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林蔚 《瞭望》2006,(38)
“幸福指数”不算一个新概念,不仅中国社科院今年早些时候就已推出过“准幸福指数”,而且,不少地方在制定与国家“十一五”规划相对接的发展规划和指标时,也纷纷围绕与建设和谐社会关系密切的幸福指数等概念作过不少探讨,但是,当邱晓华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后中国将推出幸福指数等数个“软性”指数时,还是获得了人们的一片叫好。毕竟由国家  相似文献   

2.
幸福是人们对一定时期“自身状况的满意”.然而在现代性思潮的影响下,幸福的追求演变成对物质财富的无止境占有和消费,致使幸福陷入了前提性的危机与困惑,即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的却是压力的倍增,幸福感的疏离.究其根源,在于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物质化致使幸福“物化”,在于工具理性的驱动下人之存在价值的迷失导致幸福的“工具化”,以及技术理性的张扬加剧幸福的“虚无化”.  相似文献   

3.
留给孩子太多财富,会剥夺他们自我创业,享受成功的乐趣“幸福”这一古老的命题,近年来成为社会热点,并遭遇“幸福陷阱”、“幸福指数”、“幸福政治”等一轮新概念的轰炸。人们如梦方醒般地重新认识与诠释“幸福”,其中奥妙耐人寻味。穷国比富国幸福?墨西哥《改革报》今年5月26日载文称,据民意机构对69个国家的研究,某些经济欠发达国家的“国民幸福指数”,远比公认的发达国家要好,如尼日利亚、委内瑞拉、墨西哥、坦桑尼亚等,均有50%以上的人认为自己非常幸福。而这一比例在德国仅为20%,在法国为31%,在堪称福利国家典范的瑞典为36%,在世界“一超”的美国为39%。  相似文献   

4.
陈鲁民 《民主》2007,(1):47-47
二十多年前,人们见面互相问候最多一句话就是:“你吃了吗?”而在我的老家,由于经常吃不上干饭,吃饭多是喝汤,所以常问的是:“喝汤了吗?”现在,早已温饱有余的人们觉得再问这句话就很俗了,也过时了,他们更关心的是“你幸福吗?”的问题。当然,吃饭和幸福也是有紧密联系的,吃不上饭肯定是不幸福的,整天饿得头晕眼花,哪有幸福可言;但天天吃山珍海味,吃得脑满肠肥,也未必就是幸福。南太平洋岛国瑙鲁富得流油,公民的一切福利政府全包,每人一年还享受35万美元的政府津贴。他们无须工作,却过着极其奢华的生活。人们都说瑙鲁是人间天堂,然而,这却是一…  相似文献   

5.
科伦坡专电 今年年初,中国供水工程小组在斯里兰卡的普塔兰镇打出第一口水井。清澈的井水源源不断地被抽上地面。 这一喜讯成了当地的头号新闻,人们奔走相告。顿时,男女老幼纷纷涌向井场。一双双拿着水碗、水罐、水盆、水桶的手伸向水井,人们争相品尝这凉爽的甜水。他们热烈祝贺中国供水小组打井成功。有人激动地说,中国“为斯里兰卡人创造了幸福”。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国家富强,还是民族复兴亦或是人民幸福,离开了劳动,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意大利作家拉·乔乃尼奥里说:“劳动是产生一切力量、一切道德和一切幸福的无比源泉。”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样离不开全体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  相似文献   

7.
幸福是快乐的感觉,幸福的诀窍就是让快乐系数大起来。“快乐系数”是人们将要满足的需求减去无法满足的需求的结果同现有需求的比值。幸福和痛苦是相对的,幸福在于地位、财富、物质享受程度,但更在于精神的丰富、道德的高尚、  相似文献   

8.
最早的“思”,是“饮水思源”。刚解放的时候,全国人民都沉浸在无比的幸福之中,各家各户门口贴的对联最多的是:“翻身不忘毛主席,幸福全靠共产党。”父亲说:“当时那种翻身作主的感觉,实在难以形容,人们很自然地想到:饮水要思源,那个‘思’是由衷的!”后来的“思”。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叫“忆苦思甜”吧,那时没有富的概念,也不敢有富的念头,人们没有办法真正感受得到甜的滋味,只能借阶级餐之类来映衬,这个甜,靠“思”而得来,这个“思”,实在算得上是  相似文献   

9.
刘曙光 《学理论》2009,(10):18-19
中国古代功利主义的“利”其实和“义”紧密相连的,他们的修身不是修利己之身追求个人的幸福,而是追求天下人的幸福。西方的功利主义的基础是利己主义、个人主义。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传统道德一次次被冲击面临崩溃的边缘。我们不妨用中国文化融合西方文化,把经济建设引向健康的轨道。胡锦涛提出的“八荣八耻”就是对传统“义”的丰富和开掘。  相似文献   

