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恩格斯从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的视角出发,将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简约"概括为历史合力论,对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理解和运用唯物史观作出了重要贡献.根据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人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剧作者和剧中人物,每个人都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合力有所贡献.历史合力论视域下的"以人为本"思想就是社会和个人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实现人的真正解放,即"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它是共产主义社会条件下人的生活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社会和个人都知道"谁"以人为本、以"什么人"为本、以人的"什么"为本、"本"是什么,每个人都实现了自身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的完美结合、历史剧作者与剧中人物的辩证统一.这一旨在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以人为本"思想,犹如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热切地昭示人们:只有每个人都实现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才能"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只有实现此种意义上的"以人为本",每个人才能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推动社会发展朝着正确的方向顺利前进.  相似文献   

2.
看来,在以人为本的理解上还有些话要说,也还有些问题要研究。报刊上时而发表“解读”的文章,有的问题虽经解读仍不清晰,有的解读本身就有问题。简单归纳一下,至少有以下几点:以人为本的整体概念,是不是指以所有的人也就是一切人为本,或者像有的文章所说的那样以所谓“类存在意义上的人”为本?人是社会的人,以人为本就应该是以整体社会为本,如果离开以社会为本去讲以人为本,那岂不是鼓励以个人为本?不能把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等同起来,“民”过去是相对统治者、现在是相对领导者而言,把以民为本混同于以人为本,就把以人为本的意义和范围降低和…  相似文献   

3.
王翠英 《前沿》2005,46(6):24-27
“以人为本”社会理念的出现是我国社会政治经济体制变革在人们的思想、观念里导致的必然结果,是与我国目前的社会历史条件密不可分的,反映了改革开放在人们精神上的变化。但对这一理念的理解却存在着分歧。以人为本,是以什么人为本,以人的什么为本,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李斌 《前沿》2009,(11):38-43
意识形态工作是以人为对象、从文化层面上引导和教育人的活动。以人为本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出发点。以人为本,才能为意识形态工作正确定位,也只有以人为本,意识形态工作才能充实内涵,提升境界,才能创新发展。人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全面认识和把握人的需要及人的本质是创新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在新时代,我们应该如何重新深入理解和对待"人",这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问题、真问题、核心问题。要想科学地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回到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或者"人类观",从理论背景和潜台词方面重新认真关注和思考这几个要点:人既是马克思主义的起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终点;在本体论的意义上,现实的人的存在,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存在者;从"本态论"的意义上看,实践是人类特有生命活动的本质形式;人类的生存发展和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视角;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是一套以人为主体,说"人话"的哲学。  相似文献   

6.
教育是什么?追问这一问题的必要性何在?在《什么是教育》中,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提出:"如何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塑造功能融合起来,成为人们对人的教育反思的本源所在。"(1)对"灵魂的塑造"的强调,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密不可分。如果人成为一种纯粹的客体和被训练的对象,不仅不能思考生活与存在,而且头脑还将被混杂的知识所充斥。雅斯贝尔斯坚信人必须寻回教育的本源,重新打开自我生成的途径,进入对自身存在的思考之中,从而成为真正的人。  相似文献   

7.
各学科都有关于以人为本的诠释,当把以人为本纳入到行政立法中予以考量时,我们所面临的困惑首先就是其价值选择是什么。法是公意的体现,它本来就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但如果我们一味地去强调公意,而不去强调作为个体的人的利益的话,那与我们所强调的以人为本也是背道而驰的。作为一种价值追求,以人为本更应强调作为个体的人的权利和利益。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从人权建设和人权保障的角度来看,"以人为本",科学地回答了在发展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人权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以什么人为本、以人的什么为本以及如何实现以人为本"这一核心问题,具有极为丰富的内蕴。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自己的学说归结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这一学说揭示了人的自由的本质,把"现实的人"当作历史的主体,即历史的"剧中人物和剧作者",从而打开了历史奥秘的大门,寻求一条现实人的自我解放之路;马克思主张在以人为本与以自然为本的一致性基础上的实践的社会观,反对把自然界和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认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对"以人为本"的理论探讨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以人为本"中"人"指的是什么?各种观点可谓异彩纷呈,厘清这一问题是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性问题,唯有明确以"谁"为本,才能推动和谐社会的健康构建。而探究以人为本中的"人",不能脱离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背景去抽象地谈论以"谁"为本。必须从历史维度对照其他语境中的以人为本的"人"为何者,才能清晰把握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之"以人为本"的"人"为何者。  相似文献   

