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位朋友曾对我说,他下苦功通读过《二十四史》;另一朋友则说,他从头至尾读过《列宁全集》。两位朋友的刻苦精神及耐得住寂寞的劲头令我佩服。同时,也引发了我要谈论读书体会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我是看赵丹的电影长大的,小时候看《乌鸦与麻雀》,他演的“小广播”让我入迷:初中时在金城大戏院(今“黄浦剧场”)看《十字街头》,他演的失业大学生那副傻里傻气的落魄相令我难忘,还在教室里学他的俏皮样逗同学笑;高中时在大光明电影院看《马路天使》,他在阁楼上拉二胡为周璇伴奏的《四季歌》,我至今唱得有板有眼。后来在大学里聆听他的教课,他传授的“赵氏”银幕形象塑造,活泼生动,  相似文献   

3.
梁凌 《公民与法治》2013,(22):52-52
女儿临睡前突然问我:“妈妈,你知道《老人与海》里老人的结局吗?”她刚刚读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这本书我多年前看过,现在只剩下模糊的印象。我想了想说:“是老人与一群鲨鱼搏斗,最后胜利了,拖回一条大鱼,发财了吗?”  相似文献   

4.
王义 《中国律师》2006,(2):41-42
2005年10月11日,本人在中国律师网论坛发表《评律师事务所的提成分配制》一文,10月20日《法制日报》以《律所提成分配模式亟需变革》为题转载本文。作为“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激情论辩的反方,我继续与我方阵营的两位同行与正方三位同行,就“提成制”的利弊进行了辩论。“论坛”闭幕后,《中国青年报》以《律师不应“数钱论英雄”》报道了本人在论坛上发表的主要观点,之后,新浪、雅虎及许多省市的律师协会网站、《杭州日报》均作了相关报道。本人的文章及有关报道见诸媒体后,不少热心的律师朋友发表了许多看法,有支持有反对。出于对中国律师…  相似文献   

5.
用力过度     
罗西在2008年9月24日的《羊城晚报》上著文说,朋友从美国回来,天天有人请客吃大餐。轮到我请时,他由衷地赞美:“今天吃的最清淡,最安静,最舒服!”他发现,国内的很多同胞胃口很重,声音很高,动作很大……换句话说,就是处处“用力过猛”,如果太惜墨太温和,就很容易沉寂而无人知晓与理会。当今这个热闹的世界,最怕冷场。  相似文献   

6.
高铭暄是戏迷。少年时,父亲得高人指点对戏曲颇有心得,曾指点高铭暄学一些名家唱段,《捉放曹》《四郎探母》等都能上口。“我喜欢唱老生戏,现代戏居多,古典的也唱一点,比如《搜孤救孤》,比如《空城计》,还有《打渔杀家》……”高铭暄最喜欢的唱词,是《洪羊洞》杨六郎那一句“为国家哪何曾半日闲空”。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源与与载体的《周礼》,其内容应看作是作者对周代社会更加理想化的构筑。由于这种“构筑”,具有可行的诱惑力,所以历史上几次重大变革都曾借鉴了《周礼》中的若干设想。在当今社会亟待加强的法制建设中,《周礼》中围绕六乡设置的普法网络体秒,以及“观法”、“读法”等“以礼防禁”、“以刑纠民”的做法,仍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30年前,有人叮嘱我:“替朋友办事,事成,要告诉朋友此事办来轻松容易,以减轻朋友心理上的负担。”  相似文献   

