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如果说世界上有一个国家在看待人与能源的父系时,想法和法国最接近,那这个国家就是中国。”说这番话的是去年曾来中国访问的法国总统萨科齐。他还表示,法国愿与中国分享其先进的节能技术。法国人日常很注意节约能源,而事实上,中国老百姓平日生活中节能的做法也很多,可以说中国民众节能减排的意识提高得非常快。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学者,关于梦的实质,观点主要有四:“梦者象类也”、“梦者寐而觉者也”、“梦者形闭而气专乎内也”和“梦者思也”。关于梦的类型,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六梦说。关于梦的成因,思想家多主张“因情生梦说”;医家多主张“淫邪发梦说”。关于梦的功能,医家多主张寻梦治病;思想家则主要探讨梦能否预兆吉凶祸福,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本文对中国古代释梦心理学思想的这四大内容逐一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3.
红柳,沙漠中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植物,根扎得深、触须伸得长,不但能防风固沙,而且也是治疗风湿病的良药。故有“观音柳”和“菩萨树”之称。当代辞赋家蒋红岩著有“红柳摇风锦绣文,叶飘纷落杏花村。醉吟诗骨词魂瘦。秋水无痕空照人。”的绝句。一如在新疆扎根的基层民警。  相似文献   

4.
程新友  王伟  孙斌 《检察风云》2014,(24):69-70
近年来,关于相亲的话题热度居高不下。这从一些社会流行语中可见一斑:“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嫁给富二代,可以少奋斗20年”、“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等等。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相亲成为了一种快餐式行为。俗话说:“千里姻缘一线牵。”“工作太忙,认识人太少,交往圈子小”等原因使大龄女、大龄男为择偶而忙碌。于是,专业红娘应运繁荣起来。  相似文献   

5.
无权处分与买卖他人之物的效力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合同法第51条规定:“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其含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所谓“处分”,在民法上的意义有广狭之别。最广义的处分,包括事实上和法律上的处分。民法通则第71条关于所有权的规定中所指的处分,即属于这种最广义处分。广义的处分,仅指法律上的处分,其中包括债权行为,如买卖、保证等,也包括物权行为和准物权行为,如所有权转让、债权转让、债务免除等。①狭义的处分,则是指“处分行为”,即是指使某些特定权利直接发生得丧变更之行为,…  相似文献   

6.
《公民与法治》2013,(6):14-14
为讨千元工资,得办9种证;“4次还嫌急,还有20多次的呢”……中央三令五申不准拖欠农民工工资,尽管多部门联动推动“清欠”工作取得效果,但一些被欠薪者仍倍感无助,频繁遭遇“弹簧门”。  相似文献   

7.
胡君 《法治研究》2008,(9):12-14
“人本”或“人道主义”思想是马克思早年法学思想中体现得最为突出的一种法哲学思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或称《巴黎手稿》)一书中,马克思集中对异化与私有制度进行了一种历史辩证法的批判,并在批判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关于“人类自由”与“人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飞儿 《政府法制》2014,(11):39-39
先秦时还没有“中国人民”这个词,当时“中国”和“人民”都是单独使用,词义也不同于今天。“中国”本意是指京城,《诗经》中就说“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后来也引申为中原地区、天下之中心等。而“人”与“民”,在先秦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说文解字》说:“人,天地之性最责者也……民,众萌也。”  相似文献   

9.
陈强 《政府法制》2008,(2):53-53
刚到美国时,对中国十分感兴趣的牧师Paul曾经问我:“你知道美国人最羡慕中国人什么?”。正当我绞尽脑汁寻找“最佳”答案时,Paul感叹道:“你们中国人对老人很孝敬,老人和子孙在一起,其乐融融,令我们很羡慕!”  相似文献   

10.
一民 《政府法制》2012,(20):43-43
有才的人,什么时候都会被人称赞,受人敬仰。不过,古代赞人有才的说法远比赵本山小品中的“你太有才了”要丰富多彩又文雅贴切,不妨列举一二,以供读者共同赏析。最有才的当属曹植的“八斗之才”。因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曾言:“天下有才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相似文献   

