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司法的本质是实现民意,但由于民意具有非理性的特点,加之我国民众法治观念淡薄,尤其需要理性的司法加以引导。加强裁判文书说理并将裁判文书上网公布,久而久之就可以感化民意,引导民意走向正确的方向。民众法治意识增强后又可以反过来支持司法,实现司法与民意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
梁群 《中国审判》2010,(1):44-45
人民性是人民法院的核心价值,最高人民法院王胜俊院长强调,偏离司法的人民性,司法工作就会陷入困境和险途。“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其目的就是要坚持司法人民性,即努力维护民众权益、真正尊重民众意愿、切实方便民众参与。了解民众司法需求,倾听民意、尊重民意并以此改进法院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新需求,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民众对死刑的支持与民众的死刑知识水平呈反比例关系,民众的死刑知识越丰富就越会反对死刑,不过基于报应原因而支持死刑的观念将不会因为死刑知识的增加而改变。死刑知识对死刑民意的影响受知识类型的制约,而导致死刑立场发生改变的最主要因素是无辜者被执行死刑的知识。已经改变的死刑民意会在“核心价值观”的作用下出现一定的反弹,回到他们最初的、没有接受死刑知识之前的状态。死刑民意的引导应当综合运用知识和情感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执行与民意     
缪星  邹芸芳 《法制与社会》2010,(30):134-134
民众启动执行程序,期望通过司法化解纷争,实现公平正义,本身表达的就是民众的意愿。文章简要介绍了民事执行的现状和民意的定义,阐述了民意参与执行的价值、功能以及路径,并对执行中民意的转化方式做了阐明。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人大工作公开化的推进,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人大也越来越受到民众的关注。处于当前蓬勃发展的民意时代,构筑起有效表达、准确评估、合理筛选、及时回应民意的科学机制,对推动人大工作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公众民主法治意识的觉醒,民意介入司法的愿望日益增强。司法在坚守公正底线的同时,如何充分尊重、吸纳民意,实现司法与民意的完美契合,是当前人民法院面临的一个难题。刑事案件由于其所涉法益的重大性和不可逆转性,容易引起民众更多的关注,本文拟对民意介入刑事司法的若干问题加以分析,以求建立司法与民意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民意的概念及其特征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民意是指"人民共同的意见与愿望",通俗地讲就是"公众的意愿"。具体到刑事司法中,民意是指民众对于有重大影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许多西方国家死刑废止潮流的袭来,死刑的存废问题再度被推上争论的高峰。而在死刑是存还是废的这一尖锐问题上,除了相关权力机关在立法上能够做出决定外。不得不承认的是,民意对死刑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我们国家死刑民意究竟是倾向于存还是废?我们通过对安阳市滑县地区进行死刑的民意调研,来研究分析我国死刑民意的倾向。然而在对待死刑民意上,我们不能盲目否定死刑民意,当然也更不能不顾一切地听从民意。我们要辩证地对待死刑民意,正确地引导民众对死刑观念的转变。使符合人类文明的、科学的死刑观在民众心里扎根,只有这样,我国才能汇入不可阻挡的死刑废除的世界潮流。  相似文献   

8.
《法治与社会》2010,(12):F0003-F0003
陈红太在《人民论坛》撰文说,民意,一般的语意就是“民众的意愿”,或哲“人民共同的意见和愿望”。陈红太认为,民意的“组织化表达”和“制度化表达”是两种理想状态。“组织化表达”是指把分散的、局部的民意通过现有的组织架构,即政党、政府、人大、政协、人民团体、自治组织以及社刚集中起来,形成组织化的意志,  相似文献   

9.
徐礼鹏 《法制与经济》2013,(6):41-42,45
现代法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民意对法院刑事判决的影响不可避免。在此我们有必要厘清民意与刑事裁量权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之间的互动,把握好理性民众的合理诉求,使民意对刑事裁量权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鑑娜 《法制与社会》2010,(23):294-294
本文简要论述了一向与死刑问题紧相随的民意问题,阐述了民意的重要性,分析民众出于恐惧即对安全的需要而强烈依赖死刑,进而指出应该对民意进行理性分析,通过政府、社会团体、媒体、学者等对民意进行各方面的引导。  相似文献   

