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健 《法制与社会》2010,(27):283-284
实行“检务公开”是检察机关在新时期进行的一项检察改革。不断完善“检务公开”工作机制,对检察机关落实科学发展观,紧贴“强化法律监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正确履行检察职能,提高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促进检察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从案件管理部门建立"检务公开机制"的必要性出发,构建相对符合检察机关案件管理工作实践的"公开机制",以期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为进一步推动检察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与监督权,促进检察机关公正执法,提高执法公信力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邓洪涛 《法制与社会》2012,(26):138-139
当前检务公开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在公正和效率同事兼得的司法活动中,认识到这些问题并采取相关措施对今后的司法活动具有极其总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检察机关在司法体制改革进程中的重大制度创新,具有监督检察机关查办自侦案件、增强检察执法透明度的独特价值,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切实执行人民监督员制度、加大对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宣传力度可以有效深化检务公开工作。  相似文献   

5.
一、检务公开应树立长远观念、克服短期行为 检务公开作为检察机关探索实践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举措,加之进行检察改革的创造探索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在制定检务公开计划的时候,应既要有近期目标,又要有长远目标,把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同时,检务公开也既要有阶段性目标,也要有总目标,把阶段性目标与总目标衔接起来。在检务公开管理体制上,必须建立既体现国家长  相似文献   

6.
检务公开制度是我国检察机关实践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梳理法治思维与检务公开的内涵及契合性为基点,以检务公开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视角,以期运用法治思维,构建一种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符合现代检察规律和诉讼规律的检务公开制度。  相似文献   

7.
缺失与构建:对“检务公开”制度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检务公开制度是我国检察机关实践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举措,是检察民主的具体彰显,增加了检察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了检察机关公正执法,保障了公民的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但是,检务公开作为检察改革的突破性措施,规定粗疏,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操作性不强,理论研究和阐述不够等因素,影响了这一制度的有效推行.应该以梳理检务公开制度的内涵为基点,以制约检务公开制度的瓶颈为研究视角,借鉴域外检务公开制度中的成功经验,以期构建一种制度化、程序化,从而符合现代检察规律和诉讼规律的检务公开制度.  相似文献   

8.
检务公开作为我国检察机关实践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的重要措施,自推行以来对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能力的提升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就“检务公开”整体而言,仍然是一种原则性的指导精神,如何在具体的检察实践中得到全面、科学的贯彻仍然是一个重要课题。具体到职务犯罪的侦查实践中,如何做到“检务公开”原则规范和“秘密侦查”实践要求的两相协调,  相似文献   

9.
孙跃文 《法制与社会》2014,(32):266+270
"检务公开"制度,是最高人民检察院提出的司法体制改革的新规定,旨在"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促廉洁",是全面提升检察工作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研究检务公开制度的基本概念、特点、制度发展、价值追求,总结分析检务公开制度的现状,进而对该制度的完善提出建议,以期推动检务公开制度的发展与改革。  相似文献   

10.
检务公开包含在广义司法透明之下,向着“检务透明”目标发展.然而检察院法定职权的复杂性导致了检务公开评价标准难以确立.与此同时,在信息化大发展时代,检务公开制度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国当前检务公开存在的问题也暴露出来.本文以京津两地检察院网站建设为调查对象,分析和确立“检察院工作信息公开情况”、“检察院分功能管理工作内容公开情况”及“在线服务水平与举报、申诉问题解决率”的评估标准,对于加快检务公开的法制化进程实为必要.  相似文献   