11.
一个没有优秀文化的民族,难以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样,一个没有优秀文化的企业,也很难自强于市场竞争之中,可见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企业健康成长的基石。企业文化是一个团队在完成一项事业的长期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通过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把员工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文化是由企业员工共同培育和塑造的,作为员工的人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因此,一个企业要培育和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必须以人为本;而一个企业也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培育和塑造出优秀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的提出解决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服务谁"的问题。监狱学视野下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民警为本,依靠人民群众,以优异成绩服务人民,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以人为本的"人",是具体的人、现实的人,而不是抽象意义上的人,具体是指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不包括监狱的服刑人员。所以,对服刑人员谈以人为本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3.
"文学是人学"的核心和基础是文学应当"以人为本"、以人道主义精神为灵魂的观念,即强调文学"必须从人出发,必须以人为注意的中心",反对将人的描写作为"工具"和"手段",而是将人看成"文学的目的所在"; 肯定共同人性、普遍人性的存在; 把人道主义作为衡量文艺作品成就"最根本的和普遍适用的原则".这些观点至今仍然极富生命力和启发性,但还需要给予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理论阐释.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具体而言,一要将人看成根本、看成目的;二要承认"人"是普遍、一般的人,要承认人有普遍、一般的本质(性),即共同人性.  相似文献   

14.
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这个问题是企业管理的首要问题。一些企业管理不善,发展缓慢,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真正解决发展动力问题。人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一切经济行为都是由人来进行的。没有人的活力,就没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因此,企业要实现基业长青,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科学发展,必须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必须以人的需求为根本。一、以人为本,满足员工五项需求为本以人为本的思想自古有之。我国古代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主要解决的是如何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发展是硬道理"主要解决的是为什么发展即发展的重要性问题,只有把这两个问题都认识清楚了并且有机地结合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6.
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核心。把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放到马克思人学视域中去,对"以人为本"的理解会由价值层面上升到历史科学层面。社会发展以人为本,人的发展以需要为本,需要则以"全面"为本。我国当前处在马克思所说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正视这一阶段,把它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统一起来,从"物"的产生、"物"的布局、"物"的持续、"物"的配置、"物"的共享五个方面把握,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郝云 《理论月刊》2000,(12):33-34,41
道德教育的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是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状况、道德状况以及个体道德需求状况提出的,它具有客观的现实基础。要把“要做什么”的要求与“不应做什么”的要求结合起来,把规范教育与德性教育等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人”、“塑造人”的使命。  相似文献   

18.
理解“以人为本”,不能将“以人为本”等同于个人本位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工具理性主义。“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当代开辟出来的崭新视阈,群众史观、实践观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现,是“以人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实现“以人为本”必须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把生产力发展与人的能力发展统一起来.把制度建设与保障人权结合起来,并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9.
说到以人为本,相信很多人会把它与政府联系起来,认为这是政府的执政理念和行为规则,很少有人会把它与企业理念和企业行为联系起来。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市场经济时代,所处的环境是竞争激烈甚至于残酷的环境。也正因如此,初一接触时,哈尔滨人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名字中的“人和  相似文献   

20.
道德性是传统人性论的本质特征。"道德人"在经济与道德的关系中,本应将经济行为导向利他和公利,但现实却是见利忘义、损人利己时有发生。表面上看,是传统"道德人"的精神追求被遗忘,细究起来,恰是"道德人"与市场经济伦理的人性假设存在冲突,主要体现为"道德人"与"自利人"、"理性人"、"社会人"的矛盾。只有对道德人性论做扬弃的调适,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发育和成熟。具体体现为打造"自利人"的观念认同、进行理性的启蒙、确认个体实在性和探索时代化的道德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