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信仰者集团崛起及其对以色列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仰者集团是20世纪末在以色列崛起的犹太右翼院外集团。其崛起是以色列建立以来社会全面转型、特别是“六五”战争后社会意识形态剧变的结果。以色列建国后,工党锡安主义逐渐衰落,为犹太意识的抬头提供了空间。“六五”战争导致以色列人弥塞亚情绪和“大以色列主义”抬头,还导致工党锡安主义破产。信仰者集团以“新锡安主义”为主要意识形态,以在被占领土上开展定居运动从而推动神圣拯救为主要使命。它阻碍着中东和平进程,使以色列进一步深陷孤立处境,也在改变以色列社会意识形态图景和政治力量结构,推动以色列政治向右倾化、宗教化倾斜,还对以色列民主政治构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2.
盖卡卡法庭与高高在上的常规法庭不同,它是最大程度地涉及大屠杀的受害者和罪犯双方的,再也没有比盖卡卡法庭更好的愈合大屠杀伤口的办法了。——卢旺达司法部总秘书约翰斯敦.巴斯尼吉①在反思和总结1994年百万人被大屠杀事件的历史教训时,卢旺达政府认为,1994年以前,卢旺达政治最明显的特征是宗派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盛行,这使得30多年中屡次发生屠杀无辜民众事件。由于没有惩治罪犯,“不受惩罚性的文化”观念更是畅行无阻,成为最严重的社会政治隐患②。有鉴于此,1994年7月19日建立的民族团结政府将清除“不受惩罚性文化”作为重要任务,提出…  相似文献   

3.
以色列是一个移民国家,其主体民族犹太人绝大多数是在建国后从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迁居而来的移民及其后裔。目前,以境内最庞大的移民群体是来自苏联、俄罗斯联邦和独联体等国家的犹太人。俄籍犹太移民积极参与以色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事务,他们对以色列内政外交的影响日益加深。  相似文献   

4.
以色列与梵蒂冈两国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症结有四 :1 .梵蒂冈长期坚持历史上形成的反犹主义 ;2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马教皇对希特勒屠杀犹太人保持沉默 ,引起以色列人的不满 ;3.梵蒂冈反对犹太复国主义 ,反对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国家 ;4.梵蒂冈反对以色列将耶路撒冷“犹太化”。从 2 0世纪 60年代起 ,梵蒂冈逐渐改变了对犹太人的态度 ,与以色列实现关系正常化 ,但只有梵蒂冈对历史进行更加客观的分析和对待 ,未来以梵关系才能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5.
杨军 《西亚非洲》2001,(3):33-38
阿拉伯人问题构成以色列族类问题的另一维度,其特殊性在于他们面对的是以色列的主体民族——犹太人.犹太复国主义意识形态把他们列为“异族”,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长期交恶的历史与现实将他们置于尴尬境地.虽然以色列阿拉伯人的生活水准有所提高,但他们仍然被摈于国家一切重要的决策圈之外,在政治、经济上受到公开或潜在的不平等对待,而且很难对这个国家产生归属感.消除族类差别,达到真正的民主和平等,是以色列阿拉伯人追求实现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6.
锡安主义和纳粹主义在民族、种族及如何处理德国犹太人问题等方面有相似的观点,二者都认为自己的民族是优等民族,德国犹太人不属于德国人,主张种族分离。纳粹主义对犹太人的迫害客观上有助于犹太人“回归锡安”。在此情况下,20世纪30年代,锡安主义和纳粹主义从各自的利益出发,进行了相互利用性的秘密合作,对以色列国的建立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美国犹太人成功的秘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世界1400万犹太人 ,580万在美国 ,而在以色列国的犹太人只有460万。无疑 ,美国有适合犹太人生存与发展的社会条件。只要不带偏见 ,人们都会把犹太人看作是美国社会中的成功者。犹太人大规模移居美国是在上世纪末 ,本世纪初 ,总数超过200万。这些在俄罗斯和东欧遭受迫害、穷困潦倒的犹太移民与先期到达美国的西欧犹太人有很大的差别 ,他们一般文化程度不高 ,有相当数量的文盲 ;他们缺乏谋生的专门技能 ,从事体力和手工劳动 ,有的靠救济生活 ;他们是一群“没有钱的犹太人” ,生活在最低层。当时的美国正处在工业化高速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巴基斯坦近美有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今春以来,巴基斯坦不断扩大与美反恐合作,全方位推进巴美关系。在阿富汗问题上,巴已加大了对藏匿于境内的塔利班和“基地”残余的追剿力度,第一次“进军”高度自治的部落区(这是过去百年来政府军首次踏入这片地区);在伊拉克问题上,巴总统表示,将遣一个师左右的兵力(6000-10000人,但须置于联合国、伊斯兰大会组织等名义之下)参与维和;在以色列问题上,穆打破政治“禁忌”,积极响应美方吁请,最近两月内至少四次在公开访谈中谈及“外交承认以色列问题”。此外,巴大力推动南亚和解进程,中止与平壤的核—导交易,也是对美“反恐防扩”压力的一个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9.
美国对以色列援助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国每年向以色列提供各类援助,这是美以特殊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标志。美国对以色列的援助分为从以色列建国——“六五”战争——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3个阶段,各个阶段有其不同的历史背景。美国对以色列的援助具有数额巨大、机制化、条件最优惠和以军事援助为主要特点。美国对中东的战略考虑、美以特殊关系、以色列的战略价值、美国犹太人的巨大影响力和国际局势等是促进美国援助以色列的主要因素。美国援助以色列,对美以两国产生的影响是利弊并存。  相似文献   

