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