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2年的中亚     
在2001年的国际反恐浪潮冲击下,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冷战后的空前变化,北约军队进驻了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大国力量对比出现急剧消长。在大气候骤变的激化作用下,2002年中亚各国国内力量也发生了空前的裂变,政局在不同程度上出现波澜甚至动荡。各国当局分别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针对内外因素的变化而做出重大政策调整,从而在各国200年局势发展中表现出一些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2.
2003年的中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3年是中亚地区形势发展相对平衡的一年 ,各国政府利用这一时机对本国政治体制、经济秩序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解决 ,巩固以总统制为核心的中央政权 ,适度调整经济发展重点 ,在一些国家收到明显效果。对外继续实行大国平衡务实外交政策 ,在已经形成的与美国及北约深层军事合作局面下 ,注重与俄罗斯及独联体各国发展合作关系 ,加大与各类国际组织的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同时 ,在中亚地区的恐怖主义活动、有组织跨国犯罪等问题依然威胁着各国的稳定与安全 ,而且随着近年来地区总体安全格局发展 ,其活跃地点和表现形式也在发生着不同程…  相似文献   

3.
欧盟的中亚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盟的中亚政策是其大周边战略的一环,是为了配合睦邻政策,服务于稳定周边的目标.欧盟中亚政策的形成和演变经历了五个阶段,每个阶段侧重的利益目标不同."新中亚战略"把能源与安全确定为中亚政策的主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欧盟与中亚国家在安全、政治经济改革、能源和交通、投资与贸易方面进行紧密的合作.欧盟中亚政策存在的一些问题,加上欧盟面临的各种挑战,导致欧盟在中亚"大博弈"中处于"第二梯队",位于俄、美、中三国之后.  相似文献   

4.
2005年的中亚形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是中亚地区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一年.政治上,受格鲁吉亚"玫瑰革命"和乌克兰"橙色革命"冲击波的影响,一些国家出现剧烈的政治动荡.3月下旬,吉尔吉斯斯坦政权更迭;5月中旬,乌兹别克斯坦发生"安集延事件".经济上,各国间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哈萨克斯坦发展势头强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头羊;吉尔吉斯斯坦受政局动荡影响,经济出现下滑;其余国家经济继续恢复性增长.安全上,恐怖主义威胁仍十分严峻,宗教极端势力继续蔓延,并且凸显武装暴力色彩;阿富汗毒品对中亚地区的渗透有增无减,中亚国家已成为阿富汗毒品的主要流通地.地缘政治上,大国搏弈继续全面展开,美俄围绕争夺地区主导权展开新一轮激烈角逐,频繁"过招",地区力量对比此消彼长.  相似文献   

5.
2004年的中亚形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4年中亚地区形势总体平稳。各国政治局势没有出现大的动荡,但反对派合纵连横动作不断,外部势力也积极介入各国内部事务;经济继续稳步发展,但国家间发展不平衡进一步拉大;对外继续实行大国平衡务实外交政策,区域性合作机制建设小步前进;安全形势遇到新的挑战,自杀式恐怖袭击首次“登陆”中亚地区,宗教极端势力、恐怖势力的活动出现分散化、小型化趋势。一、政治局势稳中有忧2004年中亚各国政治形势基本稳定,但面对新一轮总统更迭期的到来,各派政治力量厉兵秣马,跃跃欲试,朝野间争夺总统权柄的大战一触即发,发生在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和…  相似文献   

6.
中亚是伊斯兰极端主义非常活跃的地区,目前它已成为宗教反对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以伊扎布特为代表的极端势力越来越多地介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参与总统和议会选举,积极获取政治权力.极端主义已对地区稳定、国家安全造成了新一轮冲击.  相似文献   

7.
中亚无核区问题探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中亚无核区是保障中亚地区安全与稳定的重大举措.它从提出到现在经历了务虚和务实两个阶段,现已开始实际操作.建立中亚无核区有利于中亚国家免遭核武器的威胁、防止毒品走私、防止武器贩运、治理日益恶化的环境和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中亚国家在建立无核区问题上立场基本一致,5个核大国对此亦持支持态度,中亚无核区条约有望签署,但条约的贯彻落实将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中亚无核区最终会建立起来,从而为中亚的安全与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亚的伊斯兰极端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兹别克斯坦的伊斯兰极端主义分子在塔吉克斯坦反对派联盟和阿富汗塔利班的支持下,于1999年夏天在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制造了震惊中亚的"巴特肯事件".对付宗教极端主义既要开展国际合作,更应从根本上解决国内的社会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对中亚地区①严格学术意义上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根据其研究内容与发展线索,大致可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1)20世纪30年代.  相似文献   