11.
中国监狱史上有“皋陶造狱”之传说,“狱”作何解,与今天的“狱”字有何联系,是中国监狱史上一直探讨的问题,也是涉及中国古代法律语言中关于“狱”字的正确解释的问题。实际上,从多方推定,“皋陶造狱”与典无据;“皋陶造狱”是汉代人的推断;“狱”的本义与引申义存在着源与流的演变关系,这种流变关系,吻合了“皋陶造狱”说法,从而为汉代人“皋陶造狱”之说找到了注脚和基石。  相似文献   

12.
权力这个东西,自古就很“霸道”。在权力运行的时候,在权力发威的时候,在权力遇到阻力的时候,这种“霸道”的个性,展现得更加充分。源于此,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权治”才被认为是最“神圣”的权威: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心灵深处,根深蒂固。随着社会的进步,“权治”越来越不得人心,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政府“执政为民”、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最古老的学术史,恐怕要算《庄子》之“天下”篇了。此篇文章对当时百家之学各有褒贬,指出诸家缺陷均是“得一察焉以自好”,其原因则在于“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如此自然不能看到“天地之美”、“神明之容”了。  相似文献   

14.
参观过第九届安博会的人没有不知道视得安的。在D馆展厅里,他们利用十多个相邻的标准展位搭建了一个巨大的“舞台”,成为展馆里最抢眼的景点。了解视得安的人都明白这是他们的一贯作风--大手笔的经营方式。  相似文献   

15.
入土为安     
何进 《江淮法治》2010,(4):29-29
中国有一句俗语——“入土为安”,意思是说人死后只有埋入土中,方得其所,生者才能心安。古时的中国,对“葬”很是讲究,人死后不仅仅只是装入棺椁埋入土中那么简单,还包括风水、孝道等等诸多方面。而挑一个风水宝地将先入隆重、妥当地安葬,对于古时的中国人来说,就意味着死者能够得其所归、生者能够平平安安、子孙能够兴旺发达。因此,旧时的中国人一直固执地实行土葬,对于葬礼也有很多的禁忌和讲究。  相似文献   

16.
春节,中国最强大的传统节日;回家过年,多少年来游子不变的心声。每当年关将至,看着壮观的春运队伍才意识到有多少人在“背井离乡”,而无论回去的路多么艰难,回家、回到父母所在的地方、回到心底的故乡,都是中国人心中最执著的愿望。因为那看似简单的回家之旅,其实是一条寻根之路,在这条路上,我们看到“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也尝试着“与过去和解”。  相似文献   

17.
闫亮  马琼 《政府法制》2014,(33):40-41
“票子、房子能带来幸福么?”英国女人疑惑。 “或许不喜欢他,可是钱很重要啊!家里人和周围的人也会觉得我嫁得好。”中国女人说。  相似文献   

18.
白丁 《政府法制》2010,(12):4-5
西方风俗以询问女士芳龄为失礼,而中国官场以打探“真年”为禁忌,此恰能相映成趣。与靠好爸爸做官者大多虚增年龄的做法相反,通过科举得官者有不少人自减年龄,就连《儒林外史》中的那个“忠厚人”范进都一减就是24年,那些滑头滑脑的人该减多少?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男人们大抵最害怕自己戴上那“绿帽子”,却做梦也想着整顶“乌纱帽”,哪怕是个村官也好歹是项“乌纱”。“绿帽子”与“乌纱帽”这两顶特殊的“帽子”,对中国男人来说无疑是一悲一喜。说到这两顶“帽子”的来龙去脉,则各有一段让人饶有兴趣的史话。  相似文献   

20.
热词     
《江淮法治》2011,(2):4-4
77元廉租房 “一个月77块,承担得起。”廉租房住户郭春平对总书记说的这句实话,引来一片质疑。有人在网上对她进行人肉搜索。“北京市公务员”、“朝阳交警大队”这样的“身份”和“单位”,“郭春平母女出游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及照片这样的“事实”和“物证”,不由得人不相信,迅速成为网络舆论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