11.
杜忠晓 《法制与社会》2012,(11):141-142
人性化的执法在威严的公信力下,可以极大地提高检察系统整体的社会能动力,在客观上促进检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在主观上也对检察干警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使其更自觉的遵守职业行为规范,从根本意识上促使其改进自身素质,也为检察职业道德的建设与学习提供了契机。因此,检务公开对整个检察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检务公开的范围和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定检务公开的范围应符合以下三条原则:(1)检察工作涉及的;(2)法律和有关规定允许的;(3)有可能影响公正执法的。根据检务公开的内容对检务公开对象所产生作用的不同,检务公开的内容可大致分为四类:(1)执法依据;(2)检务公开对象的权利与义务;(3)检察人员的职业纪律;(4)监督的渠道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目前的检察实践中,检察机关不断深化"检务公开",推进保密依法行政,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检务公开"的力度和范围距离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保密依法行政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造成该公开的检察事项被保密,该保密的检察事项被公开,影响了检察机关正常开展诉讼活动,限制了其法律监督职能的发挥,阻碍了检察事业的科学发展。笔者认为"检务公开"的限度是保密原则,检察机关深化"检务公开"不能超出保密原则这一限度,应当寻求二者的平衡。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本文着重分析了平衡"检务公开"与保密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且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措施,以期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为进一步推动检察事业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正检务公开,是指执法依据,执法程序,办案过程以及终结性法律文书的公开。目前,对于公开的终结性法律文书的范围有哪些,最高人民检察院还没有给予明确回答。实践中,各地检察机关对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的范围,大都为不立案通知书、不批准逮捕决定书、不起诉决定书、已生效判决的起诉书等,并未将量  相似文献   

15.
2014年初,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检务公开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此举对促进司法公开透明,加强检察机关外部监督,促进执法办案规范化建设,提升检察机关形象和司法公信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检务公开工作的重要性、当前实践中检务公开存在的主要问题、完善检务公开制度的对策和建议、当下作为检察机关应着重从几方面积极推进检务公开工作等几个方面阐述检务公开与司法公正的必然联系,希望能对实际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十余年来,检务公开作为检察机关一项内部改革制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的问题。主要是现阶段的检务公开究竟是检察机关的权利还是法定义务尚未定论,导致其性质及公开的程序、方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检察机关内部及社会各界对检务公开存有不同认识。这在相当程度上使检务公开流于形式,难以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7.
高树勇  张晶 《行政与法》2009,(9):105-107
检务公开是我国检察机关实践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检察机关在审查检务信息的公开性时运用的是证实思维,延误了审查的时间,应予以完善。证伪思维具有科学性和批判性,运用证伪思维审查检务信息的公开性符合认识的模糊性原理和证明标准的层次性。为了保障证伪思维在审查检务信息公开性中的运用,在贯彻全面审查原则的前提下,应明确检务公开的豁免范围。  相似文献   

18.
公开是监督的前提,而检务公开是检察机关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监督的前提。为了实现检察机关的国家法律监督职能,保证和维护司法公正,就必须实行司法公开和检务公开,使检察机关权力的运行在阳光下运行。而在检察实践中,怎样有效地推行检务公开制度,完善检务公开形式以及开辟检务公开途径都是我们必须加以考虑的问题。本文主要就检务公开的基本途径问题讨论怎样推进检务公开的深入发展,使检务公开逐渐规范化和程序化。  相似文献   

19.
论“检务公开”与保密依法行政的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目前的检察实践中,检察机关不断深化检务公开,推进保密依法行政,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检务公开的力度和范围距离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保密依法行政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造成该公开的检察事项被保密,该保密的检察事项被公开,影响了检察机关正常开展诉讼活动,限制了其法律监督职能的发挥,阻碍了检察事业的科学发展。笔者认为检务公开的限度是保密原则,检察机关深化检务公开不能超出保密原则这一限度,应当寻求二者的平衡。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本文着重分析了平衡检务公开与保密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且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措施,以期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为进一步推动检察事业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公开是监督的前提,而检务公开是检察机关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监督的前提。为了实现检察机关的国家法律监督职能,保证和维护司法公正,就必须实行司法公开和检务公开,使检察机关权力的运行在阳光下运行。而在检察实践中,怎样有效地推行检务公开制度,完善检务公开形式以及开辟检务公开途径都是我们必须加以考虑的问题。本文主要就检务公开的基本途径问题讨论怎样推进检务公开的深入发展,使检务公开逐渐规范化和程序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