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制文摘     
《法制与经济》2000,(2):51-51
李敖要把李登辉关起来 有狂人之称的新党“总统”候选人李敖高举反“台独”的大旗,声称已掌握了李登辉贪污腐败的有力证据,他将“把李登辉关起来”。  相似文献   

2.
散木 《检察风云》2004,(21):62-65
台湾作家李敖在他的小说《上山、上山、爱》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那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在攀登台北圆山时的一段话:却说攀登圆山之前,要经过一个“太原五百完人”的“招魂冢”,这是台北一座著名的“宫殿式建筑”,据说它无言地述说着一段凄厉的故事——也即一段关于1949年“太原五百完人”的一个神话:“‘太原五百完人’是国民党在大陆撤退前的一批死难者,但他们不是国民党嫡系,而是阎锡山的人。他们在山西太原,在城陷以前,自知逃不掉,共产党也不会饶过他们,乃在太原城中最高的山头死守,其中有的还强掳城中美女一起“世纪末”,最后…  相似文献   

3.
法制文摘     
李敖要把李登辉关起来有狂人之称的新党“总统”候选人李敖高举反“台独”的大旗,声称已掌握了李登辉贪污腐败的有力证据,他将“把李登辉关起来”。李敖说,李登辉他们说“2005年以前,大陆没有犯台能力”,现在谁要武力犯台啊?大陆只要动员40万艘渔船同时开过来就行了。台湾有7941根高压电线杆,一个电线杆出问题就大停电,大陆让你每天停一个,不就全完了。导弹现在的误差  相似文献   

4.
张书克 《政府法制》2012,(17):35-35
胡适一生中挨过的骂可谓多矣。他得到的骂名可真不少,两个字的有:“走狗”、“汉奸”、“反动”、“竖儒”;三个字的有:“反革命”、“叛国者”;四个字的有:“丧行文人”、“无耻文人”、“胡说博士”;最长的是:“作自渎行为的最下贱的中国人”。谩骂他的人也是彤形色色,各路豪杰都有:有民粹派也有爱国贼,有文化保守主义者也有狭隘民族主义者,有陈独秀的同党少年也有孙中山的武装同志。  相似文献   

5.
江水寒 《法治纵横》2013,(15):42-43
当代中华奇人、台湾作家李敖先生说过;“也许,在多年以后,我会归骨于昆仑之西……”  相似文献   

6.
《伊索寓言》里有一则故事:一只青蛙从洼地里潮湿的家蹦了出来,大声对所有的野兽宣称:“我是一个医术高明、能治百病、博学多才的医生!”一只狐狸问他:“你连自己的跛足和起皱的皮都不能治,怎么能给别人治病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病人”给人治“病”,别人是不会接受的。同时,“病人”也根本不可能给人治好“病”。然而现实中却不乏类似“青蛙”这样的人,他们本身是“病人”,却处处以“医生”自居,要给别人治“病”。原泰安市委书记胡建学有一句最为人称道的廉政格言。他说,“钱”是什么?“钱”就是两个持“戈”的士兵守…  相似文献   

7.
虎年春节前,王搏是第一个把祝福短信发到我手机上的人。在回短信时,我调侃他:“你不会继续‘流窜’了吧?”他的回复是:“流窜计划已定,只因胃病难成行。”  相似文献   

8.
进入八九月份,台风刮得一直比较猛烈,但大多在东部沿海地带活动,而所到之处,可见狼藉。但近日,刮到北大的“敖旋风”,却带来了阵阵笑声和思考。李敖向来言辞激烈,但其中体现的思想却不乏哲理。笔者在回味其北大演讲的精彩之处时,猛然发现他对时弊的精彩剖析,颇像一些企业面临知识产权问题时的态度。李敖先生用非常地道的北京方言进行形象的描述。“嗝了”表示以死抗争;“颠了”表示不满现状而逃避:“嘚(音)了”表示以隐于世的消极态度对待世事等。  相似文献   

9.
庄秋水 《政府法制》2013,(27):46-46
1922年,梁启超应苏州学界之邀作一一篇演讲。他向在座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进学校?”他估计回答十之八九是“求学问”。然后他又问:“你想学些什么?”回答则可谓人言人殊。  相似文献   

10.
张永生 《政府法制》2012,(15):48-48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这样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出生于1857年的辜鸿铭一生获得过13个博上学位,他曾这样概述自己的一生:“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在民国时期,辜鸿铭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学贯中西的他被人称为“清末怪杰”。  相似文献   

