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暖春 《世纪桥》2008,(12):22-23
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生态问题日趋严重,已成为全球性的难题,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如何应对生态难题成为人类面临的一个日益严峻的课题,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对于解决当前的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大的启发、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暖春 《世纪桥》2008,(21):22-23
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生态问题日趋严重,已成为全球性的难题,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如何应对生态难题成为人类面临的一个日益严峻的课题,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对于解决当前的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大的启发、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前,人口膨胀、资源浪费严重、世界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威逼人类生存底线,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将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深入剖析了世界性生态危机的根源,并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这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与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4.
邵鹏  安启念 《求实》2012,(8):4-7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阐明了人和自然之间是通过实践的中介实现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异化劳动导致自然的异化等观点。其理论特质在于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来剖析生态危机的根源。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其理论根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价值诉求。生态社会主义运动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潮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兴起的。中国共产党人创新并充实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构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5.
滕振军 《世纪桥》2008,(10):25-26
马克思、恩格斯毕生都在关注和思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对于人、自然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极为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为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及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毕生都在关注和思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对于人、自然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极为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为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当前,人口膨胀、资源浪费严重、世界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威逼人类生存底线,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将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深入剖析了世界性生态危机的根源,并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这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与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8.
杨贺  王长海 《湘潮》2015,(4):17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做了重点阐述,这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卢黎歌  周辉 《理论学刊》2013,(5):4-7,127
道德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维度。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立足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是无产阶级旨在追求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道德观。在当代,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既是现代人理性评估我国道德现状、妥善处理道德问题的根本依据,又是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原则,更是传递社会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价值诉求,仍然彰显鲜活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无论历史条件怎样变化,马克思主义革命性都永远不会过时。但是,随着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深入及拓展,对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的理解,需要突破传统视域,做出符合时代性的解读。科学发展与马克思主义革命性并行不悖,科学发展需要革命性的改革激情和创新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与坚持马克思主义革命性并不矛盾,在创建和谐社会关系过程中对于有碍和谐目标实现的一些矛盾需要发挥革命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不是简单孤立的定义,而是多层次逻辑联系的系统理论。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生态的互动和谐。围绕这一核心,通过生产方式变革减轻人口压力,提高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并由此促进市场优化,规范行政、法规,构建生态文明的文化。源头入手才能标本兼治。中国的农业基础主要还是自然经济。对应的文化具有两面性,从生产方式入手优化内涵,关键在于减轻人口压力,把资源收益用于社会保障,侧重独生子女家庭。坚定实施人口从数量到素质转型,经济的内在机制和保障能力将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将升华为民族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当前全球性生态危机,当下呈现出形形色色的生态理论流派和思潮,其中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提出"有机马克思主义",以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为哲学基础,批判资本主义,实现了怀特海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阐释和新发展。作为新的形成中的流派和思潮,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其生命力是不容低估的,对于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现具有一定借鉴和参考价值。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为我国的生态文明改革做出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这是继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以来的又一次改革,表明了中共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态度和决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美丽中国梦。同时,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尤其是"绿色发展"理念,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和不容忽视的高度,成为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的关键词之一。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经久不衰,因为它是顺应时代需要而产生的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全人类精神文明的伟大成果,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紧密结合的发展着的理论,是行动的指南。简言之,就是因为它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指明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曾良盛 《求实》2004,24(12):17-20
恩格斯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科学巨匠。他不仅与马克思一起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理论体系 ,而且还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特别在马克思逝世后 ,恩格斯还根据新的历史条件的变化 ,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作了重大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5.
邱丹丹 《世纪桥》2014,(11):39-40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在其庞大的思想体系中所包含的丰富的生态文明理论,剖析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意义和思想渊源。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的目标和实践观两个角度,探析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16.
谭秀玲 《世纪桥》2020,(2):76-79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与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相结合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中国散发出独树一帜的光彩。本文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主要内容为出发点,阐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重要价值意蕴,以期为完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7.
当代全球化的社会变革既对马克思主义传统理论提出了严峻挑战,也为科学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和时代性的参照。当代世界的全球化,实质上是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社会文明乃至不同的思维方式的竞争与整合。适应这种全球化的实质,马克思主义必须更密切地关注全球化时代社会变革与发展的规律,更宽广地拓展自己的世界视野,更科学地回答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历史合理性,更深入地推进社会主义社会文明进程。  相似文献   

18.
利益是人类活动目的的真实内容和实质,也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诸多问题,从深层次说首要的是利益问题,利益问题理应是我们各项工作必须关注的根本问题。因而,重温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的主要观点,把握我党对利益观的新认识、新发展,十分必要。本文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核心内容、主要要素及其中国化的发展过程,并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求实》2015,(4)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包含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教育指明了方向。然而受理念、制度、政策、历史、现实场域的影响和制约,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教育面临不同理念碰撞、法制教育缺位、政策执行偏差、资源利用与经验借鉴不深入、教育体系未形成的实践困境。为使其深入人心、接地气,应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问题意识中增强历史文化资源、经验借鉴整合能力,建立"政府—企业—学校—家庭—社会"五位一体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并加大保障力度,实现教育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谭海燕 《湘潮》2013,(1):7-8
生态马克思主义面对全世界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越来越严重的环境和生态问题而自发形成的一种理论形态,是人类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相互关系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行反思的结果。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于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与社会危机,丰富与发展马克思的当代资本主义理论,以及加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