9.
《中国监狱学刊》2010,(4):160-160
陈鲁民在2009年8月22日的《团结报》上著文《谷建芬的“失败”说》介绍说,作曲家谷建芬近日坦言:“我的作品90%都是失败之作。”她还剖析了“失败”的缘由,即“主要原因是雷同,缺少创新。”她决不容忍自己的作品有雷同处,也绝不重复别人唱过的歌,为此“毙掉”大量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晓林 《西部法苑》2001,(4):43-44
“性贿赂”立法问题引起了广大媒体及民众的关注和讨论。近日,《人民日报》、《检察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和《北京青年报》等新闻媒体,都刊登了有关“性贿赂”问题。的文章,对此展开了积极讨论,现将讨论的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中国律师》2008,(3):22-22
今年河南省“两会”上,在众多的代表和委员中。有9名具有律师身份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法制日报》、《河南日报》、《大河报》、《今日安报》等主流媒体都以较大篇幅进行了报道,河南律师参政议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2.
关于朱友硅的出生,各种史籍的记载是一致的。《新五代史》称“友畦者,太祖初镇宣武,略地宋、毫间,与逆旅妇人野合而生也”;《旧五代史》称“友蛙,小字遥喜,母失其姓,本毫州营妓也”;《资治通鉴》称“郢王友硅,其母毫州营倡也”。不论是“营妓”、“营倡”,还是“逆旅妇人”,都是古代“军妓”(相当于近代的慰安妇)的别称。在正史记载中,朱友畦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生母是妓女的皇帝。  相似文献   

13.
“安之若命”在《庄子》中共出现两次,历来论者都将它释为“听从命运安排”,故认为《庄子》有宿命论思想。但仔细分析,此处的“命”当作“自然之性”解,且《庄子》中出现的“命”,很多可作此解,因而不能说《庄子》有宿命论思想。  相似文献   

14.
华政 《检察风云》2013,(24):40-42
记者(以下简称“记”):在读大学之前,您已经工作了吗? 李林(以下简称“李”):上大学之前我工作过十年,工厂、部队和机关都干过。2003年《人民日报》记者对我有一个采访——“李林:不寻常的三个十年”,概括了我的主要经历。  相似文献   

15.
看客     
《法律与生活》2011,(16):48-48
第一次知道“看客”这个词,是在鲁迅的文章里。鲁迅的笔下有很多看客,有在《孔乙已》里嘲笑戏弄孔乙己的酒客,有在《祝福》里听祥林嫂讲阿毛故事的男人和女人们,有在《药》里围观革命者被砍头的“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的人……老师告诉我们,当年鲁迅弃医从文,在他的笔下,自始至终贯穿着一个主题,那就是疗救看客。那时候,我是看客的看客。  相似文献   

16.
王溢嘉 《政府法制》2013,(14):17-17
《战国策》有个故事说:甘茂当秦国宰相时,秦王很喜欢公孙衍,有一次私下对公孙衍说:“寡人将任命你当宰相。”甘茂的一个部属偷听到了,转告给甘茂。甘茂于是入宫拜见秦王,说:“恭喜大王将得到一位贤相,我特来道贺。”秦王有点心虚地说:“寡人将国事都托付给你,  相似文献   

17.
翟峰 《公民与法治》2014,(17):32-33
早在2005年,我就在地方人大代表中第一个开通了人大代表博客。此事的起源是这样的:由于当年我常给包括《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环球》杂志等在内的一些国家媒体投稿,因而当《环球》杂志社在国内首次引进精英博客,并诚邀我设置个人网络日记博客时,我便主动提出,想设立“代表博客”,以此用来征集网友意见和建议、记录代表履职心得。  相似文献   

18.
佚名 《政府法制》2013,(14):25-25
“一毛不拔”,语出《孟子》,是孟子攻击杨朱的话。《孟子·尽心上》中说:“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意思是:“杨子主张为了自己.哪怕拔掉一根毫毛就可以对天下的人有利,他也是不干的。”  相似文献   

19.
刘阳 《政府法制》2009,(13):31-31
王元化先生《九十年代反思录》之“近思札记·八”对“诸葛式的法治”作了阐发。先生引贺麟《文化与人生》一书中《法治的类型》一文,认为《出师表》中“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这几句话“既提出严纪律,信赏罚,兼有申韩之长,又提出要去偏私,以求达到公平开明的政治,乃是代表道德的法治最精要的宣言。”接着又说挥泪斩马谡“更说明诸葛对行军的法令,朋友的情谊,双方顾全”。  相似文献   

20.
我们经常说中国发展进入到问题多发阶段,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很难一伸手就摸到石头了,因此就要“潜水”,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党是靠调查研究起家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的奠基之作是两篇调查报告,第一篇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第二篇是《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而《反对本本主义》第一个标题、第一句话就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我们党所有的正确决策,都是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认真调查研究,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结果。陈云同志说过,“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研究情况,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定政策”,这是很有见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