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精于“君人南面之术”的道家深刻认识到为官之德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性。他们针对时弊而提出守朴去智、以慈为怀、崇俭寡欲、谦下不争等为官者的道德要求,其思想精华不仅曾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发挥过积极作用,且对于现代管理伦理学和行政道德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人将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也就是“三纲五常”的五常。“常”是什么意思?常指的是自然状态,就是正常,比如一个人,在他处于正常状态的时候,他是明智的,反过来,处于不正常状态,不知道自然规律是什么,任意妄为,其结果就是凶灾。凶灾的一个体现就是疾病,甚至会得一些绝症。中国古人认为,仁、义、礼、智、信与人的脏器是有一定对应关系的。  相似文献   

3.
明中叶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市民阶层日益壮大,开始在社会生活中提出自己的要求。在道德方面,他们既有顺从封建道德要求的一面,同时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又提出了自己的道德标准。在晚明的白话短篇小说中,有大量的作品表现了市民阶层的道德。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市民道德的核心内容是“义”,它与封建道德的“义”有着很大的不同,具有鲜明的市民特征。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中非常重要而又富有新意的内容。如何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呢?这里有一个如何建构中国先进文化的问题。关于这一点,江泽民同志提出了新的思路。江泽民同志在为《中国传统道德》、《中国革命道德》丛书的题词中写道:“弘扬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和革命道德传…  相似文献   

5.
讲仁爱     
“仁爱”,是我国儒家思想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价值理念、道德精神和行为规范,也是我国古代最基本、最重要的价值理念、道德精神和行为规范,是中华传统美德的象征。西方讲“博爱”,中国讲“仁爱”。  相似文献   

6.
在中华五千年的古代文明中,德治思想一直占主导地位。对于中国古代德治思想,应给予客观的评价,德治不是单纯的道德教化,而是包含了各种利民便民的措施,是有进步意义的。当前强调的“以德治国”与中国古代德治思想是批判继承的关系。我们今天讲的“德治”,不仅“德治”这个概念来自古代德治思想,其中许多信条也来自古代德治思想。但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德治”与中国古代“德治”无论在性质和内容上都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提出仁、义、礼、智“四德”(又称“四端”)。西汉时期董仲舒首先把“仁谊礼知信”作为整体道德要求概括为“五常之道”,东汉建初四年(公元79年)后,“仁义礼智信”被官方确定为整体德目“五常”。五常不仅是五种具有基础性的“母德”、“基德”,而且形成并高度概括了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总书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社会主义道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概括提炼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切中时弊,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和时代意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新发展。中国的传统道德源远流长,如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知耻近乎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节俭”、“勤劳”、“良心”、“忠孝”,等等,这些都是古代理想道德社会的写照。自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追求“和谐社会”的法律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成龙 《前沿》2009,(1):159-162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不懈追求和梦想。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我们的先人在古代法律实践中形成了各种制度和做法。这些法律实践对古代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几次盛世的出现确是功不可没的。通过考察中国古代寻求“和谐社会”的法律实践,吸取前人的教训,挖掘其智慧,可以为我们今天“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大智大慧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经济人”的德行选择与道德制度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薛飞 《长白学刊》2001,1(1):32-34
在“经济人”的基本人性假设前提下,在社会道德“流通”领域,由于“经济人”基于成本——收益计算进行的道德行为选择具有局限性,这样,在社会激励反复错位的情况下,反德行选择的盛行就会使得道德“流通”中断,社会道德风貌呈现恶性化。因此,要整合道德“流通”中断的现象,必须建立一个公正有效的制度结构,在这个结构下,德行。是有用的,“经济人”选择德行不仅是善的行为,而且也是“明智”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广大青少年应形成不同于传统社会发展模式情况下的新的道德伦理规范。这种所谓的“新道德”思想,是基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和当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国现阶段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弱化情势提出来的。通过历史与现实比较,进行经济社会发展与道德伦理观念等方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蔡美云  张含 《人民论坛》2022,(21):107-109
中国古代文艺观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兴观群怨”“风骨”“文以载道”“童心”“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气韵生动”等众多标识性的古代文艺观念,不仅对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和道德理想进行了根本性塑造,也哺育并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品质和审美理想。站在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高度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我们应全面把握古代文艺观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贡献,深刻领悟中国古代文艺精神与政治精神、伦理精神、生命精神、自然精神的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3.
喻国良 《湖湘论坛》2004,17(4):46-47
中国自古有“礼义之邦”的美誉。泱泱大国,德仪天下;谦谦君子,诚信待人。古人讲究“仁、义、礼、智、信”,把“信”作为“五达德”之一,强调“人无信不立”。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诚信作为道德的基础与根本,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毋庸讳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的确立具有更加重要的道德内涵和现实意义。诚信作为道德的基础与根本,无论是个人生活、社会关系,还是家庭、邻里、朋友、行业之间各种关系的处理,都是不可缺失的原则。但是,由于利益的驱动与引诱,作为道德基石的诚信在赤裸裸的金钱与利益冲击下,在一些地方或一些人身上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应该把道德教育放在全部教育的首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德”与“礼”在古代是被视为治国之根本目的、根本手段,而“刑”、“法”则被视为使用的工具手段。现代意义上的道德自律是道德主体在社会实践中内化道德他律而来,是主体的一种自我立法、自我约束。从非理性的他律走向理性的自律,这是我国社会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道德规范重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张民省 《前进》2004,(2):46-46
所谓权力道德,是支配权力运作和行使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以及道德行为实践的总和。它既表现了社会对领导干部运用权力所提出的道德规范,又反映着领导干部在权力行使过程中所应追求的价值目标、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认为:“政者、正也”。他把公正、正直看作是统治者最高的道德规范;还指出,“为政以德,比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在中国古代廉洁被视为“国之四维”、“仕者之德”,其重要性被推到“为政之本”、“为官之宝”的高度。目前,在社会上存在着这样一种认识,即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要消除权力腐败只…  相似文献   