10.
以色列与伊朗关系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伊朗核危机爆发后,以色列同伊朗上演了激烈对抗的一幕,以伊关系呈现出类似而又不同于美苏冷战的战略对抗关系--军事上的遏制与反遏制,政治上的讹诈与反讹诈、经济上的制裁与反制裁、外交上的围堵与反围堵.以伊这种关系折射出维持现状的以色列与挑战现状的伊朗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地缘政治争夺、伊朗核问题和围绕"大屠杀"的历史争论是两国关系陷入僵局的根源.以伊对抗关系对中东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导致以色列同伊斯兰激进势力的矛盾取代阿以矛盾,成为当前中东地区的主要矛盾,并使大国在中东的关系更趋复杂.  相似文献   

11.
12.
2007年1月11日,“2006年拉美国家大选及其政治走向”课题结项暨拉美大选的影响与左派发展问题研讨会在拉美所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民与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深刻分析了当前的世界格局和政治走向,拉美左派的发展对该地区形势的影响。现全文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13.
由美国引发的经济危机已经席卷全球,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欧盟,还是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中国,都已笼罩在全球经济衰退的阴影中。本文探讨作为正在崛起的亚洲大国——印度和中国,应采取怎样的措施遏制全球经济危机对本国经济造成更严重的伤害,以及印中两国如何借鉴对方在应对经济危机过程中采取的有效政策以尽快重新走上经济发展的正轨。  相似文献   

14.
<古兰经>树立伊斯兰教与伊斯兰文化之根,塑立教义教法与教理学理之本,确立穆斯林伦理道德与行为纲常之据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因语言障碍没有得以全方位展现.于是,穆斯林学界基于<古兰经>和圣训的创制原理与基本精神,严格遵循<古兰经>注释学学理原则,展开了译注<古兰经>的长期学术工程.<古兰经>译注解读了伊斯兰教的基本知识,使<古兰经>真正成为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丰富了伊斯兰文化,使之成为世界范围的一大文化系统;加速了伊斯兰教植根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步伐,使之顺应所在国的国情,并不同程度地实现本土化与学说化;增进了伊斯兰文明同其他文明之间的理解与包容,认同与交流,对于多元文化和谐相处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正处于国内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入调整、思想观念深度更新之中,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日益突显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来重新审视苏共亡党的原因对我国当前的党风廉政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从苏共亡党教训可知,党风廉政建设是立党之本。  相似文献   

16.
苏联的干部委任制始于列宁时期 ,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委任制作为俄国文化的积淀在苏联一定历史时期的存在 ,有其合理性。但是委任制毕竟要被现代社会所抛弃。斯大林非但未能及时进行改革 ,反使之登峰造极 ,最后给后代留下了遗患。  相似文献   

17.
1911年(农历辛亥年),在经过4月广州起义、10月武昌起义之后,爆发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两个月内即有鄂、湘、陕、赣、晋、滇、黔、苏、浙、桂、皖、粤、闽、川等省宣布独立,清政府迅速垮台。12月,孙中山先生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清帝被迫宣告退位。  相似文献   

18.
资源战略历来是全球地缘政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安全也成为世界各国在考虑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最先关注的问题之一。 石油是“能源中的能源”、现代工业的“血液”和现代经济的命脉。在当前,石油不仅象征一种财富,更是一种战略物资,具有政治特性,能够产生种种政治效应,影响国家的稳定与安全。正是由于石油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来自印度的锡克教徒移民菲律宾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随着一批又一批移民的到来,菲律宾锡克教徒不断增多,锡克教徒群体在形成的同时,锡克教在菲律宾传播开来。他们在菲律宾主要经营商业,以求扎根于当地;还进行各种宗教活动,以传播和继承锡克教文化。但在与印度家乡宗教与文化都截然不同的天主教国家里,锡克教徒作出了一定的调适,以缩小与当地主体民族之间的文化鸿沟。  相似文献   

20.
论苏联失败的经济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的崩溃无疑是一种社会性失败,社会性失败必须从经济基础找原因,根本的原因在于苏联的基本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制度.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种种弊端实际是这一制度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的反映,这一矛盾就是计划的指令性与个人消费的不可计划性之间的矛盾.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纳入统一计划,是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存在前提.个人消费的选择性特征,决定了个人消费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由此便形成了否定苏联计划经济存在前提的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在苏联计划经济制度下,解决这一矛盾的惟一办法是压制个人消费,用供应短缺方式使原本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的个人消费变成可以统一计划的,这实际上并没有消除这种对立.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对社会再生产产生了致命的影响,使社会经济陷入危机循环,而危机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以猛烈的形式爆发出来,最终导致经济基础乃至整个苏联社会的崩溃.压制个人消费是苏联计划经济赖以存在的内部条件,与外部世界的制度性隔绝是其存在的外部条件,从长期看这些条件都是难以为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