11.
董妍 《法庭内外》2013,(10):48-49
在听证会制度被引人中国之初,公众对此寄予厚望,希望能够通过这项制度,实现政府决策科学民主以及民众参与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美好愿望。然而,近几年来有关听证会发生的接二连三的怪象,让民众不禁疑惑,听证会究竟是公众监督发言、参与管理社会事务的平台,还是有关部门糊弄民意的皮影戏。听证会的凝聚力和公信力不断下降,民众参与的热情不断下降,甚至出现听证会无人报名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王永飞  蒋传光 《法制与社会》2013,(6):118-119,123
网络迅猛发展催生信息碎片化时代的到来。信息碎片化使得司法空间日趋开放,民意的表现形态更加多元。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广泛存在,表面上看,掌握信息量较充分的司法机关却往往被掌握碎片化信息的民众汇集的民意所左右。实质上,其背后往往是权力越界干预司法的病态机制在滋生、蔓延。构筑良性的民意与司法互动机制,一要探索司法职业化和民主化辩证统一的司法独立之路;二要民众理性的对待法律。  相似文献   

13.
判决与民意——兼比较考察中美法官如何对待民意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职业主义要求法官像法律家那样思维,但是按照民主主义的要求,法官应该像民众那样思维,判决应当符合民意。在中国,传统法官采用平民化、大众式的思维方式,力求判决能够体现民众的意愿。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现代中国。而在法律职业发达的美国,法官在对民意的问题上既强调限制又强调开放,具有两面性。中美在判决与民意问题上的共性与差异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丽 《法人》2008,(6):24-25
随着厦门PX项目的流产,民众宽容的忘记了政府曾经的伤害,曾经质疑的学者也将顺应民意的帽子送给了厦门市政府,但是这还不能掩盖厦门市政府决策的违法性  相似文献   

15.
死刑民意及其内部冲突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对死刑民意的调查研究存在着调查对象和分析方法上的缺陷。通过对死刑民意的最新调查和统计分析发现,与主张完全赞成死刑和主张完全废除死刑的人数相比,多数人主张限制和减少死刑的适用。不过调查同时发现,我国民众的死刑观念不仅受到了多种相关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且还存在着明显的内部冲突。这种冲突主要表现为民众对死刑的抽象态度与具体态度之间的冲突以及死刑民意的内部情感冲突。我国可以通过适当的制度设计引导死刑民意的理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民意在现今的审判活动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但民间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伦理道德、舆论引导和专家意见等。刑事审判中必须考虑到民意中的合理因素,但在民意话语与司法话语相互角力的情况下,司法应当牢牢掌握话语权。更重要的是司法要通过审判活动,引导民意,培养民众对法律的信仰。  相似文献   

17.
《法治与社会》2012,(3):16-17
微博是代表与民众沟通的“快速通道”,“微博问政”自然成为人代会的新亮点。无论是详解立法、监督、选举等信息,还是立法吸纳公众意见,改善人大公共关系的关键是在意民意的表情。  相似文献   

18.
当今社会,民众的民主、法治意识增强,对于司法活动常常会表达出自己的意见,新闻媒体的发展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更为民意的登场提供了一个宽阔的舞台。民意对司法公正产生了一些影响,既有好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本文从司法公正入手,论述了民意对司法公正的影响,以及面对民意,司法应持有的宽容而理性的态度,以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实现司法公正与民意的双赢。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加强,人们越来越开始关心法律问题和事件。民意作为社会民众所特有的意见、意愿、看法,它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我们在进行司法活动中不可避免的。那么民意将对司法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本文首先从民意和司法的概念入手,然后分析了从古至今民意对司法的影响,最后详细分析了民意对司法产生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传统人治精神及人本观念横行和当下民众"义务警员"倾向①,造就了舆情民意青睐刑事司法审判之不争事实。网络语境下,如何应对舆情民意扩张造成的刑事司法审判危机成为司法机关的当务之急。而要想从此困境突围,必须深挖和解构刑事司法审判视野中的舆情民意,对现行舆情民意能否影响刑事司法审判运行状况之尴尬境况进行实证辨思,并恰当通过舆情民意了解渠道创新配以科学的反馈机制,也方能作好判研刑事司法审判中的舆情民意真相这一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