16.
当今,法律可否用以辅助道德实施以再造新的道德风貌,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议题。事实上,在古代社会,运用法律促使道德实施行为已是一种客观存在,所谓“仁义礼乐皆出于法。”(《管子·任法》)不过,由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法”可分为法、律、令三类:“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管子·七臣七主》)这样,以“法”辅“德”的方式亦就呈现多样化。一 道德法律化。是指把德目写进法律条文,用法律形式迫使人们去践履。在中国古代,将道德法律化,以强化人们对道德的自觉,这在许多…  相似文献   

17.
向华 《求索》2013,(6):121-123
本文对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理念及人文精神进行研究.旨在通过弘扬古代书院的教育理念及人文精神补益当今存在割裂知识弊端的“学科教育”或“专门教育”,通过充分挖掘中国古代书院的教育理念及人文精神.并将其转换为大学“道德个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来推进为我国大学的人文建设。  相似文献   

18.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当前我国公民的道德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着“失仁”“失义”“失礼”“失智”“失信”的道德失范现象,导致道德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教育功能的缺失,政府职能的缺位,道德环境的复杂,法制建设的滞后等等。必须针对这些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大力推进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才能更好地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9.
读吏与明智     
著名的英国哲学家培根先生有句名言:读史可以明智。“明智”者,心明眼亮之谓也。他所说的“史”不知是否包括中国的历史。唐初著名的政治家魏徵先生则说: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他所说的“古”,大概指的就是文字留存的中国历史了;千古兴亡事,过眼似烟云,倘不凭借寿于金石的文字,又怎么能够以之“为鉴”呢?这么说来,读读中国的历史,也是“可以明智”的。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重要论述,抓住了当前思想道德问题的要害,道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理所当然地引发出强烈的社会反响。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学习这个论述,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只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划清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的界限,解决好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才能正确履行职责,“拒腐蚀,永不沾”,得到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知荣明耻,讲究道德,是古今一切进步人类的社会管理信条。中国古代智者把有无“羞耻之心”作为人与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西周统治者明确提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