11.
《法庭内外》2011,(3):58-58
法官: 我因与丈夫感情破裂而诉请离婚,但丈夫却有意刁难,死活就是不同意。为将我搞臭,让我没脸见人,他竟然一再在网络游戏上发布言论,骂我是“妓女”“婊子”“人见人睡”,租住的地方是“鸡窝”,还公布了我的真实姓名、详细住址和电话,使我的工作、生活、精神受到很大影响。我要求他停止侵害,消除影响,他却说法院没有判决离婚之前,我还是他妻子,  相似文献   

12.
张金明 《政府法制》2013,(18):18-18
任一官半职的人.坐在位子上,总想问一问下属:“和前任比,我怎么样?” 其实,他知道“人走茶凉”的道理,他的前任“自然不如他”。但他还要从下属的嘴里听到肯定的答案,——得到那点“快感”。  相似文献   

13.
鸟瞰上海     
一位事前不肯透露采访内容的老外导演问我:“为什么拍上海?”我回答说:“因为我是上海人。”
  “为什么选择登高拍摄?”,面对接踵而来的第二个问题我回答说:中国古人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想他不一定知道王之涣是何许人也,也不知道翻译是如何翻译的。但老外听完后点了点头说道:“高度很重要!”。  相似文献   

14.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人们敬重他,歌颂他,把他誉为“党的忠诚卫士”,并用“五个一”来概述他的精神风貌:“对党和人民的事业一心一意,对反腐败斗争一身是胆,对待群众一往情深,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对自己的要求一尘不染。”他,就是江苏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曹克明。  为了捍卫党的纯洁性,他疾恶如仇,同腐败分子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  曹克明同志本是一位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并获得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8年前,他背负着党和…  相似文献   

15.
李开周 《政府法制》2012,(20):31-31
南北朝时候,有个叫裴昭明的人,在桂林当市长(始安太守),三年任满,回京交差。他的老板齐武帝问他:“现在你手上有几套房?”裴昭明说:“报告皇上,一套也没有。”齐武帝不信,派人去调查,果然是一套都没有。齐武帝很感慨,对其他官员说:“裴昭明做几年市长,竟然没给自己弄一套房子,像这样的清官,恐怕是很难找到第二个了。你们去查查历史,看过去有没有这样的好干部?”  相似文献   

16.
字条之谜     
张士怀 《中国监察》2009,(20):62-62
老纪收集的办案资料里,有一张长长的字条。字条用的纸是从报纸上撕下的一个边,内容是用钢笔写的:“老纪等同志:请来看看我吧,我极想你们了。”落款是“老马,即日。”“极想”的“极”字,原来不是“极”,而是“想”字,大概是写字条的人觉得用“想”字难以表达他的心情,将“想”字划去,在后面写出“极想你们了”。老纪说,类似的字条他有好几张,其他的都散失了。  相似文献   

17.
不贪:视身外钱财如粪土不霸:视普通百姓如亲人不笨:清官不判糊涂案不软:顶住压力不弯腰1974年时他曾对他的朋友说,今后不进政界。后来他当了律师,因为律师是“民”不是“官”。1984年他被任命为县委常委、政法书记,1986年又被人大选为中级法院院长。至今已经当了13年的官,他仍说他不象官,他的特长也不是当官,并用一位外国朋友的话佐证:虽是法官,但更象教授。这位在官不言官,在官厌霸气的法官,就是广东省汕头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陈成书。依法治是就要用这样的人说起陈成书,偌大的潮汕平原恐怕难找出第二个和他经历相…  相似文献   

18.
天才也是人,他们的身上也有着许多明显的缺陷,有的甚至是与生俱来的。哲学家叔本华不信赖人,也不相信上帝,他的座右铭是:“信赖恐怖胜于信赖信仰。”他从来不肯让理发师替他修面,无论何时何地,人们一提到流行病,他便张皇失措,逃之天天。他在外面进餐时,随时自备一个皮杯子,他常常担心被人窃取财物。他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居心不良,  相似文献   

19.
在“考友”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如果你爱一个人,叫他去司考,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叫他去司考,因为那里是地狱。当然了,这是对司考经历调侃式的表述,但是从话语中却流露出司考经历的艰辛与获得成功的快乐。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我也曾是一名“司考人”,同样经历了一个痛并快乐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0.
凡接触过陈林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印象:这人实在。司法所的同事讲:“他为人诚实,工作扎实。”埠河镇的一位领导感慨地说:“他的执着和追求,体现了对事业的热爱、对群众的真爱。”“他是一个秤砣,镇得住,摆得平!”1992年,刚脱下军装的陈林来到了埠河司法所,这一干就是9年。9年来,他从1个普通工作人员干到司法所长,从1个“门外汉”干到对业务工作驾轻就熟。虽然有同行抱怨司法助理员地位低、职能弱、琐事多,但他说:“没有哪项工作能像这样直接为群众办事”。这句话道出了他所追求的全部内涵。2001年11月22日上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