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家彪 《求知》2014,(6):19-21
<正>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我们要深刻认识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意义,始终坚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不断加强作风建设,以优良的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一、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这一点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不能丢  相似文献   

2.
王颖 《学理论》2008,(15):5-8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和优良传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新的历史时期,党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作风建设,尤其要通过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推进,这是党的宗旨的本质体现,是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思想指南。  相似文献   

4.
刘琨 《求知》2001,(12):26-27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关于把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的观点,对于我们更好地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强化我们广大干部的公仆意识,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好地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这既是对我党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继承和弘扬,又是对党执政60年来宝贵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要充分认识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对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以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  相似文献   

6.
党的作风关乎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关乎人心向背,关乎党的生命。聚焦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问题,这项任务要求我们必须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决心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必须做到环环推进重有序、求真务实重成效。  相似文献   

7.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我们要紧紧抓住并切实解决好“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一核心问题。 坚持理论武装,自觉树立唯物史观。要解决好世界观问题,最要紧的是加强对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首先要结合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的学习,把对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江总书记“三个代表”思想教育经常化,使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思想,充分依靠和凋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落在实处。其次,自觉树立唯物史…  相似文献   

8.
刘云光 《求知》2013,(9):4-6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全党正在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员干部务必要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党群干群关系.发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和党风、政风,如此才能始终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作为组工干部,要主动把握新的形势,适应新的要求,沉下身子,向下扎根,带头做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相似文献   

10.
只升华 《求知》2001,(12):7-7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一论断既是极为重要的政治观点,也是极为重要的政治要求。当前,贯彻好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关键是抓住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采取过硬举措,拿出扎实行动,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取信于民。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届四中伞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指出,“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并明确提出要“以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这既是对党的作风的核心和本质的深刻阐释,也是对党的作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2.
张瑞江 《求知》2001,(12):28-29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提出的这一论断,是极为重要的政治观点,也是极为重要的政治要求。企业党组织的一切工作,必须坚持以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特别是在加快推进铁路企业改革的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迎接新的挑战,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保证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个永恒课题,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必须经常抓、长期抓,特别是要建立健全促进党员、干部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在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问题上,必须建立健全走群众路线、促进党员干部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以实现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常态化、规范化和长效化。具体来讲,应着重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把选人用人作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 ,强调要“用好的作风选人 ,选作风好的人”。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 ,就要全面贯彻六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五坚持、五不准”,首要的是坚持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选贤任能 ,从根本上说 ,要靠机制 ,靠制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党的作风建设的现状,作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的问题是要密切联系群众,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而要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必须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一、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观点的唯物史观包括如下内容: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推动历史的前进和发展,因而是历史舞台上的主要角色。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创造…  相似文献   

16.
李乃彦 《求知》2001,(12):10-11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着眼于我们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决定》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党风建设的现状,明确提出了“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具体要求,同时强调必须把思想作风建设摆在党风建设的第一位。要求全党牢牢抓住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核心,全面推进党的作风建设。这为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通过对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和市委七届八次全会精神的学习,使自己对新时期党风建设的重要性有了更新的认识,并结合实际,对全区的党风建设现状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感到我们党风建设上存在的问题,都与思想作风有关。  相似文献   

17.
汪延明 《求知》2013,(2):53-54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同时提出: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的十八大召开不久,中央政治局又作出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这些都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加强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高度重视.采取有力举措解决影响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提出“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并明确指出 :“要充分发挥党的代表大会和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的作用。重大问题必须提交党委常委会集体讨论决定 ,涉及全局和长远的问题还应提交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讨论决定。  相似文献   

19.
陈章伟 《求知》2001,(12):18-19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是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建设的又一个纲领性文件。《决定》中提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是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尤其是第一条“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对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基本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外在表现,是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是带领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引路人。执政党的作风建设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执政党的生死存亡;作为党的作风的具体化与“人格化”,领导干部的作风(包括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状况如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