10.
徐培华 《民主》2013,(6):13-14
中共十八大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中共十八大报告“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以及“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再到“中国梦”发展定位,诠释的都是一个共同主题——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1.
潘多拉 《民主》2007,(2):38-38
有一首曾经流行的老歌这样唱道:“幸福在哪里?朋友啊告诉你,她不在柳荫下,也不在温室里,她在辛勤的工作中,她在艰苦的劳动里……”现在,“幸福在哪里”有了新答案:9月12日,国家统计局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后中国将推出幸福指数、人的全面发展指数、地区创新指数以及社会和谐指数等新的统计内容,以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民生、人文等方面的发展需求(《幸福指数推动社会进步》,《光明日报》2006年9月18日)。  相似文献   

12.
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为主旨的“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政治领域创造的进步成果.从政治学视野来分析,“中国梦”是由“中国梦”意识、 “中国梦”制度和“中国梦”行为构成的协调有序的社会系统组成.其中,“中国梦”意识是“中国梦”的灵魂,“中国梦”制度是对“中国梦”的规范要求和制度保障,“中国梦”行为是“中国梦”的路径.这三个部分之间相互依存并内在地统一.  相似文献   

13.
韩振峰 《党政论坛》2013,(19):10-11
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重要讲活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这段话清楚地告诉我们,人民幸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4.
赵青法 《学理论》2013,(12):45-46
你幸福吗?什么是幸福?如何对待幸福?已经成为我国当代社会人们聚焦的热点问题。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虽然产生于古希腊,但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具有几千年优秀道德资源的文明古国,仍然是一笔不可多得的优秀道德文化理论资源。阐述了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内涵及其实现幸福的中道原则,对比了我国当今社会人们对幸福不同层面的理解。提出应该借鉴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优点,结合我国现状,塑造中国和谐社会下的幸福观,即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相统一的幸福观;个人、家庭、社会幸福统一的幸福观;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统一的幸福观。  相似文献   

15.
相传远古时候,一只神鸡从天而降,落在八百里秦川西端的一座山峰上,光若流星,啼如雷动,化而为石。以后,那座落了神鸡的山峰被人们称为“鸡峰山”,山脚的古城,也就更名为“宝鸡”了。 这里的人们在鸡峰山上用铁铸造了一只“宝鸡”,不断焚香祷祝,虔诚地祈求它“打鸣”。人们以为只要宝鸡打鸣,就能跳离苦海,得到幸福。不过,这延续了千百年的祝福只能是个无法实现的良好愿望。 今天,人们的愿望变成了现实。近年,宝鸡市委和市政府的决策者不畏艰难,大胆开拓进取,使宝鸡市迅步跨上了全国改革的“特别快车”。人们欣喜地说:“宝鸡”真的“打鸣”了,而且一鸣惊人!  相似文献   

16.
张颐武 《瞭望》2013,(10):2-2
关于“中国梦”的讨论和思考已成为社会的热点这是我们对于未来的真实愿景,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奋斗的结晶,也是三十年来中国人努力劳作和创造的结果,是中国人对民族富强振兴、社会和谐团结、个体幸福快乐的共同期盼,是今天中国发展的大平台所提供的现实的可能“中国梦”的光芒正在我们前方闪烁今年两会正是展开了对于“中国梦”的信心与承诺。  相似文献   

17.
幸福的真谛     
毛志成的“幸福的真谛”一文对幸福的真谛有很多的感悟,提出不少富有哲理的观点,如:生活质量与幸福质量不是同一回事;一个人是否幸福,往往是一种自我感觉;丑恶的人绝难品尝到真正的幸福;彻底与“苦”绝缘的人,也绝不会追求到真正的幸福。  相似文献   

18.
《瞭望》2006,(43)
王光美:获中国消除贫困“成就奖”10月17日,于13日辞世的原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夫人、“幸福工程”组委会主任王光美获得第二届中国消除贫困奖的“成就奖”。享年85岁的王出生在北京, 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1946年任北平军调处执行部中共方面翻译,同年赴延安,任中央军委外事  相似文献   

19.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秦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安娜的命运是不幸的,其不幸有着必然性。通过对安娜命运不幸根源的探究,看到现实社会对于人个体的心理导向和观念变化的影响与压迫,从而进一步在现代社会视角的基础上来研究和对比人们对于“幸福”与“不幸”的理解。另外对安娜个人不幸命运的研究可以引起我们对现代社会中家庭、婚姻、幸福等问题的深思。  相似文献   

20.
唐剑锋 《民主》2011,(4):51-51
谁不追求幸福?谁不渴望尊严?然而,“幸福不是毛毛雨”.“尊严也并不写在纸上”:幸福和尊严,都“看得见、摸得着”。幸福和尊严散落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散落在每个人的工作中,散落在每个人的出行中。尊严属于道德范畴,幸福则遍及人生旅途中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