10.
11.
根据权利分配理论、相互依存理论、建构主义等合作理论,苏联解体后的中亚国家整合存在一定的可能性。但各国的政治体制、相互间松散的经济联系和诸多矛盾令整合尚难实现,相关的地区外大国在该地区的博弈更恶化了整合环境。因此,中亚地区整合仍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2.
2006年,国际格局调整加快,世界热点问题升温,大国协调进一步展开,中国外交硕果累累。2007年,世界将进入深度调整,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但局部紧张可能加剧,尤其是伊朗核问题有可能升级,中国外交则在面对新机遇的同时有可能遭遇更复杂的挑战。鉴此,《现代国际关系》编辑部于2007年1月6日举办“2007年国际大势前瞻”研讨会,特别邀请30多位京内外专家学者在总结、回顾2006年国际形势的基础上,着重对2007年国际形势及中国外交的变化趋势进行前瞻性分析。现将研讨会主要观点辑录如下,以期有助于读者更准确把握国际形势走向。  相似文献   

13.
欧亚基金会是美国在前苏联地区实施民主渗透活动的重要机构。了解欧亚基金会在中亚的活动情况,对于我们深入认识美国的中亚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亚区域合作与上海合作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亚地区各国独立后的国家进程已经历了近15年的艰难历程,在取得了巩固主权、社会建设和发展经济等主要方面的卓著成就的同时,依然面临着历史遗留的和时代发展带来的诸多困难与问题。考虑到本地区地缘政治特性和民族国家固有的内外联系,中亚各国纷纷借助于不同形式和不同功能的区域合作完善和发展各自的国家能力,并以此抵御全球化对本地区的冲击。在层出不穷的区域合作模式中,上海合作组织正以其全新的合作理念、灵活的合作方式、广阔的合作前景越来越引人注目。在不断变化着的世界和地区形势面前,解决自身合作定位等重要问题已成为上海合作组织健康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美国对中亚的军事安全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联解体后,美国借助参与哈萨克斯坦无核化进程之机堂而皇之地开启了介入中亚军事安全的大门,并利用阿富汗反恐战争,在短短几个月内迅速确立了在中亚地区的强大军事存在.美国通过大国间反恐合作在中亚获得的超乎寻常的优势地位已经派生成为与中俄两国在中亚竞争的潜在砝码.  相似文献   

16.
日本进军中亚的深层盘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继2004年8月和今年6月,日本和中亚5国分别在阿斯塔纳和东京召开两次“日本 中亚”外长会议之后,8月28—31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又对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进行了访问。这是日本政府首脑首次访问中亚国家。小泉访哈期间,双方签署了《加强双方和平利用原子能合作的备忘录》。  相似文献   

17.
中亚五国发展回顾与跨世纪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五国1991年先后独立至今,已经度过了9个年头。在经历了曲折艰难的国家草创初期之后,各国的政权建设趋于成熟稳定,经济生产开始缓慢恢复,对外政策也逐渐灵活稳健。但是,随着中亚地区①内部各种矛盾的发展和地区外部势力影响趋强,中亚各国在跨入新世纪时仍将面临纷繁复杂的形势,广阔的前景与潜在的危机共存,构成了中亚各国发展的共同特点。一中亚五国独立后克服了最初几年暂时的迷惘和彷徨,在政权体制、经济发展和对外政策等重大领域中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为今后的发展奠定…  相似文献   

18.
9·11事件后,美国等西方势力加大了对俄罗斯、中亚地区非政府组织的利用和支持力度,将其作为推广“民主”的重要手段。俄罗斯和中亚的非政府组织大致有宗教性非政府组织、民族主义非政府组织等七个类型。各种性质的非政府组织的存在一方面有益于中亚各国和俄罗斯的民主化进程,同时,也滋生了极端民族主义、极端宗教主义和恐怖主义,严重损害了这些国家的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19.
中亚位于欧亚大陆之间,是国际地缘政治的战略要地,欧盟要成为全球战略玩家,中亚是其全球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欧盟与中亚关系主要建立在“发展政策”基础上,对中亚的援助是欧盟全球援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欧盟的诸多战略利益,其中民主化、人权、良治等问题是欧盟发展援助的“主流议题”。中亚国家大都是欧盟眼中的“极权国家”,即便在具备西方民主模式的吉尔吉斯斯坦,欧盟也对巴基耶夫的执政能力及2009年7月的总统大选表示不满。  相似文献   

20.
The paper explores Russia's role in security in Central Asia, which analysts interpreted as projection of hegemony. It argues that this role is changing and is shaped by a variety of factors, sometimes acting in contradiction to one another. Domestic agenda is influenced by the danger discourse on drugs and anti-migrant sentiment and urges to detach from Central Asia. Moscow maintains a military presence in the region but is uncertain if it has serious enough stakes to justify a robust approach to security. Refusal to intervene in Kyrgyzstan in 2010 serves as a potent case. Regional organisations echo the non-intervention stance. As a ‘cost-benefit’ approach to security gains momentum, the paper asks if a policy of selective engagement is emerging when only the issues threatening Russia directly will be addressed. The implication can be a security vacuum in the region, affected by ethnic conflict, inter-state disputes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withdrawal from Afghanist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